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主旋律的《在一起》,克制、淡化、共鸣的三重启示

2020-10-04 13: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犀牛娱乐原创

文|冷罐头 编辑|朴芳

近两年,主旋律电影捷报连连。

前有《我和我的祖国》打样,同一创作模式的《我和我的家乡》也不甘示弱。主旋律电影已经摸索出了在使命感和商业化之间的平衡,高跨度覆盖各个圈层,以观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奏响主旋律。

然而在主旋律电视剧中,能真正走入群众的却少之又少,一直差了点火候。但9月29日上线的《在一起》,似乎带来了一点希望。

开播三日,《在一起》的豆瓣评分正式开画。

有近两万名网友参与评分,打出了8.5分的成绩,隔天又上涨至8.6分,其中给出满分的人数占比达54.7%,这在上星剧中,也俨然属于高水准,为口碑崩塌的抗疫剧扳回一城。

但在首播收视率上,战绩并没有如此喜人。

首先在排播模式上,《在一起》开了先河,总计共在十六家卫视播出:首轮在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广东卫视四大卫视黄金档播出;北京卫视、湖南卫视次黄金档播出;山东卫视、天津卫视、吉林卫视、黑龙江卫视、辽宁卫视、河北卫视、河南卫视等卫视会陆续进行第三轮轮播。

但根据酷云数据显示,《在一起》首播当日,四大卫视的黄金档收视率都在0.2%-0.3%左右徘徊;云合数据中,网台多渠道播出的《在一起》,汇总后正片有效播放市场占有率仅为3.23%。观众对于抗疫剧的信任度和热情,似乎被前作《最美逆行者》提前透支了。

还好网络话语场为以口碑发酵带动收视的传播模式,提供了有力条件,频繁出现在热搜榜单上、以及受众对于剧集品质的口口相传,使《在一起》的收视率回暖,开播第二日,便在收视大盘上攀升0.2个百分点。

戏剧冲突出色,扼杀连锁反应

先在内容层面来谈谈《在一起》这部剧。

在结构上,《在一起》采用的是单元化的叙述方式,全剧共有20集,每两集为一个单元,在原本就不大的体量中,呈现出10个独立的故事。创作模式与《我和我的祖国》及《我和我的家乡》相近:由沈严、张黎、刘江等十余位导演进行集体创作,每个单元各自成章,但主题相同。

篇幅上的短小与独立,带来的挑战不小。拍好了是短小精悍、全景叙事的众生相,但稍有失手,也会在破碎感中落得毫无章法之名。

截止到目前,《在一起》已经播出三个单元:由张嘉益、谭卓、周一围、张天爱等主演的《生命的拐点》,以及由雷佳音、张静初主演的《摆渡人》,杨洋、赵金麦主演的《同行》,这三单元在内容的完成度,以及戏剧节奏的把控上,都是较为出色的,人物关系及戏剧冲突的展开,循序渐进。

第一单元中老院长试图扼杀传染源的应急预案,与防护物资严重短缺的现实冲突;以及第二单元中外卖员辜勇虽然被恐慌挟裹,看见救护车从小区门口驶离,谨慎地捂住口鼻、用脚敲门,但看到小女孩独身一人在家时,还是决定每天来送饭的人性冲突,都为《在一起》这部剧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和戏剧张力。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戏剧结构中的开端、进展、高潮、结局以及主、副线等,在《在一起》中均有完整的脉络体现。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散,在这个人人都可以现身说法的时间节点,推出这部具有高度纪实性质的时代报告剧,难过观众关。被观众手持放大镜,蛛丝马迹都不放过的同题材抗疫剧《最美逆行者》,便是前车之鉴:剧情吸引力上的缺失,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尽管《在一起》这部剧在细节的处理上备受称赞,如口罩、护目镜的勒痕、外卖员的脏衣领等都极具现实感,但口碑的高度发酵,同样也离不开剧情线上的高度丰富。

《在一起》中的高度戏剧张力及沉浸感,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就放下了手中的“放大镜”。

口碑发酵启示不断

在这样的生存空间下,说一句逆风翻盘也不为过。

抗疫剧从“群嘲”转向市场口碑风向大逆转,《在一起》功不可没。作为主旋律剧作中的一个分支,《在一起》为主旋律剧集也带来了三点启示。

其一,是冷静叙事、去悬浮感。

克制冷静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方式,奠定了《在一起》的整体基调。战疫过程中的“高光时刻”被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甚至为了避免过度煽情,做出了部分淡化。如女医生剪发等取材于现实、饱受争议的催泪片段,在剧中被轻描淡写的带过,既避免了出现众口难调的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剧作减负解压,以一种更有力量的方式,剥离舆论的追赶,还原事件本真的“初心”。

与此同时,第一单元的主要角色几乎都有原型可循,也并未出现过度神化的弊病。已播出的剧集中,都着重笔墨对角色疫情开始之初的心理历程进行刻画,体现了英雄们“先平凡后英雄”的形象转变,老戏骨及年轻一代实力派演员对角色的生动诠释,也非常加分。

