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金鸡港澳台影展首届海峡两岸青年短片季公布初评入围名单

2020-10-03 08: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好的电影,离不开好的制作,中国电影发展至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远远超出了人才的储备,特别是电影产业的核心人才——优秀的导演,数量远远不够。

今年,金鸡港澳台影展首开海峡两岸青年短片季,旨在为电影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储备青年人才,通过广泛征集海峡两岸优秀的短片作品,挖掘和培养更多潜力青年影像创作者,为优秀短片作品提供更多展示、交流和互动的窗口,助力青年影像创作者的成长。

9月29日,短片季正式公布初评入围名单,共有45部短片作品入围。其中,大陆剧情片、纪录片共计34部入围,港澳台地区及两岸合作作品共计11部入围。

完整入围名单如下(点击图片放大可看):

本次初评后,参与初评的评审也表达了他们参评的感受以及对现在青年影人创作生态的看法:
余韬

■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传播学硕士

■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博士

■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500多部片子看下来,感觉现在的学生创作(新人导演的短片)大面积趋向于网大和电视电影化,纪录片创作大面积趋向于电视台栏目和专题片化。

所谓的“网大”和电视电影,当然有美学层面的因素,但还不是最主要的,最明显的特质是创意和表达都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甚至有些“老气横秋”。这里绝对没有贬低“网大”和电视电影的意思(很些电视电影拍的特别好,比如郑大圣导演的作品,这里只针对普遍情况);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

以前做电影节审片,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是作品样态两极分化严重,完全不符合基本规范的作品和制作特别精良的作品呈现为两大集中群体,中间部分即不抢眼但制作标准化水平高的作品很少。而这次感觉是基本没看到及格线以下的作品,80%的影片即便没有入围,制作整体水平也不差。这就是所谓的“网大”和电视电影化,影片的技术都是过关的,表达都是完整的。

我觉得,这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说明整体“工业化”水平在大幅提升,毕竟产业更需要的是符合流水线生产要求的合格技术工人而非艺术家,做影视的首先要解决的是能接活,吃饱饭,而不是饿着肚子做穷困潦倒的艺术家......

陈琰娇

■ 南开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

■ 南开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后

看完所有的参赛作品,第一个感受是踏实,大量的现实题材关注到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家庭矛盾、社会伦理等问题,人物虽小,关怀与意义具在。当然,这也就引出了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怎么才能将好选题转化为好影片。尤其是对于现实主义题材而言,“再现”生活而不是“复述”生活,大概是文学书写与影像表达之间的最大障碍。这也是我想谈的第二个感受,创作初期的两难困境——类型创作和个人表达、视听标准和影像探索之间的矛盾与平衡。

希望接下来的金鸡青年导演训练营能帮大家打破瓶颈,找到方向。

9月29日起,所有入围本次短片季初评的作品也开始进入海峡两岸青年短片季线上专题展映,并同步迎接来自影视产业各领域专家评审的45进20复评。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立即进入线上展映

接下来的复评和终评的评审组,组委会邀请到了评审主席宁浩、总顾问郁笑沣、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吴冠平、知名导演饶晓志、制片人杨城、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院长郭肖华。

以及来自台湾的王维明导演、黄朝亮导演、郑芬芬导演,还有媒体代表如知乎影人严蓬、知名编剧/导演张勇、sir电影首席探索官王澍,平台方代表如咪咕动漫总编辑张学伟、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葛宏、凤凰互娱首席顾问曹秋石、华策影视杭州事业群副总裁傅思聪等。

对于目前国内青年影人的创作环境和发展现状,这些评审及导师们可能更有经验和心得。日前,短片季总顾问郁笑沣就对于目前国内新人导演的处境,分享了他的观点。

“ 导演风格不是学习来的 "

中国电影目前已经到了产业化发展的阶段,导演对于整个电影项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现在能给到新人导演创作的机会反而比原来少了。

导演是一个特殊的工种,和其他主创不一样,它不像摄影、美术、灯光、录音、制片这些工种,可以在有经验的前辈手下做助手,做统筹,慢慢积累成长。

导演必须有独立的审美体系、表达体系和自己对电影独特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和表达体系通常很难在别人的帮助下形成。比如你很难在某一个大师,或者前辈那里学习所谓的导演风格。因为导演风格需要他自己逐渐去感受,去摸索,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 不要被市场和资本随意雕刻 "

新人导演可能的困惑还有一点是,当他们面对电影市场时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因为电影不是个人创作,他需要专业团队的配合,也需要各种资源资金的支持,因此在最开始的阶段,他们往往容易处于迷惘的状态中。

这个阶段,最怕有些制片人,有话语权的资本方,或者一些所谓的专家和前辈,以市场的要求,类型的要求,个人经验的判断等等,强行让新人导演按照他们的方式去推进,让导演在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之前,就被刻意地雕刻以便适应所谓的商业电影或者类型电影的商业性、娱乐性。这对于新人导演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除了郁笑沣教授,还有几位也是从青年影人成长过来的制片人、导演也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以及走过那段路后的心得建议……

在新人时期,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饶晓志 导演 “ 从容 ”

新人导演由于缺乏经验往往不够从容,会因为不够从容缺乏准确的判断力。

如果团队能够在自己的职位上发挥更多的创造力,给予他们更大的信任,就能帮助导演更好的完成创作。

黄朝亮 导演 “ 取得他人信任 ”

还是新人导演的时候,最大的困扰就是能否取得他人的信任——从创作初期取得资金来源、投资方的信任;到建组时剧组所有合作班底、工作人员对于导演的信任,从而配合新人导演的想法创意付诸实践,更好地克服拍摄制作过程中的重重困难。

面对这样的困境,需要一步一脚印,用实力用智慧来克服。最终落脚点,始终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信任,保持自信,脚踏实地。

杨 城 制片人 “ 自我提升 ”

希望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不过机会是需要自己去创造的。所以,最重要的问题永远是自我提升。

王维明 导演 “ 一个好的监制 ”

新人导演最大的困扰是比较难有机会让别人信任你,如何向别人展现自己的能力,能够全权掌控剧本、表演、拍摄节奏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最重要也最需要的可能是有一个好的监制,从剧本创作开始一直到打磨,陪伴新人导演做很多前期的筹备和沟通工作,也能够在拍摄过程中发现新人导演在某些部分因为经验不足导致的问题,从旁协助。

图 / 王维明 导演

即日起,短片季就开始进入复评环节,10月中下旬迎来最后的终评。终评环节将最后选出10部优秀短片,在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活动港澳台影展开幕式上进行推介展映。

接下来,关于短片季的最新资讯,可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知悉。

「导筒」微信号 directube2016

��

推广/合作/活动

加微信号:directubeee

原标题:《金鸡港澳台影展首届海峡两岸青年短片季公布初评入围名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