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儿童福利院的变迁

2020-10-10 14: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经历过以养育弃婴为主的救济型阶段,由弃婴养育向孤儿收养拓展的补缺型阶段,到如今资金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提高阶段。特别是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儿童福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儿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民政部在儿童福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面提高孤弃儿童的保障水平,儿童福利事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回顾70多年来,儿童福利院从单纯的养育机构到成为综合型的社会福利机构;从仅能解决温饱到摸索出一套集“养、医、教、康、安”于一体的科学护理养育模式;从对孤弃儿童的机构养育辐射至对全社会儿童福利相关业务的指导、研究、落实与完善。今天,小编邀您一起走近1949年到1950年建院或合并的儿童福利院,看一看儿童福利院院舍环境的变化,听一听老员工们的亲身感受和孩子们的切身体会,通过儿童福利院的发展变化展现儿童福利事业发展与进步。

院舍环境变化

贵阳市儿童福利院

贵阳市儿童福利院大门

贵州省贵阳市儿童福利院成立于1950年,原称贵阳市儿童教养所,1962年改为儿童福利院。建院70年以来累计收养和培育孤弃儿童1万余名。2008年该院挂牌了“贵州省脑瘫儿童术后康复训练示范基地”“贵州省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及“贵阳市孤弃儿童特殊教育学校”,使孤弃儿童得到更专业、更精准的康复和特殊教育服务,提高了他们运动、认知、社交和生活自理等方面的能力。

贵阳市儿童福利院规划远景

如今,市委、市政府将“贵阳市儿童福利院升级改造工程”列为2020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并由市民政局牵头启动贵阳市儿童福利院升级改造项目。通过此次升级,贵阳市儿童福利院将通过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内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推进儿童福利机构跨越式发展,为儿童营造美好未来。

重庆市儿童福利院

重庆市儿童福利院院门之变

重庆市儿童福利院的前身是宋氏三姐妹于抗战时期为收养因战乱致孤的大批儿童而创办的重庆育婴堂。1950年,市民政局接管合并了市内八所“育婴堂”“育幼院”“孤儿院”,在歌乐山建立“重庆市保育院”,1954年更名为“重庆市儿童教养院”。1984年,恢复独立建制,定名为重庆市儿童福利院。

重庆市儿童福利院坚持残疾儿童分级、分类管理。2007年5月,重庆市儿童福利院与爱心机构合作,租用6套职工院内住房,组建了院内寄养家庭(新和家园),入住了24名孩子,使孩子们能同时在家庭的温馨及福利机构医疗、康复配套支持体系下,幸福成长。2009年12月底,在此基础上院内修建“爱心家园”楼,共计24套四室两厅的单元房,96名孩子入住新家。13年来,共为300余名孤弃儿童提供家庭照料,有效提高了孤弃儿童的“智、能、情、技”。

此外,福利院强化医护质量,确保医疗安全。2003年11月经卫生部门批准正式挂牌“重庆市伤残儿童康复医院”,2007年更名为“重庆市儿童福利院儿康医院”,设有门诊部和住院部。为收留抚养的孤弃儿童提供医疗保健、计划免疫、日常诊疗服务。同时,为社区儿童提供养育咨询、儿童保健、门诊及住院治疗等服务。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

四川省成都市儿童福利院的前身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育婴堂、救济场所调整合并的成都市救济分会福利小学,1958年更名为成都市福利小学,1979年更名为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并沿用至今。现有4个院区,占地80亩,教室窗明几净,生活设施、医疗设施、康复设施、教育设施、社会工作设施一应俱全。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从一个小门脸变成4个院区、设施齐全的综合性儿童福利院。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注重教育发展,2015年3月增挂成都市福利特殊教育学校牌子,增加提供特殊教育的职能。2016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独立运作的社工部,主要职责是从儿童权利的视角评估分析每个儿童的需求,与各个科室进行沟通协调,链接各类资源,满足儿童多元化需求,保障儿童全面发展,为院内儿童开启了专业化、规范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新模式。2018年,开启职业技能工坊,开设陶艺坊、烘焙坊、手工皂等职业技能工坊,分类对学龄期儿童、临近成年的大龄青少年进行兴趣培养、技能体验、培训和实况练习,同时辐射已福利安置的成年孤儿,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老员工们与孩子们的感言

