- +1
艺术阅读在上海③|展览落幕了,生活与情感在延展
对于上海艺术书店的探索,美术馆的书店是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事实上,上海的近百家美术馆,大多会设一个艺术品书店或文创区。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的系列报道“艺术阅读在上海”,继续观察上海不同形态美术馆与书店的艺术阅读部分。正如一位民营美术馆馆长所说:“美术馆不是物品的集合之地,而是情感的延伸之所。展览落幕,生活一直被延展。”
位于圆明园路上的外滩美术馆“RAM空间站”
对于上海艺术书店的探索,美术馆商店自是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作为展览以外的空间,美术馆商店同样展示出各家场馆的艺术态度和面向。尤其今年5月以来,思南公馆不定期推出的“美术馆派对”市集集结了上海多家知名美术馆和国内外画廊,此时“走出来”的美术馆商店成为了展示美术馆理念的窗口,也吸引着公众从商店了解美术馆,从而走进美术馆、乃至走进艺术,由此可见美术馆商店的窗口作用,以及灵活性、多面性。
思南公馆“美术馆派对”推出的“思南书市”
目前上海有近百家美术馆,美术馆大多会设一个艺术品书店(或文创区),在中华艺术宫这个空间位于0米层,是一个存粹的艺术书籍空间;西岸美术馆希望把书店打造为一个美学地标和公共空间,美术馆主入口就连接了开放式的阅读区域,除了有上千种艺术图书和画册外,其书架来自USM SYSTEM,可供阅读的椅子来自包豪斯,提供全感的艺术体验,美术馆参观者既可以在此免费阅读,也可以购买心仪之书,是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难得的“慢空间”。
西岸美术馆门厅© Simon Menges
浦东图书馆与金桥碧云美术馆前几天共同创立的当代艺术图书文献馆,在金桥碧云美术馆挂牌,这也是浦东图书馆第十座分馆。由3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与批评家捐赠的个人的代表性图书文献,成为当代艺术图书文献馆的首批捐赠书籍;浦东图书馆也向文献馆提供了1万余册艺术主题书籍,构成了目前文献馆书籍的主题。2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空间,书架、座椅旁点缀当代艺术作品,带给观者不同的阅读体验。
上海明珠美术馆将衍生品商店的区域定义为“艺术生活实验室”(Art &Life boutique,简称LAb),目前正处于闭馆调整的外滩美术馆,在上海“网红”店云集的圆明园路上建起了“RAM空间站”(RAM Station),除了承载美术馆商店的功能外,也是一个美术馆暂时的发声地。
外滩美术馆目前在“RAM空间站”发声
RAM空间站,美术馆闭馆整修时的窗口
上海外滩美术馆在2010年开馆,彼时上海世博会正在举行,相比2014年以后上海兴起的民营美术馆热潮,外滩美术馆是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从开馆展“蔡国强:农民达芬奇”以来的十年,外滩美术馆举办的不少展览也伴随了不少人对当代艺术的记忆,尤其是目前外滩美术馆的建筑正处于整修之中,在外滩美术馆商店翻看其过往展览的出版物,也许展览名和展览时间已经模糊,但看到那一件件曾经的展览作品,仿佛遗忘的都回来了。而外滩美术馆在“外滩源”的十年,也见证了城市更新、并在“外滩源”树立了艺术的地标。如今的“外滩源”地区除了鳞次栉比的餐饮场所外,还集结了佳士得拍卖行、贝浩登、里森画廊等多重艺术业态。同时,因为美术馆正在整修,“外滩美术馆商店”暂时从虎丘路20号的亚洲文会大楼搬迁到了圆明园路185号兰心大楼一楼,并以“RAM空间站”为名,试图成为闭馆期间与公众保持联系的新基地。
“RAM空间站”目前所在的圆明园路在上海也颇为特别,它位于外滩后一条马路,从外滩一路走来能看到拍摄婚纱的团队、穿着时髦的男男女女坐在网红咖啡店外的露天座拍着风景里的自己,有观光客在这条被改造一新的街上寻找想象中的老上海,也有住在周边的、穿着随意的上海阿姨爷叔带着小狗遛弯……都会文化、消费主义与市民文化在这条仅有百米的路上构筑出一个丰富的生态。
“RAM空间站”所在的圆明园路
近圆明园路的尽头,“RAM空间站”显现,“空间站”首先延续了RAM Shop原本在美术馆空间内的视觉风格和陈列效果,也延续了美术馆商店里原本的展览相关出版物、衍生品和原创设计品,但另辟出开放式的阅读空间,在有限的范围内展现着从美术馆视野延伸出的对当代社会现状之关注和思考,在阅读空间边的电视和小台阶又形成了公教活动空间,讲座、工作坊等活动也会不定期在此处进行。
