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逝者 | 谭派第五代传人谭元寿去世!曾在津连续加演40天

2020-10-09 21: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大师谭富英长子谭元寿先生10月9日12时许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谭元寿(1928·2020 ),男,汉族,北京人,祖籍武汉江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武生、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门第五代嫡传人 ,著名京剧大师谭富英的长子,谭小培之孙,谭鑫培的曾孙。出身梨园世家。谭元寿是当今谭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传统京剧《定军山》《桑园寄子》《问樵闹府》等,其在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饰演的郭建光这一角色被全国广大观众所熟知。

七代传承的京剧谭派不仅是梨园传奇,更是家风立身的当代典范,当今谭派掌门谭元寿更是如今京剧界辈分最高的艺术家之一。

据悉,因疫情防控需要,不设灵堂。

家学渊源 文武不挡

谭元寿出身京剧世家。他的曾祖父谭鑫培,是谭派艺术创始人,是京剧史上一位才华出众、承前启后的表演艺术大师。祖父谭小培是民初谭派著名老生,并倾心栽培后代。父亲谭富英嗓音宏亮,扮相俊美、身段飘洒、做功真切,是谭派艺术富有成就的传人。谭元寿生于这样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受到京剧艺术熏陶。他从四岁就开始练功、学戏,不仅聆听祖父、父亲的教海,还得到舅父宋继亭的精心培育。

谭门三代人

谭小培先生(1883-1953)

谭富英先生(1906-1977)

谭元寿先生(1929-2020)

谭元寿六岁时,第一次登台、他和祖父谭小培同演《汾河湾》。两个月后,在开明大戏院,谭元寿又同父亲合演了这出戏。

▲京剧《汾河湾》

当时,他既有家教,又可请先生,完全有条件在家学戏。但是,谭小培和谭富英为了把谭元寿培养成一名出色的演员,坚持把他送到京剧科班,接受严格的训练。

一九三八年,十岁的谭元寿带艺投师,进了富连成科班。在科班谭元寿和其他人一样文武功都练,上下手全来,从跑龙套学起,到逐渐演配角、主角。他向雷喜福、王喜秀、张连福、刘盛通等老师学文戏,向王连平、沈富贵、茹富兰、钱富川等老师学武戏。一九四五年四月,谭元寿结束了七年科班生活。

▲谭富英先生为谭元寿先生说戏留影

谭元寿出科后,感到谭门继承谭派艺术的重担落在了自己肩上,所以依然刻苦练功,勤奋钻研。后来他由于嗓子倒仓,有一年多不能登台。他嗓音恢复后重新登台,为荀慧生“挎刀”,参加裘盛戎班社。

ー九四七年,十九岁的谭元寿和初登舞台的杜近芳,在北京长安戏院,首次合演《红鬃烈马》,获得好评。从此以后,谭元寿一直活跃在舞台上。

谭元寿家学渊源,功底扎实,较好地继承了谭派艺术。

▲谭元寿先生《连环套》留影 饰演黄天霸

谭元寿继承前辈传统,还擅长演一些如《定军山》《战太平》等以老生应工的靠把戏。这些谭派代表剧目,不重猛翻爆打,讲究唱念和工架,歌舞并美,有声有色。《战太平》中花云被俘游街时,有段[西皮原板]转[快板]的唱段。谭元寿在这个唱段中表达了花云的忠烈气概和激昂情绪,具有谭派慷慨悲的特点。谭元寿演唱开头两句:“叹英雄失势入罗网,大将难免阵头亡!”“失势”和“阵头亡”几个字,喷口有力、感情强烈,当花云路见怀抱婴儿的夫人时,急中生智,一脚踢倒孙氏,叮嘱她快抱孩子逃走,想方设法到金陵搬救兵。这时,有一段[快板],既是花云对妻子的嘱托,又表达了他视死如归的决心。这段[快板],共有八句,唱得节奏快,吐字清,铿锵有力,字正腔圆,显示了谭派善唱字多腔少的[快板]的特长。从中也可以看出谭元寿吐字和用气的功力。

俗话说:“艺高不如德高。”谭富英是一位技艺精湛,艺德高尚的艺术家。他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在政治上也积极进取、严格要求。这些对谭元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谭元寿先生为马连良先生配演《赵氏孤儿》留影

