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刘少奇与闵行区的不解之缘

2020-09-30 06: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骆贡祺 上海滩杂志公众号

刘少奇

视察闵行卫星城

01

接二连三视察上海电机厂

上海电机厂的许多老职工至今还清晰地记得,1958年10月26日上午9点,一辆黑色小轿车徐徐开进厂区,停在了三车间门口。这天是星期日,大多数职工都在厂里参加义务劳动。车门打开时,大家一眼认出了坐在里面的刘少奇,于是不约而同地欢呼道:“欢迎刘副主席,欢迎刘委员长! ”(刘少奇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这天上午,刘少奇在中共上海市委书记许建国和上海市电机局局长肖卡的陪同下视察了三车间。这个车间正在试制“12000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总工程师孟庆元率领汪耕、徐孝岳、周明辉、张清烈、陈同济等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师生们,与工人一起日夜奋战攻关。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第一线视察,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气。1958年10月27日,世界上第一台12000千瓦3000转/分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试制成功。

什么是“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首先需要了解,冷却介质和冷却方法会直接影响汽轮发电机的发电能力。原先,汽轮发电机是采用空气表面冷却法,效能很低,好比人穿着皮袄扇扇子。后来发明了加压氢气冷却法,效能由此提高了三四倍。再后来,研究人员发现,如果采用水冷却,可将效能提高五十倍,冷却方式上有内冷和外冷之分,内冷效果比外冷更好。但水冷却技术非常复杂,国外直到1956年才发明了“定子水内冷”(定子部分静止不动,通水问题比较简单,高速旋转的转子部分仍然是氢内冷)。而上海电机厂试制成功的,是定子和转子全部用水内冷却法,故称“双水内冷”。

当年担任“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设计组组长的汪耕(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回忆道:“刘少奇主席与其他来视察的中央领导人不同,他熟悉工业生产,很懂行。那天,他看得十分仔细,问得也十分详细,提出了许多技术上的问题。他称赞上海电机厂的职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汪耕还说:“可以告慰刘主席的是,我们的双水内冷技术得到了世界公认。”1958年12月,“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载入世界发电机制造技术史册。

之后,刘少奇分别在1959年2月16日和1960年5月25日接二连三视察上海电机厂。其间,又有一批国家急需产品研制成功,如“TQCI型6.3千伏列车电站用汽轮发电机”“高压单相三线圈220千伏30000千伏安电力变压器”,为大型轧钢机配套的“2D4600千瓦直流发电机、ZF5000千瓦直流发电机及12级同步电动机”的全套电源变流机组。更为可喜的是,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的制造技术日趋成熟,从12000千瓦逐步发展到5万千瓦、10万千瓦。在听取了党委书记郑重与厂长胡沛然的工作汇报后,刘少奇对上海电机厂在技术革新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世纪60年代的闵行卫星城

刘少奇非常关心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下车间、听汇报,叮嘱厂领导:“越是在职工群众忘我劳动的时候,越是要加倍爱护职工的积极性。”在一次视察中,刘少奇听到厂里把剪冲矽钢片、绕线圈、制作木模、做冷作等为生产做准备的车间统称为“辅助车间”时,立即纠正说:“‘辅助车间’这个名称,我看不好,应该改为‘先行车间’。 ”职工们听了,都说刘主席想得真周到。“辅助”改为“先行”,不光叫起来好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非主机车间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光荣感。

刘少奇第一次来上海电机厂,分管教育的厂党委副书记阎钧在做汇报时,说:“现在,工人们正忙于加班加点,连睡觉也是干部动员了才去睡。所以职工业余学校暂时停课了。”刘少奇听了,便加重语气说:“职工业余学校不能停课,学习对工作有利,要将学习与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以后的两次视察中,刘少奇都详细询问了职工业余教育的开展情况。在他的关心下,上海电机厂办起了包括技校、中专、大学在内的系统的职工业余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02

鼓励汽轮机厂领导向内行人学习

家住闵行区东风二村的冯培山仍珍藏着刘少奇视察上海汽轮机厂的照片。

刘少奇视察上海汽轮机厂

新中国成立前,冯培山在英商美灵登广告公司学生意,那时的他开始了摄影。1953年,他进入上海汽轮机厂担任专职摄影师,并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58年、1959年刘少奇两次视察上海汽轮机厂,冯培山用镜头记录下了全过程。然而,冯培山拍摄的这些珍贵的照片最后只剩下18张。他遗憾地说:“‘文革’中,造反派一次次逼着我交出他们所说的‘黑照片’,我知道硬顶没有用,就只好像挤牙膏似的交出几张,再交出几张,最后把有代表性的18张照片藏在壁橱的杂物堆里,总算躲过一劫。”粉碎“四人帮”后,《文汇报》曾借用过这18张照片。

因为当年全程跟随刘少奇视察上海汽轮机厂,冯培山对这位国家领导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着更多的直观感受。他回忆说,在厂党委书记龙跃作自我介绍时,刘少奇问:“你是浙江打游击的龙跃吗?”龙跃答道:“报告刘主席,我是在浙江打了14年游击。”这时,在场的人都惊叹:“刘主席记性真好!”刘少奇听了莞尔一笑,说:“他是赫赫有名的浙南游击纵队司令,当时我是新四军政委,怎么会不知道呢?”