“RAM空间站”文创区域
全新设计的落地大橱窗,也让“RAM空间站”成为一个展示美术馆文化的平台,无论是特别来参加活动的,还是途径的陌生人,“空间站”的空间从“展览出版—文创—阅读”,在层层递进中,让更多人关注和知晓美术馆过去做了什么、未来要做什么,尤其在实体空间暂时关闭的情况下,引发公众对美术馆视野、美术馆在社区中作用的持续关注。
“RAM空间站”阅读区域
外滩美术馆出版物
就展览出版而言,外滩美术馆出版物的装帧设计直接勾联了展览,如2017年“宋冬:不知天命”的展览画册上为建筑附上数字标尺这一展览元素也成为画册设计的元素,看到画册封面就会勾起当时看展览的记忆;而弗朗西斯·埃利斯的“消耗”展的画册,则令人意外地运用了线装书的方式,似乎在提示策展人来自东方。上海外滩美术馆运营主管李叶回忆说,在今年思南公馆举行的两次“美术馆派对”市集,一次偏展览出版、一次偏文创,在偏出版的那一次市集中,当看到外滩美术馆以往的展览出版物堆满整张圆台面时,自己也被感动到,因为出版物直接通向记忆中的展览。
思南公馆“美术馆派对”中,外滩美术馆的展览出版物堆满整张圆台面
在美术馆商店另一个重头“文创”的开发中,外滩美术馆的策略是源于展览但不与展览做过多的黏合,比如“《陈箴:不用去纽约巴黎,生活同样国际化》环保袋”其实来自2015年陈箴的展览的海报。2020年,当疫情来袭,这句话在当下也有新的解读,而这个环保袋也成为不同时代的人表达生活态度的一种方式。
《陈箴:不用去纽约巴黎,生活同样国际化》展览环保袋
谈及外滩美术馆的愿景,馆长拉瑞斯·弗洛乔提出了“海洋性视野”的概念,他认为,“美术馆不是物品的集合之地,而是情感的延伸之所。展览落幕,生活已被延展。”他的愿景也被写在“RAM空间站”的墙上,待明年外滩美术馆回归。
书店上的美术馆,“艺术生活实验室”
上海明珠美术馆坐落在一个大型购物广场的8楼,7楼是“光的空间”书店,所以美术馆和书店的关系被概括为“有书店的美术馆,有美术馆的书店”。
其空间设计者是日本知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在他的设计中,也希望把视觉艺术和文字阅读自然联动起来,打造一个独特的精神空间。到过美术馆的参观者应该都有印象,在动线上,参观完美术馆的人会自然而然走进书店,而逛完书店如果兴趣,可以选择到美术馆看展览。
明珠美术馆衍生品商店
明珠美术馆的商店,就位于美术馆展览区域出口与“光的空间”书店之间,明珠美术馆馆长李丹丹希望把这个展览书籍和文创品牌的销售平台做成“艺术生活实验室”(Art &Life boutique,简称LAb)。“美术馆商店是展览的延伸,也是新零售的探索。2017年,我提出了‘以策展的方式做零售’的概念。”
展览书籍出版和文创衍生品开发也在明珠美术馆商店中有所显示;但不同的是,因为有“以策展的方式做零售”的观念,所以美术馆商店还会根据展览内容重新策划商店的视觉,并依据展品自主研发文创产品,同时甄选与展览主题相关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设计的文创产品。
配合“以花之名”展览主题,村上隆的太阳花也在美术馆商店售卖
比如,现在美术馆正在举行“以花之名”的展览,与之相对美术馆商店中铺上了人造草坪,踏入商店空间在“五感”上似乎进入了另一个植物的空间,从自主开发的展览文创小本子、带着花香的小书签、文件夹、咖啡挂耳包、环保袋,到来自阿德莱德女艺术家劳伦·西蒙尼(Lauren Simeoni)打造的金属花卉首饰,再到服装、乃至用于家居装饰的村上隆太阳花靠垫……从8块到8万,都集结在面积不大的“艺术生活实验室”中,也传达出“以策展做零售”的理念。
劳伦·西蒙尼打造的金属花卉首饰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劳伦·西蒙尼的花卉饰品,虽然她并不是参展艺术家,但从10年前开始作为金银工艺师的她与艺术家朋友合作,将一些被人拾得的塑料或金属材料作为创作素材,从重新设计为饰品。其中金属涂漆的白兰花,让人想到过去6月的上海街头常可见看到扣子上别着白兰花的女子,而在劳伦的创意下,上海情怀中季节性白兰花被定格在设计中。
同时,劳伦·西蒙尼多以拾得材料制作的饰品,也传达出明珠美术馆商店的又一个理念——“Re-”(循环、再创造)的力量。“‘Re-’既是对环保主题、再生材料的持续关注;也是通过创造性的当代设计语言活化最经典与最前沿的艺术作品,使其融入活泼的生活和工作方式;‘Re-’更是广泛跨界合作的开放态度,用再创造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李丹丹说。
“以花之名”展览衍生品,咖啡挂耳包
