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学家“转行”唱歌?平均74岁的清华学霸合唱团再登央视

2020-10-08 16: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李慧韬 人文清华讲坛

上海静安区,一座毫不特别的写字楼。每周六,一群平均年龄已逾古稀的老人都会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到这里。钢琴、小提琴、口琴、指挥、分声部合唱,他们是一个建制完整的艺术团。从《共和国之恋》到《卡林卡》,他们曾角逐《出彩中国人》总决赛,也曾在清华一二·九歌咏比赛和108周年校庆舞台上动人无数。

他们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在祖国各地为新中国科研和建设事业奉献一生以后,这些老校友们汇集于此,用合唱与艺术续写着自己的光辉岁月,也吟唱着人生的全新篇章。

10月2日-10月4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CCTV9)播出的纪录片《往事如歌》将历史记忆融入现实生活,在细腻克制的音乐故事里描绘老一代清华人宽广奔腾的生命之河。

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风采

1964年-1978年的“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历史持久的工业体系建设。作为战略布局的一部分,“三线”涉及西南、西北、中部及沿海腹地的13个省区,目标是建立一个覆盖工业生产、资源能源、军工制造、科技研发和战略储备等全方面的完整体系。清华大学于1965年开设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并陆续将无线电系、冶金系、自控系等多个院系搬迁至此。而那一代的清华学子也怀揣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梦想——在充满不确定的年代,无数清华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投身这片艰苦落后之地的建设。

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团长刘西拉是其中一个。这位1957级土木工程系学生毕业后被派往四川西南建筑所工作。他的妻子,1956级电机工程系的陈陈,则被分配到德阳。在校时刘西拉是学校管弦乐团首席,陈陈是钢琴队队长,两人因音乐相识相知相恋。到西南后,虽然只相隔71km,两人却难有见面机会,这一过就是十三年。

刘西拉谈人生价值

刘西拉和陈陈的合照

同样把祖国需要放在首位的还有陈陈的“学妹”曹玉英。14岁就参加工作的她凭着一股不甘和韧劲,从工农速成中学考入清华大学1958级电机工程系。为什么选择难度远超当时自己知识水平的电机工程?国家工业建设中,电和交通是“先行官”,曹玉英就要当这个“先行官”。

曹玉英旧照

曹玉英回忆当年的专业选择

用口琴队严成钊老先生的话说:“祖国需要的地方,给个通知就去。”

严成钊旧照

严成钊回忆当年投身“三线建设”的心情

1964年10月16日,一朵不寻常的云伴随巨响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绽开。千里之外的北京,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员时庄严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清华人对这个故事格外能感同身受。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初创时期,孙瑞蕃、董寿莘、陆祖荫等数十名清华校友陆续调入大漠。50多年来,先后有200余名清华校友曾先后在核试验基地工作,其中产生了3任司令员、2位副总工程师、6任研究所所长,有3位当选两院院士,13位晋升为将军。

合唱团里就有两位来自马兰基地的将军——张利兴和朱凤蓉夫妇。1965年,毕业于工物系的张利兴开始了马兰“老兵”生涯;1968年,朱凤蓉也来到了这里。他们是因为张利兴家庭成分不好而“闪电式结婚”的眷侣,也是并肩作战于“看不见的刀山火海”的同袍。现在,“没有门槛”的合唱成为了他们共同进步、精益求精的新领域。

张利兴与朱凤蓉的故事

相比之下,女低声部的曹耶南有着丰富的唱歌经验。在大学期间,她就和朋友组成了二重唱组合,每周放弃回家过舒适周末的机会在寝室练唱。在三线建设的浪潮中,她与丈夫先后被调往四川909核潜艇基地。曹耶南的丈夫已经去世,女儿不在身边,但回忆起那段住在工棚里、用两层芦席当“墙”的日子,曹耶南依然笑着将“算是个家了”称为当时“第一高兴”的事。

曹耶南在核潜艇基地工作中

曹耶南与丈夫、女儿的合影

2008年,为研发国产大飞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自动化系、精密仪器系的8名师生作为中国商用飞机公司“联合工程队”成员奔赴上海,开展大型客机初期方案的论证工作。随后,清华科研工作者更深入参与C919研制,先后参与了机头、超临界机翼、机翼/发动机短舱一体化等多项关键设计任务,跻身研发核心。

除了年轻一代,参与这一项目的还有一位重量级的老清华人——C919专家设计组成员程不时。1947级航空工程系的程不时是合唱团里最年长的团员。歼教-1、歼教-6、勤工号设计成功,第一架大飞机“运-10”项目停摆,C919翱翔天空,程不时的飞机梦有浮沉憾事,但更多的是坚定赤诚与家国骄傲。

程不时与自己设计的初教-6飞机合影

程不时播放关于“运-10”大飞机的纪录片

这位曾经的清华管弦乐队首席在为祖国航空事业奉献一生后,带着自己的老琴与校友们在合唱团里相遇。而老校友合唱团里的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人生的最后一课,是学习如何与这个世界和解,一群科学家在合唱团的奇妙相遇,让音乐如科研奥秘一般变为寄托,成了他们攻关人生的新钥匙。

在清华管弦乐队的程不时(左一)

如今,刘西拉和陈陈又如当年在校园里一般开始了“艺术合作”,一个担当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团长和小提琴手,一个则成了合唱团的钢琴伴奏。曹玉英作为合唱团最早成员,一个个给校友们打电话,拉起了初具规模的队伍。“将军夫妇”张利兴和朱凤蓉在音乐的见证下又多了一重称号——“金婚夫妇”。曹耶南有了一群一起唱歌小聚的好友。90岁的程不时依然活跃在合唱团的排练和演出中。

曹耶南(右二)与好友在家排练合唱

这个过程中有朋友在《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歌声中离开;有朋友留下“细雨濛濛下,翠烟袅袅收”的绝美词曲;也有新朋友加入,带来中英德等多语言的《登鹳雀楼》。

合唱队成员们在《让我们荡起双桨》中

送别好友“大符”(符毓如)

问答平台“知乎”上有人提问:“如何看待《出彩中国人》第三季清华上海校友会合唱团的演出?”最高赞的回答写道:我们不知道平均年龄72.3岁的清华学霸们经历了什么,也许是清贫、是辛劳,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艰难困苦,是终于不再被人欺的今日的中国,但是他们说,这样的青春无怨无悔,他们说,我爱你中国。

唱响舞台、动人无数的老校友合唱团

人生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镜头里不经意的相视一笑,麦克风前颇谦逊的浅浅诉说,是一群老人最朴素的生活哲学,也是一代清华人最波澜壮阔的家国合唱。

清华老校友合唱团演出《登鹳雀楼》

本文图片及视频来自CCTV纪录频道

原标题:《科学家“转行”唱歌?平均74岁的清华学霸合唱团再登央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