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雕塑里的文人与“写意”:从杜甫、苏轼到鲁迅、齐白石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0-10-08 09:5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近日,“中华文脉 写意之美——吴为山中华历史文化名人雕塑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开幕,展览展出了雕塑家30余年间积累创作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雕塑70余件。展览以“巍然成山——孔子”与“天人合一——老子”开启,这两件雕塑较有装饰性,又进行了抽象与夸张,如孔子的身体上刀刻斧削般硬朗的线条有着山体的质感;而老子中空的身体则隐喻了“虚怀若谷”。

展览现场

《孔子》雕塑

《老子》雕塑

在一些雕塑家追求“前卫”和“先锋”的潮流中,吴为山更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以写意雕塑的手法探寻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同“写意雕塑”所指称的,写意雕塑依存于滋生它的文化情境。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历程中,其视觉形态和造型风格随不同时期的审美倾向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雕塑的精神特质则更多地与地域文明、政治生活、经济水平、时代审美、宗教和文化思想紧密关联在一起。

现场的很多雕塑也都是从诗歌与文献中构筑的历史人物形象进行想象与发挥,比如在塑造朱元璋的形象时,吴为山就取用了比较有故事的和更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异像”——脸颊变形拉长,下巴向前凸出。

吴为山《朱元璋》雕塑

如《杜甫草堂·游学壮歌》,艺术家定格了壮游时期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有少年豪情的杜甫;而苏东坡的形象,则是选用的乌台诗案以后,中年的、拄着竹杖的东坡形象,清癯而仍旧不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

《杜甫》雕塑

《苏东坡》雕塑

在此次参展的雕塑作品中,有几部作品颇有意味地选取了不同时期的两位中外艺术家,比如《在一条船上——达·芬奇与齐白石的神遇》,木船两端遥遥相望的达芬奇与齐白石;《心灵之门——塔拉斯·舍甫琴科与杜甫对话》中隔空对话的乌克兰诗人塔拉斯·舍甫琴科和唐代诗人杜甫,通过雕塑艺术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融。

吴为山《在一条船上——达·芬奇与齐白石的神遇》

吴为山在《模棚与传神》中说:“写意精神的支撑是中国人的灵敏。灵敏所在引起时间上的快捷。但捷中含涩,它如火山熔岩,疙疙瘩瘩。中国雕塑的感染力量——情感辐射、先声夺人、达到了高度的气韵生动。它的生动诉诸于线之中。线表现三个层面:轮廓、体积、精神。表现手法以捏塑为核心。与西方思辨式的理性精神不同,中国理性是实践理性,讲究身体力行,身、心、手相应,人心、人性、人情,集中于人的本质、这线的连绵与悠长是一以贯之的自始至终。它打破一切事物之间界限,是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的形而上追求。”

《韩愈》雕塑

现场的多件作品也体现了这种捏塑为核心的虽然含涩、疙疙瘩瘩,但是有厚重感和气韵的作品,如以下的几件:

吴为山《吴门四家》雕塑

吴为山《顾恺之》雕塑

现当代的历史人物也是吴为山雕塑中的重点,他曾多次雕塑鲁迅的形象,吴为山回忆:“从刚记事时,父亲就与我讲鲁迅,家里挂满父亲手书的鲁迅诗句。时值‘文革’,父亲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对鲁迅的崇敬和刻骨的热爱深深映入我的记忆。尔后,我也看到许多刻画与表现鲁迅的美术作品,鲁迅早已在我心里,他那硬骨头的精神,那‘我以我血荐轩辕’、‘怒向刀丛觅小诗’的神与魂逐渐在我的幻化中成为立体的形象。自1993年,我开始塑鲁迅,从头像、胸像、半身像到全身像,一次次在塑与雕的锤炼与纯化中体悟精神与造型的内在联系,探索神与形的关系,推敲结构与张力,收与放诸因素。”

吴为山《鲁迅》雕塑

“鲁迅先生如刀刻切削的文字,犀利而深刻,正如他的长相与人格气象。一张他在白色恐怖下决然迈步光华大学讲演的照片激发了我的灵犀,那是一张侧影,轮廓清晰、线条刚毅,微微昂起的头分明内蕴信念!这是独立于时空中的永在,是冲破黑暗寻求光明的希望。”吴为山回忆。

据悉,即日起至11月8日前,观众凭国家大剧院参观票均可以欣赏雕塑展。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