▲2010年10月,京剧老生流派经典演唱专场在京举行,“谭门三代”谭元寿(中)、谭孝曾(右)、谭正岩(左)同时亮相舞台

▲2012年,85岁的谭元寿最后一次登台演出《定军山》

谭元寿:南开区是谭派艺术的摇篮

2010年10月,京剧谭派第五代嫡传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3岁高龄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出席了中国·天津“南开文化发展论坛”暨谭鑫培京剧艺术研讨活动。谭元寿老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了天津和天津观众。

天津观众让我一生难忘

在回忆第一次到天津演出时,精神矍铄的谭元寿激动地说:“天津观众对我们谭家的感情实在是太深厚了,天津观众的热情让我一生难忘!”

“我第一次到天津是1935年,那时是随父亲谭富英在中国大戏院演出《汾河湾》,我扮演薛丁山,那年我才7岁。”谭元寿回忆说,“到了1949年初我正式开始登台演出,又是在天津南市的共和戏院打头炮,当天演出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天津观众喜欢戏,也懂戏,在戏园子里更是热情直爽,演员在台上唱的好就是满堂彩,不好就直接喊倒好轰下台,绝不客气。我们行里的说法是,只有在天津这个码头唱红了才叫真正的红,才有红遍全中国的基础。”

此后,在天津正式出道的谭元寿几乎年年都要来天津演出,每次演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1949年正月在中国大戏院的演出了。他说:“那时按梨园行规矩,大年初一至初五是黑白天的唱,当时我与著名的旦角新艳秋合作演出《御碑亭》和《红鬃烈马》。大年初六之后,又与著名京剧演员王金璐合作《走麦城》《长坂坡》等戏码,原定的演出计划是20天,可是因为天津观众太热情了,演出期间场场客满,场场火爆,结果不断的加演,一直加到40天才结束,这也成为京剧史上一段佳话。”

南开区是谭派艺术的摇篮

“谭家对天津有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热爱之情,南开区可以说是谭派艺术成长的摇篮。”谭元寿深情地对记者讲述了谭家与南开区的渊源。

当年,为躲避战祸,谭氏先祖谭志道带着只有6岁的谭鑫培举家从老家湖北江夏一路北上,第一站到的就是天津,落脚在老城厢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南开区,这一住就是近10年。

谭鑫培7岁开始在天津习艺练功,先是11岁入天津金奎科班学戏,后来才进了北京三庆班,随程长庚学习京剧。自此,从南开区走出去的谭鑫培开始了他的艺术人生,直到开宗立派,创立并完善京剧体系,并最终形成了“天下无派不学谭”的繁荣局面。算起来,谭鑫培在天津的时间要比他在湖北老家的时间还长,应该说南开区是谭派京剧艺术真正的发源地。

电影《沙家浜》让我家喻户晓

提起谭元寿,就必须提到现代京剧《沙家浜》。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改编后经毛泽东主席确定改名为《沙家浜》,男一号郭建光的扮演者就定为谭元寿。1971年,谭元寿在长春拍摄了电影《沙家浜》,随着这部电影在全国的热播,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谭元寿所扮演的指导员郭建光的形象深深烙印在那一代人的心中。

谭派京剧艺术具有能文能武、唱腔高亢、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十分符合剧中郭建光刚直不阿的抗日军人的形象定位,谭元寿带有浓郁谭派唱腔特点的经典唱段“朝霞映在阳澄湖上”以及“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的经典唱词也被人们传唱至今。

谈到《沙家浜》这个剧目时,谭元寿说:“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能排出《沙家浜》这出戏,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时谭家也正处于‘破除四旧’的斗争漩涡中。能出演郭建光这一角色对于谭家来讲也是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那年,42岁的谭元寿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艺术水平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这次谭鑫培京剧艺术研讨会上就有专家表示,如果说谭鑫培的《定军山》开创了中国京剧乃至中国电影之先河的话,那么谭元寿的《沙家浜》则是以电影为媒介弘扬谭派艺术的里程碑。《沙家浜》在全国演出了近10年,观众上亿,其演播时间之长、传播受众之广,绝对可以创造世界纪录。

▲谭元寿在京剧电影《沙家浜》中饰演郭建光

▲《沙家浜》剧照

记者 | 李姗

原标题:《逝者 | 谭派第五代传人谭元寿去世!曾在津连续加演40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