其二,是“淡化”主旋律,质地上重顺畅感。

需要明确的是,主旋律不等同于空喊口号,以角色力量传递剧集基调,避免主旋律的生硬体现,才是高阶“打法”。

《在一起》中的英雄形象并没有闪着圣洁之。光,如雷佳音饰演的外卖员辜勇,是奉献与自我两种矛盾品质兼具的,过年不回家能多赚两三万的小算盘、为了200元打赏去医院铤而走险……在根源上就将角色的立体度打磨通透了。

真实感之外,注重对人物心理及心路历程的刻画,使剧集在立意上有了入木三分的深刻感。剧中人物怀揣着点小心思的善良,就像是许多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主旋律并没有割裂剧情线。《在一起》的剧情流畅度及丰富性,也是可圈可点的。豆瓣上有网友评价道:“褪去抗疫因素,这也是一部优秀的医疗剧”。

其三,是主旋律剧中的时代共鸣感。

主旋律剧中囊括着多种细分类型这一点不假,但从大方向上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年代主旋律、特殊题材的纪实、以及新兴起的现代化乡村题材。换汤不换药,在本质上都是对时代、事件的洞察和重现。

《在一起》想要急诊逃脱的护士、因为丈夫不停止工作怄气的妻子、为了孩子不敢回家的医生夫妇,在侧面刻画出战疫场上生死难料的艰险之外,也一定会让观众想起爱人、孩子、或是自己。

不只是玛丽苏需要共鸣感,在主旋律剧集中,共鸣感以及共鸣感滋养出的沉浸感,同样尤为重要。

未出圈的主旋律标杆

9月28日,在第32届飞天奖上,五个单项奖均出自年代剧,其中主旋律年代剧,占了三个奖项:刘江凭借《老酒馆》获得优秀导演奖,马继红凭借《外交风云》获得优秀编剧奖,秦海璐凭借《老酒馆》获得优秀女演员奖。

主旋律剧的品质,再一次得到了广泛认可。

但近两年中,热度与口碑皆在,且实现了大范围突破年龄圈层,实现高国民度的主旋律剧,严格来讲,只有《大江大河》一部。

从题材上看,以改革开放为背景、以创业拼搏为剧情主线的《大江大河》在市场热度上并不占优,但凭借着深度还原时代的真实感、淡化主旋律后过硬的剧情线、及不拘泥于80年代的强烈共鸣感,成功成为国民爆款。

《在一起》中生出的三点启示,与《大江大河》的成功学,几近重叠。

如果说从两个成功案例中探讨方法论,免不了有自圆其说的嫌疑,那么以与《大江大河》时代背景、题材内容相似的《创业年代》为例,方法论的正确与否,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首先在卡司阵容上,可以看出《创业年代》是有野心在的。冯绍峰、袁姗姗组成的主演阵容,有着一定的国民度,导演是《民兵葛二蛋》《破冰行动》等高口碑剧作的导演林珂。

但服化道上的失真及说明说式的拍摄方式,在一定程度造成了观众脱离真实感的观剧体验;剧情的落俗、陷入套路化围城,又极大的消耗了观众的热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共鸣感就成为了“奢求”。

主旋律的光环或许可以获得主流媒体的首肯,在国民传播度上占有一定优势,但在表达手法上如果过于生硬,也会适得其反,劝退观众。主旋律应该是整部剧中升腾出的精神信念,而不是假大空的台词口号,丰富饱满的剧情线,仍然是主旋律剧集的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以《在一起》为例,尽管在口碑层面取得了普世价值观内的成功,但《在一起》在热度方面的缺失,在侧面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首先,被同题材前作透支消耗的市场热度,在短期内是很难大幅回温的。片名指向的模糊性,也极易引发受众先入为主进行主观判断,单元剧在质量上能否维持同一水准的质疑声,也令不少观众还处于观望状态。

其次,《在一起》的上线时间也并未占得天时、地利、人和的良机。一方面,首部抗疫剧的旗号,圈走大量路人盘,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另一方面,沉重的题材在家国同庆的双节前夕上线,并不具备优势。作为疫情后的首个小长假,出游人数增多,收视大盘整体下降,内容的悲壮性与节日欢庆的气氛也难以相容。

与此同时,在宣发上,《在一起》也没能打好差异化的牌,找准宣传点,凭借内容生态的优势出圈。预告、剧照、分剧集等“硬”宣几乎占全部,对于剧集内容及价值观念上的输出较为贫乏。抖音短视频的剪辑,也并未抓住抖音受众的取向,煽情化的文字和主题不突出的视频片段,难逃被“划过”的命运,点赞量破万的视频寥寥无几。市场在变,受众的口味也更加“挑剔”,好在剧集的主旋律水准与电影一样,也在进化中。

《大江大河》《在一起》等体现新时代特色的主旋律作品,在摒弃了陈旧的弊病后,令观众喜闻乐见。

市场在变,受众的口味也更加“挑剔”,好在剧集的主旋律水准与电影一样,也在进化中。

尽管没能达到“大爆“的热度,但《在一起》与《大江大河》等体现新时代特色的主旋律作品,在摒弃了陈旧的弊病后,令观众喜闻乐见,也是不争的事实。

标杆在前,主旋律该怎么奏响出好品质,已经不再是需要以身试险的谜题了。至于需要多方作用力的热度,并非品质所能决定,但剧集品质一定是热度的根基,这一点不会改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