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矛盾知青、搬家先生、傅大炮:学者傅斯年
在学术领域内,傅斯年前后曾担任北京大学(后简称北大)代理校长、台大校长,同时身兼中研院院士和史语所创所所长的顶尖学者。政治场域中,他曾是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之一,处理过两党的纠纷,还不畏权贵、为民发声,让两位贪污的行政院长先后去职。从现在看来,是不折不扣的政坛巨炮。
究竟,傅斯年是如何发挥其学界与政界的影响力?让我们从他的年轻时代说起。
曾经是“一团矛盾”的知青
中学时期学习出色的傅斯年,舍弃外人眼中迈向成功的科学、法科,选择进入北京大学预科,并以人文学科第一名的杰出表现毕业。根据《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一书描述,当时挟着“孔子以后第一人”、“黄河沿岸第一才子”等盛名进入北大的傅斯年,具有深厚传统素养,被师友寄予将传统学术发扬光大的厚望。
令人意外的是,傅斯年入学后投身新文化运动,不遗余力地抨击传统文化,立场转变之剧烈,使他曾经被怀疑是保守派的奸细。傅斯年与罗家伦、顾颉刚等一群北大学生共同创立新潮社,并发行《新潮》月刊,面对任何有关中国“传统”的事物,皆给予负面、激进的批评。他们反对陈旧的思想,提倡西方的价值观与学说,甚至认为越是接近西方知识的人,才越能接近真理。
新潮发刊旨趣书─《新潮》第一卷第一号(1919.01.01)。资料来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品虽然傅斯年曾经主张中国应该全盘西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傅斯年在撰写《新潮》月刊的《发刊旨趣书》时,使用的却是自己发誓要消灭的传统文体──文言文。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王泛森认为,当时中国无力抵抗西方势力入侵,民族信心丧失殆尽,傅斯年一代的知识份子陷入复杂的内心冲突。
在当时,最为熟悉的传统价值却是不合时宜、无以防范外侮,丑陋入侵的西方知识却看似进步、有力。若想试图力挽祖国崩坏的颓势,知识青年几乎只能舍弃前者,尽力追求后者。
但在1929年,傅斯年与胡适的对话中提到:“我们思想新信仰新文化;我们在思想方面是完全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由此可以发现,在激进的表面行为之下,傅斯年内心还是难以舍弃对耳濡目染的“传统”的倾慕。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书中诠释:在风雨飘摇的大时代之下,当时的傅斯年清楚地知道中国不应该有什么,却对中国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尚且感到模糊不清。因此,傅斯年思想的分裂,就像是新瓶子装旧酒一般,整个人一团矛盾。
动手动脚找东西──用科学精神创建史语所
1920年起,傅斯年远赴英、德学习西方知识,历经七年的时间却没有拿到任何一个学位,此举令他在北大时的教师胡适感到失望,胡适甚至留下这句评语:“孟真(傅斯年字孟真)颇颓放、远不如颉刚之勤”。但傅斯年在欧洲广泛接触实证主义、比较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物理学、以及统计学等,近十五项科学,带给他相当大的启发。
1925-1926年在柏林读书时,傅斯年对统计学、或然率特别有兴趣,这是当时的数学笔记。图片来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品1926年学成回国后,傅斯年在中研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中研院是蔡元培于北伐成功之后建立,原本的计划清单中没有史语所。但傅斯年成功说服蔡元培,并带入西方的科学精神,把史学提高到“原则性”的高度,而非仅是“中国”的史学。
傅斯年主张用自然科学来研究历史的精神,强调透过“田野调查”取得非文字的原始史料之重要性。他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提到:
凡能直接研究材料,就会进步;反之,都研究前人创作的文字史料,只会退步。
傅斯年对于传统文人如司马迁等闭关独自奋斗,从前代史料中再造出新史料的为学方式非常不以为然。甚至声称:“文人一旦做到手,'人'可就掉了”,除此之外还同意六经、三史应该烧掉,《尔雅》、《说文》拿去糊窗户的说法。
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傅斯年强调:“我们不是读书的人,我们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一再提到扩张研究材料对研究的重要性,并秉持着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凭空联想的精神。在傅斯年的带领下,史语所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史学也逐渐成为一门专业。
