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诺贝尔医学奖揭晓,协和感染内科专家这么说——

2020-10-07 19: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哈维·阿尔特(Harvey J. Alter)、查尔斯·赖斯(Charles M. Rice)以及英国科学家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揭示了其他慢性肝炎病例的病因,并使血液检测和研发抗病毒新药成为可能,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特殊之年,这一消息的发布给予正在与传染性疾病积极作斗争的国家和人民莫大的鼓舞。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刘晓清教授、刘正印教授和周宝桐副教授对此发表的精彩点评——

刘晓清简介: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内科学系常务副主任。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INCLEN)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流行病学室(CEU)主任,北京市临床研究质促中心(协和)主任,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协作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痨协会理事。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诊治工作。对发热性疾病鉴别诊断、各种感染性疾病(包括复杂疑难感染、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的诊治及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选择与应用积累了丰富经验。

刘晓清评论

这次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三位对发现丙肝病毒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19世纪40年代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传染性肝炎有两种传播途径——粪口传播和血源性传播,后者可以造成慢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而危害人类的血源性传播的肝炎病毒主要有两种——19世纪60年代由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发现的乙肝病毒,于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另一种是丙肝病毒,三位发现丙肝病毒的主要贡献者也被授予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可以说,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的发现对全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科学家们经过40年不懈研究,丙肝病毒的快速诊断方法、治愈丙肝病毒患者的药物等均顺利应用于临床。目前虽然没有预防性疫苗,但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已经可以被临床治愈。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2030年消灭病毒性肝炎,这仍需我们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及时发现丙肝患者并给予有效治疗。

丙肝病毒的发现及接续研究为人类战胜病毒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启示医疗卫生事业的从业者,面对重大科学问题,要原始创新、扎扎实实、深耕细作、持续努力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提供制胜法宝。

刘正印简介: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第一批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长,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和耐药防治分会常委。擅长各种病原体感染尤其是疑难重症感染、发热原因不明的疾病诊治,在耐药菌和真菌的诊治上有丰富的经验。

刘正印评论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动着社会发展,也一次次见证了人类与各类疾病作斗争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对生命奥秘的不息探索。

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至今,在其获奖名单中,似乎能发现一部人类与传染病的“战斗史”。

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Ronald Ross)发现了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获得1902年诺贝尔奖;法国医生拉韦朗(Charles Laveran)发现疟原虫,获得1907年诺贝尔奖;美国微生物学家赛尔曼·A·瓦克斯曼(Selman Abraham Waksman)发明的链霉素成功“征服”肺结核,使美国每10万肺结核患者平均死亡188人的比率(1904年以前),下降到每10万患者仅死亡4人(自1953年起),获得1952年诺贝尔奖;美国医生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的萌发和传播机制,并在此之后成功研究出了乙肝疫苗,获得1976年诺贝尔奖,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80个国家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抗疟药物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以此为基础的疟疾疗法,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北京协和医院即将迎来建院100周年,医院的发展史也体现了协和人与传染病的斗争史。协和人对结核、回归热、鼠疫、疟疾、黑热病、伤寒、链球菌肺炎、风湿热、流感、各种病毒感染(包括乙脑、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各类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都开展了深入的研究,进而涌现出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如福斯特(Ernest Carroll Faust)、凯瑟尔(John. F. Kesse)、杨怀德(Charles W. Young)、李宗恩(Lee Chung-en)、钟惠澜、张乃峥、冯兰洲、王季午、莱曼(Hobart Reimann)、张学德、罗会元、丘福禧、李邦琦、王诗恒、王爱霞、盛瑞媛、邓国华、李太生……为协和感染内科在全球的高知名度奠定了基础。百年协和,一切为民,我们将乘着“迈向协和新百年”的东风,奋勇前进,为我国感染病学事业的持续发展,作出更多的努力。

周宝桐简介: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与循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肝病分会丙肝学组委员。对各种疑难重症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感染和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有较深造诣,擅长病毒性肝炎等常见传染病的诊治。

 

周宝桐评论

继2015年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因成功研制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该奖项再一次颁发给了传染病学领域的专家,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丙型肝炎治疗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近年来传染病防治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约有7100万人感染慢性丙型肝炎病毒,其中我国大约有1000万感染者,全球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丙型肝炎。传统治疗丙型肝炎病毒的方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不良反应重,有效率低,因此大多数丙肝患者并未得到有效治疗。自2013年起,以索磷布韦为代表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陆续获得批准,使得丙型肝炎的治疗进入全口服药物、高治愈率、低不良反应和短疗程的时代,90%以上的丙型肝炎病毒患者经过3-6个月的口服药物治疗,均可得到治愈,丙型肝炎真正成为一种可治愈的疾病。基于此,WHO也提出了“在2030年之前全球消除包括丙型肝炎在内的病毒性肝炎”这一目标。而DAAs的研发,就是基于今年3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奖者对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和后续对其结构的研究。DAAs的研制成功,意义不亚于20世纪70年代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发现乙肝表面抗原,布隆伯格的发现开启了乙肝疫苗的研究,使乙型肝炎成为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一位DAAs研发领域的代表共同获奖。

人类在对抗传染病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非感染性疾病已成为人类主要的病死原因。同时,我们也看到既往耳熟能详的传染病如结核病等死灰复燃,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尤其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全球大流行,都证实了人类对传染性疾病的了解依然是“管中窥豹”,也提醒医疗卫生领域从业者仍要高度重视对传染病的研究。近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揭晓,都是对传染病及相关领域研究者的一种莫大鼓舞,这理应成为一个风向标,引领各国政府和各类非政府组织加大研究投入,使传染病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新的突破。

原标题:《诺贝尔医学奖揭晓,协和感染内科专家这么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