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金宇澄、小河、老狼等齐聚黎里古镇,聊“吴歌”说民谣
这位长期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作家,回到古镇,是为了参加当地举办的首届“吴歌节”。第一天晚上,来自万晓利、小娟与山谷的居民、祁紫檀等音乐人的演出,让他连连称赞“深受感动”:“音乐的魅力不分国界、不分五湖四海,它给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增添了从未有过的活力。”
首届“吴歌节”,嘉宾现场对谈(从左至右分别为主持人李蕾、乐评人邱大立、歌手小河、历史影像学家尔冬强)
十月的黎里古镇,梨花绽放,沿湖演绎的灯光秀、五湖四海的音乐人带来的悠扬歌曲,让这座小镇迎来难得一见的人流高峰。
首届“吴歌节”为期3天,将带来总共14场音乐演出,3场线上线下跨界论坛以及1座全新打造的视听空间。此次“吴歌节”作为“梨花节”的“节中节”,由于疫情推迟至十月举办。
9月29日,金宇澄、谷村新司、老狼、翟永明、方文山、小河、尔冬强、张军、王晓峰、邱大立、等知名文化和音乐人或通过连线、或来到现场,带来一场有关民谣与吴歌文化的深度对谈。
首届“吴歌节”论坛出席嘉宾
“方言是打通音乐时空的隧道”
历史影像学家尔冬强曾经用三十年记录江南文献与图像档案,书写古镇的生活方式、行业兴衰和社会变迁。在历史的视野里,江南给人的印象,总是与财富和丰田沃土联系在一起,因为这里是真正的鱼米之乡,不仅有良田万顷,更是四海辐辏之地,为整个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尔冬强(左)和张军(右)现场表演
在他看来,整个江浙沪地区的吴越文化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它在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西进东扩的过程中对沿途的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没有诞生之前,人们祭祀大多是用歌唱的形式进行,因为歌曲朗朗上口,容易被人记住,所以代代流传下来。“吴歌”是黎里固有的歌唱形式,它的历史至少与马家浜文化一样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几万年前,只要人类在这里生活,这种歌唱形式就能长久存在于此地。
民谣歌手小河现场弹唱
谈到音乐的起源,民谣歌手小河分享了自己的“寻谣计划”:他从2018年开始尝试寻找“失落的民间童谣”,聚集了一个小团队,靠跑断腿这种“最笨”的方式去四处奔波寻找童谣。他们已经走过了北京、长沙、杭州、上海等4个城市,采访了200多位老人,采集民间歌谣资料300余份,从中提取活化出30多首美妙动人可以传递给今天以及未来孩子的本土童谣。“有时候,音乐人太容易陷在自己的理想中,需要及时地抽离象牙塔,去关注脚下的土地,关注身边的生活,关注生活中真实的人。”小河说。而在这样的搜寻中,他发现方言在艺术传播中极为重要。“只要一出口,方言就像是连接时空的一个隧道,一旦有人哼唱起来,亦或是将音乐从录音机里潺潺流淌,仿佛这样的隧道就被打通了。”
好的音乐是情绪的稳定剂
音乐人老狼回忆起自己入行前的经历:他对民谣的喜爱起源于聆听台湾校园音乐,曾经在上海的大舞台上观看叶家秀的演出,身边都是拖家带口的中年人,当他想起台湾校园民歌,就不禁回忆起中年人紧缩的眉头、汗津津的T恤衫和哭闹的孩子们。这些经历生活磨砺的人们,将叶家秀的歌曲视为寄托,听到《风吹》,《思念你》等质朴而温暖的旋律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身体不自觉地投入,让他印象深刻。
主持人李蕾与老狼(右)现场对谈
他对音乐的第二次反省是在2002年,他和朋友去四姑娘山旅行,前方有两个牧羊女结伴而行,夕阳落在牧羊女的发梢上,女子突然开始放声唱起《青藏高原》。此前,老狼对这首歌的印象停留在大型电视节目里,第一次现场听到这首歌的他,感到自己脖子后面的汗毛都竖起了。“这是人类特别真挚的情感,散发着原始的能量。当年我开始唱校园民谣也是在青春期,也是有想要吸引女孩注意的心思,这首歌又让我感受到音乐的动物性的能量,它是人类从原始时代就拥有的本能。”
远在中国台北的方文山,也通过远程连线与现场的观众见面,他分享,罗大佑的《之乎者也》是给他冲击最大的一首歌。“这首歌当时为我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明白,原来音乐还能这样来表现。”
“对于好的音乐,每一个人的判断标准都不一样。”小河说,在他看来,好的音乐是能触动自己的音乐。在方文山眼中,对好音乐的标准要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情感层面:只要在大街小巷流传,成为某个时代的共同回忆,从情感而言就是好音乐;另一面是专业角度,哪怕音乐的传唱度再高,只要编曲重复度太高,或是有别人的创作影子,没有自我的实验和创新,就不能称为好的音乐。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晓峰(右)、方文山(左)加入到了现场嘉宾中
“从专业角度,音乐是有好与坏之分的。”方文山说。“比如一些网红的歌曲,旋律比较洗脑,朗朗上口,但是如果把旋律抽走,歌词是不能阅读的,编曲形式亦没有新意,从专业角度而言,并不算过关。”
方文山感慨现在生活节奏太快,自己应接不暇,唯独在音乐中可以释放片刻的自我:“生活中没有音乐怎么行?它是情绪的稳定剂。”在老狼看来,音乐是一处私密的个人角落,也是一场情感宣泄。他现在偏爱爵士乐,这种音乐形式背后的自由与不羁深深吸引了他。“可以无拘无束地安放自己的情绪,没有压力。”