两代人的经历

半个多世纪的坚守

我叫楼岱阳,今年51岁。我和我的母亲王冬花都曾在浙江省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就职。

1949年8月,杭州市政府接管旧的儿童收容教养机构。1959年更名为市儿童福利院。我母亲是1967年来到儿童福利院当保育员的,那时我还没出生。打从我有记忆时起,对儿童福利院就留下了深刻印象。

杭州市儿童福利院20世纪90年代与如今的儿童户外场所之变

儿童福利院是幸福的。那里有奶、有肉,吃得饱、睡得好,让我们这些普通家庭的孩子很是羡慕。

儿童福利院是快乐的。那里有外面玩不到、见不着的玩具。

儿童福利院是有味道的。走廊里、院子里一块块尿布随风飘扬,混着奶香。

小时候,我常喜欢跟着母亲到院里,看她工作、跟小朋友玩。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母亲真的很累,她负责1-6岁宝宝的日常护理,孩子们吃的、穿的、用的,她都要亲力亲为。

因为没有煤气灶,用的是大灶台,母亲每天早上要很早起来生火、烧水,奶粉、米粉现吃现泡,就怕饿着孩子们;每天要拿着扁担去水房挑水回来给孩子们洗澡,空闲时间还要洗尿布、叠尿布,准备好一天的用量;孩子们的衣服要自己做,样式简单,实用为主;加上常规的洗碗、打扫卫生、洗衣服,一天忙下来,母亲往往累得直不起腰来。

我也说过母亲,这么累,为什么不想换换工作。她微微一笑说:“你不懂。”

当时的我确实不懂,只知道母亲工作的20年里,每天都能听到她讲着院里的事情:哪个孩子叫她妈妈了、哪个孩子能走路了、哪个孩子亲了她一下等。因为耳濡目染,在母亲退休8年后,1995年,我也来到院里工作,直到去年退休时,我终于明白了母亲,在这里身体上是累的,精神上却很快乐、很满足。

我在院这24年正赶上院里高速发展,推进“养、治、教、康”服务,变化很大。

住。之前只有一幢楼,大小孩子都在里面生活学习,现在有13幢楼,孩子们分区域养育。

玩。户外活动区变大了,增设了很多大型玩具,后来搬了新院,还建了大操场,环境好多了。

衣。全部外面采购,色彩鲜艳,样式多变,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尿布也被淘汰,换成了尿不湿,方便又卫生。

食。注重膳食营养、科学卫生,除了每天的牛奶,还丰富了菜品,鱼、肉、蛋、菜、杂粮等,应有尽有。就拿泡奶来说,母亲那会儿随吃随泡,好几个孩子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我那会儿院里在厨房添置了冰箱,设置了奶房,所有孩子的奶一次性冲泡好一天的量放在冰箱里,到时间温温就能吃,方便多了。现在就更加合理,奶房设在生活区楼层内,由专人负责上下午两次制作好牛奶和菜泥、果泥,管理严格,更加卫生。

教。专业的老师配在组里,制订适合各年龄段的教学方案。

医。院里设了医疗保健中心,开展了“明天计划”,孩子们的健康有了保障。

康。院里创办了特殊教育学校,对适龄孩子进行多项康复及技能培训,让他们成年后能有一技之长,顺利融入社会。

不仅孩子们的变化大,我们员工的变化也很大。院里经常组织我们参加培训,教授新的科学护理方式,比如对唇腭裂孩子的护理,用什么样的姿势、每次给奶量是多少、怎么喂,都有讲究。2004年,10个月大、患有唇腭裂的小波,去省口腔医院做唇腭裂修补手术那几天,我就按照学到的方法,一滴滴把奶喂到他嘴里,少量多餐,出院回到单位时,大家都夸孩子长胖长漂亮了呢。

另外,我们员工的构成更趋于年轻化,他们比我们专业、文化程度也高,由他们接棒,我相信,孩子们会越来越好,儿童福利院会越变越美。(楼岱阳口述 翟倩整理)

从“弃儿”到“福娃”

“过去,人们一说到孤弃孩子,就想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养院,那时因陋就简,解决生存温饱为主。现在,孤弃孩子能上学,接受思想教育,回归社会家庭,从原来的社会弃儿到现在的‘福娃’,真正是党和政府关心儿童福利事业的受益者。”1961年进入安徽省合肥市社会福利院工作的汪元玉,是合肥市民政系统的“元老”,今年已经79岁高龄。48年的工作,让他亲眼见证了福利院的巨大变化。