1928年8月,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殷墟进行考古调查,证实商朝的存在,让中国的信史往前推进三百年。出土的青铜器,令原本主张商朝是石器时代的胡适改变立场:“现在我的思想变了,我不疑古了,要信古了!”资料来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品傅斯年不仅在研究方法上有其坚持,管理史语所也很严谨。他当时有个绰号叫“胖猫”,在胖猫的严厉监督之下,除了元老级研究员,其他的“老鼠们”都会遵循着傅式研究方法辛勤工作。
胖猫之外,傅斯年还有“学霸”的称呼。身为学霸,除了拥有重量级的知识,还有广大的人脉,这帮助中研院在几度面临经费断炊的危机中,屡屡化险为夷。不论在学术或是管理方面,这位学霸级的胖猫对史语所有着不可抹灭的巨大贡献。
史语所在广州成立,后迁北京、南京。因为中日战争爆发,再由南京迁往长沙,接着取道越南、跋涉到云南昆明。最后落脚于连空军都不易找到的深山村落─四川省南溪县李庄。傅斯年一路用简陋工具搬运史语所庞大的研究资料,使他获得“搬家先生”的绰号。资料来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品“搬家先生”也是“傅大炮”
傅斯年归国后,被广州国民政府的反帝国主义、提倡社会主义、主张民主改革等理念吸引,但随后就对蒋介石带领的南京政府感到失望──用人唯亲、专制独裁的行为,跟原本的理念背道而驰。但傅斯年认为,其他派系没有能力领导中国,国民党成为两害相权取其轻之下不得已的选择。
因为傅斯年曾经差点命丧于血腥暴动。傅斯年曾说:“要杀我很容易,要我瞧得起你,则万万做不到。”
在傅斯年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期间,极力批判政府的风格,使他被冠上“傅大炮”的别称。在傅斯年的抨击之下,两位出身财阀的行政院长─孔祥熙与宋子文先后下台。
傅斯年参政会临时动议案草稿(1938)。傅斯年不满孔祥熙贪污腐化,于国民参政会临时动议,提请最高领袖、国防最高委员会,应注意政致清明。当时被“傅大炮”轰下台的孔祥熙,一口气辞去担任十多年的中央银行总裁、财政部长、行政院长三个职位。图片来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品将贪污的行政院长扯下台,傅斯年得到巨大的声誉与众多国人的赞赏,认为傅斯年“为四亿五千万人请命”、或是以明代清官海端相提并论等,是大众对傅大炮给予的好评。
但弹劾过程极不容易,时间之长,傅斯年曾自述:“闹老孔闹了八年,不大生效,这次总算被我击中了……”。有段时间,为了避免孔祥熙贪污的证据被孔的党羽窃取,傅斯年还将它们装在皮箱里,白天带着走、晚上当枕头躺,日夜不敢分离。
更多人生故事,藏于傅斯年纪念室
徐志摩致傅斯年函(1931.07.09),其中用词诙谐,例如:“供给你一个出气的机会,好不?”、“祝你胖福无疆”。图片来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品除了前述的胡适,我们所熟知的徐志摩、陈独秀、蒋介石、毛泽东,都是傅斯年人生旅程中的重要旅客,这些要角彼此往来,影响着当时学界与政界的发展方向。
虽然傅斯年在台大的贡献是较为人熟知的,但他在国民政府迁台前,对中国学界、政界带来的影响,值得现代人回首思考、鉴古知今。傅斯年不畏皇亲国戚、打击贪官;从无到有、建立中研院史语所,在滇、蜀甚至筚路蓝缕。刻苦难关中依然不忘研究,终于将史语所带向世界,成为东方史学的重要据点。
在中研院史语所成立90周年,邀请你找时间到傅斯年纪念室,认识他身为台大校长以外的诸多面向:“胖猫”经营史语所、“搬家先生”远走中国西南、“傅大炮”炮轰贪污的行政院长,这背后都是许多丰富、复杂、甚至是不为人知的激进故事。
附:傅斯年生平大事年表
民前16年(1岁)
二月十三日辰时(阳历三月廿六日),生于山东省聊城县北门内祖宅。
民前10年(7岁)
入学塾攻读。祖父傅淦课读于家。
民前8年(9岁)
五月,父傅旭安卒,享年三十九岁。
民前7年(10岁)
春,入东昌府立小学堂。
民前6年(11岁)
是岁读毕十三经。
民前4年(13岁)
冬,随侯延塽(雪舫)至天津,住孔繁淦(傅淦的门生)家,父执吴树棠(筱洲)按时接济。
民前3年(14岁)
春,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
民前1年(16岁)
腊月,与聊城县绅丁理臣之长女馥萃女士结婚。
民国2年(18岁)
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民国5年(21岁)
夏,卒业于北京大学预科。秋,升入文本科国文门。
民国7年(23岁)
夏,约集同学罗家伦,毛准(子水)等二十人,创立新潮社。
民国8年(24岁)
一月一日,主编《新潮》月刊创刊。
五月,五四运动发生,参与此次运动,为北京大学学生代表之一。
夏,卒业于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
秋,考取山东省官费留学。
冬,赴英留学。
民国9年(25岁)
夏,入伦敦大学大学院(University College)研究实验心理及生理,兼治数学。