穿越回唐朝,演绎一首昆曲
“昆曲用上海话说,就是‘睡睡吃吃’,我喜欢昆曲,是因为它能给我带来快乐与放松。”“昆曲王子”张军表示,昆曲的唱词较多地使用了古汉语,比如“良辰美景奈何天”这样的唱词,体现了古汉语独特的文学韵味。
张军(右)现场演唱昆曲段落
京剧、越剧等剧种都是用胡琴伴奏,音乐是板腔体,而昆曲用笛子伴奏,音乐是曲牌体,昆曲共有4466个曲牌,常用的有两三百个。“板腔体比较像流行音乐,注重音乐的旋律;曲牌体则更像古典音乐,讲究音乐的结构及严谨性。”昆曲中有非常超然的部分,超越爱情、超越人生、超越时间,这些都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像《牡丹亭》的精彩就在于杜丽娘的向死而生,如果没有这一笔,也许就变成了俗套的爱情故事。
“我最想穿越回唐朝,回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时代。唐明皇是梨园始祖,他本人是优秀的打击乐器家,杨贵妃是舞蹈家和作曲家,当时他们在宫殿里,就是一个击鼓、一个歌舞的神仙眷侣。”在张军看来,国人对传统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热爱,只要母语是汉语,中国古典诗词等传统文化就深埋于心底,只等待着被唤醒。
“另一方面,时代也给我们造就了可能性。当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会去找‘根’。”所以,昆曲人不仅要做好传承,更要做好传播,扮演好这样一个“唤醒者”的角色。
现场连线的诗人翟永明朗诵了自己的诗作《菊花灯笼漂过来》:“菊花一点点漂过来/在黑夜/在周围的静/在河岸沉沉的童声里/菊花淡/淡出鸟影”她提到,民谣和戏曲的节奏感,对她的诗歌创作亦有启发。有关中国传统戏曲的创作,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她最近的诗作里。
诗人翟永明(右)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对话
通过“寻谣计划”走遍大江南北的小河,最想回到的是童年时代。“我发现世界各个地方都有特别棒的原生态音乐,能够在孩子心中种下广阔的一片天地,但是我小时候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形式,所以特别遗憾。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回到我的童年,把这些音乐传播给我的小伙伴,让他们从小就把对音乐的美好理念、对世界的憧憬装在心底,带着对音乐的爱长大成人。”
老狼想回到原始时代去,去感受人类为本能发出的声音。他记得,自己在儿童时代曾经听到一首哈萨克族的摇篮歌曲,这首歌最后不再能找到踪迹,但是当时年逾七旬的祖母哼唱着这首民歌,在摇椅上抱着孩子摇晃的画面,烙印在他心底。“小河想回到儿童时代,我就想回到原始时代,那个人类要为求偶发出声音的年代,去发现音乐最终极的秘密,看它是如何和人类文明一起繁衍至今。”
“吴歌节”的背后故事
“吴歌节”总导演、活动策划人李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黎里古镇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继承了吴越文化的基因。未来,黎里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启动区,将围绕构筑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圈,全力打响“江南水乡游黎里”品牌,高质量建设“国际生态文旅示范小镇”。“一座古镇应当拥有自己的文化品牌,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路径。吴歌,源于吴地,黎里源于田间地头的芦墟山歌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但吴歌也有属于士大夫的文化源流,两者形成了完整的吴歌文化。”李琳说,为此,她邀请了沉下心做音乐的民谣音乐人、芦墟山歌的传承者,以黎里原本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为舞台,真正将音乐融于古镇风貌,注重时尚与传统的结合,关注音乐带给心灵的温暖与关怀,尝试古镇慢生活的可能性。
来到黎里古镇的嘉宾合影
“希望明年的吴歌节,能够拥有更开阔的场地,举办更多文化艺术活动,更深度地挖掘传统文化魅力,用现代的表现形式展示这些宝贵的历史文脉,不再拘泥于庙堂之高,而是流传于千家万户,飞入寻常百姓家。”李琳说。
此次“吴歌节”将持续到10月10日,除了遍布在古镇里的音乐舞台和论坛现场,还能在江南特有的民居里见到历史和现代艺术的汇集。在黎里古镇的李庄大院里,将展出“最耀眼的星”谷村新司视听展,保留古宅原有格局和白墙黛瓦的素雅,置入声音及影像空间艺术,以《星》为线索,沉浸式回顾日本歌手谷村新司40多年的创作历程。
走出李庄大院,亦可漫步至坐落于黎里古镇展示中心的尔冬强口述历史工作坊,亲证一段过往——那里将展出关于发端于黎里古镇的南社等文化人后代的采访以及吴地文化历史文献展览,也许还能撞见金宇澄的“繁花书房”在祖屋门前挂牌。
黎里的历史文脉丰富,行走在古镇中,能在原工部尚书周元理私邸、现柳亚子纪念馆探寻南社历史;也能在中国锡器博物馆、六悦博物馆感受传统工艺的匠心……李琳希望,此次“吴歌节”能让人们感受江南之美,枕水而居,让歌声回荡在梦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