1994年与目前的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收养人员宿舍对比

小棚户时期:棚舍有几间,弃婴多寄养

“合肥解放初,无收养机构,发现弃婴现象,随时发动领养。让他们活过来就是民政人的最大心愿了。”汪元玉还记得,1949年12月,合肥市建教养所,地址在二里街南侧的山坡上。当时仅有几十间破草房,没道路,没饮水。

1953年6月,针对此前8个月就收婴214名的情况,市政府颁布关于保护婴儿、严禁弃婴实施办法。1954年收弃婴290名,都寄养农村,干部每月挨户检查。这样虽然减轻了政府负担,但抚育婴儿条件十分简陋,母乳难寻,衣难蔽体,那些孩子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1966年6月10日,合肥市社会福利院与合肥市儿童教养院合并。

大变脸时期:平地起高楼,设施配齐全

“贫瘠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终于迎来了改革的春风,我们福利院也感受到‘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变化。”汪元玉人到中年,见证了合肥市儿童福利院的新变化:建了近百间平房,安装了自来水,并逐年进行环境美化,栽上花木,修上水泥道路。1984年,省、市政府和民政局拨款15万元,兴建残婴幼儿楼一幢,解决了院民住房难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利院还陆续兴建了商店、浴池,购置了汽车、冰箱、电视机和洗衣机等设备。为行动不便的收养人员配备轮椅和手摇车,令他们在福利院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4年-1996年,合肥市投资1500万元,扩建残疾儿童康复楼、婴幼儿宿舍楼、成人院民宿舍楼、老年公寓、职工宿舍、生活配套用房,共13742平方米。如今的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已是高楼林立,配套设施齐全,孩子们在里面生活、上学、娱乐、恢复,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全面和各有侧重的照料。

大喷发时期:“高山出平湖”,福利大统一

如今汪元玉已经退休了,但他亲眼见证了福利院历史上的又一个跨越。2012年7月,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搬了新址,总投资约1.3亿元,院区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设计床位600张,是目前安徽省内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也是民政部“明天计划”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示范基地、安徽省孤弃儿童护理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服务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单位和合肥市区域儿童福利机构。

如今的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注重“大家庭+小家庭”照料模式,全方位营造孤弃儿童家庭生活环境;采取“互联网+医护”诊疗模式,高质量提升患儿就医水平;开设“院本课程+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一对一满足儿童学习期望;建立“全员+融入”康复模式,以点带面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创新“融入关怀”社区康复模式,提倡社区困境残疾儿童家庭融合。

未来,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将进一步落实责任,将服务对象逐渐拓展至农村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在分类养育保障对象、分层定位转型机构、增强区域儿童福利机构功能、拓展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功能等方面开展服务,实现优质儿童福利资源和管理服务模式向更多困境儿童、社区儿童延伸。(合肥市儿童福利院供稿)

我是孤儿,但我很幸福

我叫尤佩扬,今年22岁。因孤儿身份,2岁时我便来到贵阳市儿童福利院寄养家庭生活。20年来,我从一个内向腼腆的女孩成长为一名自信自立的研究生。

小时候,我特别害怕被别人嘲笑是孤儿,性格也特别内向,但我能感受到院里和寄养妈妈给我的爱。院里每个月都会带着牛奶和其他生活用品来看望我们,过年时会发压岁钱、送大礼包、置办新衣服,还会带我们吃团圆饭。院里弟弟妹妹们的生活环境也很好,有电视,独立卫生间,还有小玩具,吃的有牛奶、面包等各种小零食。无论是院里还是寄养父母,都非常重视我们的学习。院里的弟弟妹妹无论想学什么,往哪方面发展,院里都非常支持。

贵阳市儿童福利院康复训练室

我初中时学习并不好,中考才考了300多分。院里和寄养妈妈都找我谈话,做我的思想工作,让我好好学习,要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要对自己负责。我听进去了,于是,到了高一,我发愤图强,补数学、物理,每天看课外辅导、刷题,最后考上了南通大学一本。在大学里,我的眼界宽广了,见识多了,加入了乒乓球社团和粤语歌社团、考取了计算机二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获得了校奖学金二等奖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并备战考研。今年8月23日,我收到了来自福州大学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

原标题:《儿童福利院的变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