民国11年(27岁)
六月,祖父傅淦卒,享年七十八岁。
民国12年(28岁)
六月,由英至德,入柏林大学人文学院。
民国15年(31岁)
秋,由德经巴黎归国。
冬,返里省亲。十二月,携介弟斯岩(孟博)赴广州,任教于中山大学。
民国16年(32岁)
春,兼文科学长(文学院长)及国文、历史两学系主任。
秋,创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刊行《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
民国17年(33岁)
春,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筹备委员。
夏,中央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研院)成立。
十月,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正式成立。
十一月,应聘任史语所所长,建议蔡元培院长收购明清档案,并且开始调查殷墟以及调查两广方言。
民国18年(34岁)
春,迁史语所至北平。
秋,兼任北京大学教授。
民国21年(37岁)
五月,与丁文江,胡适,蒋延黻等创办《独立评论》周刊。
十月,出版《东北史纲》初稿第一卷,经李济英文节译,送交国联李顿调查团(Lytton Commission)。
民国22年(38岁)
一月,出版名作《夷夏东西说》。
四月,迁史语所至上海。
夏,兼任中研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及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
民国23年(39岁)
夏,与丁夫人离婚。
八月五日,与俞大彩女士在北平结婚。
十月,迁中研院史语所至南京。
民国24年(40岁)
九月十五日,子仁轨生。
民国25年(41岁)
春,自北平移家南京。
夏,明清史料装箱,南迁至南京。
冬,“西安事变”发生,先生着论,力主讨伐叛军。
民国26年(42岁)
兼代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七七事变起,先生参加政府召集之庐山谈话及国防参议会。
七月,迁移文物于南昌与长沙。
八月,迁中研院史语所至长沙。
十月,迁移南昌之文物再转运四川重庆大学。
民国27年(43岁)
春,迁中研院史语所至昆明;九月,旋迁昆明市郊以避空袭。
七月,兼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赴汉口出席第一次大会。
秋,移家昆明。
民国29年(45岁)
秋,兼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冬,迁中研院史语所至四川南溪县李庄镇。
十二月,续任国民参政会第二届参政员。
是年《性命古训辨证》出版。
民国30年(46岁)
三月,患高血压症,在重庆歌乐山中央医院养病,七月出院。
九月,辞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职。
十月,母李太夫人卒于重庆,享年七十五岁。
冬,移家四川南溪李庄。
民国31年(47岁)
七月,续任国民参政会第三届参政员。
民国34年(50岁)
四月,续任国民参政会第四届参政员。
七月一日,代表国民参政会访延安,商谈团结。
八月,日本宣布投降。秋,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
十一月,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发生学潮,次日,先生以校务委员身份,前往处理。
民国35年(51岁)
一月,赴重庆出席政治协商会议。
夏,胡适返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九月,先生卸去代理北大校长职。
十一月,中研院史语所自李庄迁返南京。
十一月十五日,出席首届国民大会。
民国36年(52岁)
二月,先生于《世纪评论》发表《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举国注目宋氏旋即辞职。
六月,赴美就医,住New Haven。
民国37年(53岁)
三月,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及立法委员。
夏,离美返国,八月抵上海。
冬,戡乱失利,首都危急,先生伤时忧国,加以故旧零落,精神大受刺激,遂有自杀殉国之念。
十二月,迁中研院史语所至台湾杨梅。
民国38年(54岁)
一月二十日,就任台湾大学校长。
是岁曾为台大黄得时教授书一短幅,文曰“归骨于田横之岛”。
民国39年(55岁)
十二月二十日,下午十一时二十二分,以脑溢血猝逝于台湾参议会议场。
民国40年
六月十五日,台大出版《傅故校长哀挽录》全一册。
十二月二十日,台大安葬先生骨灰于台大植物园,改称“傅园”。
原标题:《矛盾知青、搬家先生、傅大炮:学者傅斯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