对应到美术馆商店,“Re-”的态度可以从商店中陈列的环保品牌FREITAG、以及“再造衣银行×慕夏”合作款服装中看到;同时“Re-”“再创造”的理念也回应了当下文创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在李丹丹看来,研发艺术衍生产品并不是简单把图像复制到产品上,而是要借助美术馆的艺术资源和美术馆人的审美水准、设计及品控能力,令文创产品不单纯是对艺术家创作图案的简单复制,而是把图案变成观众真正愿意消费的商品。
“以花之名”展览中何多苓作品制成的文件夹
如果单从经营论,单价低的商品会当对好卖,但美术馆商店做零售,不能仅以销售作为目的,而是传达给公众新的生活理念。所以在明珠美术馆的LAb,依据不同的展览主题,还展示(出售)过安藤忠雄设计的椅子、收藏级的颜料等单价较高的产品,其目的主要是传达审美的生活方式。
除了固定的商店空间外,明珠美术馆也参与思南市集等活动,将美术馆的理念传达给更多的人,“艺术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近几年,中国生产正在从‘Made in China’转变为‘Designed by China’,市集也是参与审美教育工作的一种方式。”
跨界的美术馆和美术馆商店
在“书卷气的美术馆”的理念下,明珠美术馆策划的展览、公共教育、出版物和文创平台都不只着眼于“艺术圈”,而是以大文化的视角、艺术的语言将美术馆的理念外化。据明珠美术馆馆长李丹丹介绍,从2017年美术馆筹建开始,就开启了“艺文两栖人”系列,希望为来到美术馆的观众开启一场“从纸本到展厅的冒险”。从电影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的摄影与文学展“梦的五言诗”、到“再读哈定—— 《哈定绘画技法讲稿》手稿展”、“陈丹燕在路上”,再到“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以及10月18日在明珠美术馆·心厅举行的“时间剧场:翟永明文学与摄影展”等,都主打艺术的跨界。
明珠美术馆展览现场
《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览出版物内页
“跨界”的理念在展览出版物有所体现,比如,在明珠美术馆的LAb翻看“雨果展”的画册,除了图录和作品解读外,在目录页能看到一众雨果研究专家的名字,他们对法国文学史和雨果的认识和研究均有成果。其中,包括有2020年9月去世的著名法语翻译家郑克鲁先生,中国读者最早认识雨果往往是通过郑克鲁翻译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展览画册中刊登了他撰写的《雨果小说简论》,他在去年夏天还参与明珠美术馆的公教讲座,讲述《雨果的小说和翻译》。在“雨果展”的画册中所涉及的雨果专家还包括了巴黎及根西岛雨果故居博物馆馆长热拉尔·奥迪内(Gérard Audinet),对雨果与中国和中国艺术有诸多研究的热拉尔·普香(Gérard Pouchain),维克多·雨果传记的作者让-马可·奥瓦斯(Jean-Marc Hovasse),他被广泛认可为是在雨果作品研究方面最杰出的专家之一,以及国内雨果研究专家、法语翻译家程曾厚、袁筱一等。看到这些名字,也大抵知道这本展览画册并不单是画册,从某种意义讲,也是一本研究雨果不能绕开的、可读性很强的学术著作。
在美术馆商店,展览出版物被看作是展览在纸面的绵延,同时也承载着更多学术价值。
《风景与书》展览画册.
把视线拉回外滩美术馆所在的街区,这在上海是一个特别是区域,苏州河在此汇入黄浦江,外滩万国建筑群、南京路的热闹与周围居民的生活的关系如何?或许“RAM空间站”所在的圆明园路就是融合关系的缩影,“空间站”也像是美术馆的“客堂间”,关注外滩区域内社会与个人经验变迁,并联合外滩地区的教育者、艺术家、学者、建筑师、策展人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策划系列公共项目关注所在区域内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多样性,也试图记录、保存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人文历史。“客堂间”也是美术馆社区项目的名字。
浦东图书馆与金桥碧云美术馆共同创立的当代艺术图书文献馆
艺术与其他行业相比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行业,比起销售额与利润,观念的传达和创新或更为重要,美术馆是一个精神空间,美术馆商店自然不是普通的礼品店或买手店,它需要带着前瞻性和引领性。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