当轮到厂长王佐群自我介绍时,刘少奇又问:“你过去在什么地方工作?”王佐群回答:“在松江地委任专员。”龙跃在一旁为王佐群补充道:“王厂长和我一样,在山东打过游击。”刘少奇高兴地说:“好啊!你们都是指挥过打仗的,现在又都转业到工业战线上来了。”接着,又语重心长地嘱咐“一定要谦虚谨慎,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习经济工作”。

刘少奇在上海汽轮机厂车间

冯培山说,龙跃和王佐群也的确是按照刘少奇所说的去做了。龙跃是国家八级干部,却从不摆“大干部”的架子,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与职工打成一片,龙跃把家从市区搬到了闵行汽轮新村;他经常深入车间,拜一线工人为师,虚心讨教;也经常在半夜里下车间,对值夜班的工人师傅嘘寒问暖。刘少奇得知后,称赞“龙跃保持了老红军的本色”。

龙跃自1953年担任上海汽轮机厂党委书记后,带领全厂职工从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机,发展到制造出50000千瓦汽轮机。刘少奇曾在试车台观看汽轮机试车,并留下了珍贵的照片。冯培山说:“当时,我看到刘少奇从龙跃手中接过一根金属测定棒,附身细听汽轮机运转发出的声音是否正常。可惜我那会儿正在换胶卷,错失了一个好镜头。”那天,龙跃还向刘少奇讲解了汽轮机的构造原理,形象地称“转子为汽轮机的心脏”等等,刘少奇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欣慰地说:“龙跃呀!你这个老红军从来没有搞过工业,却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钻进去了,谁说我们共产党不能领导工业?”

1960年5月25日,刘少奇准备第三次视察上海汽轮机厂,当时先去了闵行一条街(今江川路)访问工人家庭,后因时间来不及未能成行。

03

为闵行人民留下“中华香樟街”

说起闵行一条街,王光美曾在接受黄峥(前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采访时说:“少奇同志经常到上海,他关心上海人民,关心上海的建设,为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高兴,对上海城市建设的规模、布局、方针、环境保护以及如何建设卫星城,逐步消灭城乡差别等,都做过具体指示。”她回忆,刘少奇在火车里就各方面的问题与陈丕显谈了许多,还具体谈到过闵行卫星城的建设。

1958年,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亲自挂帅,调集数万建设大军高速度、高质量地建造闵行卫星城,其中包括作为标志性建筑的“闵行一条街”。“闵行一条街”东起沪闵路,西至竹港桥,宽阔的六车道和绿化带,路两边是上百万平方米的配套设施及工人新村。这在当时称得上是“了不起的城市建设工程”,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参观者纷至沓来。

1961年初冬的一天,刘少奇又一次莅临闵行卫星城视察。其间,他称赞闵行一条街气势不凡,同时也向陪同的陈丕显指出:“有不足之处,一是路灯的电线架在空中不雅观,应该埋在地底下;二是‘钻天杨’行道树与漂亮的大街不相称。这种落叶乔木树质松软,容易滋生害虫,一到秋天,树叶子全都落光了。”说到这里,刘少奇感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要为子孙后代造福。”在他的建议下,第二年春天,闵行一条街的行道树全部改种了胸径15厘米至20厘米的香樟树。冬去春来,经过闵行人近六十年的精心呵护,闵行一条街上的香樟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郁郁葱葱。

20世纪60年代,初种下的香樟树尚未成气候

香樟树还成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良好投资环境的标志之一。开发区管理办公室联络协调部主任李猛说:“我每次陪外商参观闵行一条街,当车子开到附近的竹港桥时,眼前突然出现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香樟树林带,把宽阔的大街和两边多层建筑遮掩在树叶中,隐隐绰绰。外商们看到这一独特的景致,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里真是一个好地方!’”

现在,闵行一条街因香樟树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中华香樟街”。一些沿街老居民感慨万分地说:“如果没有刘少奇的指示,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华香樟街了!”

END

本文选自2020年第7期《上海滩》杂志

讲好上海故事

传播上海精彩

原标题:《刘少奇与闵行区的不解之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