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碗大味臭配菜猛,这不是我听说的云南米线
原创 王文静 风味星球 收录于话题#猎奇3个
得知要去云南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心里满满写的都是兴奋和期待。可同事却小心翼翼告诉我:自己在云南一个月瘦了十斤。
我说,怎么可能?!他回复,吃米线吃的。
*搜狐为了保留同事之间的友好颜面,我故作谦虚的笑了笑,内心白眼早已翻得老高:呵呵,那是“你的米线”。你可以不懂米线,我可是期待已久。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的世界里最熟悉的就是熏鸡架,锅包肉,铁锅炖大鹅。对于云南米线,我有着一种接近粉红色的幻想:青翠的韭菜,粉嫩的肉片,香韧的鸡枞菌,还有鲜美的鸡汤… 一口下去,是南方独有的温柔拥抱。
摄 | 哚哚可别看平日俺们老雪加鸡架,上炕唠嗑杠杠的,偶尔来个细腻温柔,也未尝不是挖掘性格新大陆的美好挑战。
可真当我踏上七彩云南的土地,被各路米线疯狂裹挟,我才深深理解他:我同事经历的米线,可能不仅是“他的米线”,也是“我的米线”。
摄 | vinnie我的常驻地是昆明,一个老旧的居民区内。那里草木繁盛,虽然已是11月初的天气,阳光依然灿烂温暖,迎风怒放的花朵时刻提醒着我这里“春城”的美名,尤其当不知名的鸟儿在枝头鸣叫,我就知道云南的清晨在迫不及待的召唤我了。
作为一个吃货,每来到一个陌生城市,我都会开启与生俱来的觅食模式,哪个小店热闹往哪儿钻。
摄 | 王老虎恰好小区便利店附近就有这么一家,自打我走出单元门那一刻就人满为患。不过我之前就听说了云南人是“家中宝”,生活节奏是慢-慢-慢,慢-慢-慢,惬意悠闲,便也不着急,安静等着。
直到老板娘用方言跟我搭讪,我才用普通话标准的说出:来一份小锅臭豆腐米线。
摄 | navi这是我到云南的第一碗米线。小店自然有其它米线可选:鸡肉、排骨、牛肉,都是倒进小锅之后上桌。但在我看来,要吃就吃当地特色,最好可以刷新我认知那种。
是的,小锅臭豆腐米线做到了。
首先说臭豆腐,它不是王致和,颜色类似江浙沪用来油炸的臭豆腐,但表面留有纱布包裹的痕迹,第一时间让我想起了《舌尖上的中国》里,建水人民用来烧烤的豆腐。
它不是很臭,确切说味道介于臭和馊之间,二者之间的界限有些模糊,不过在这里,它的身份是浇头。直冲入鼻的气味还是让我不得不像当地人那样,专门为它打了一碟蘸水。
摄 | 王老虎再说米线,汤碗里覆盖着一层豆芽、韭菜,每夹一筷子米线,这二位便会紧紧跟上来。可即便它俩如此捣蛋,我依然可以吃出爽滑的口感。用东北人的评定标准就是:这是真的。
待我把它们与臭豆腐一起送进胃里,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分明感受到嘴里的味道开始变得复杂…它让我想起了王致和就大蒜!于是我情不自禁的开始往米线里加醋,毕竟据说醋能掩盖一切有杀伤力的味道。
等吃完这份小锅米线,我额头上的汗珠也瀑布一般飞流直下而来。更诡异的是,它的出现,还奠定了我那一整天的食物基调:晚上我又吃了折耳根加冰冻榴莲。
* 搜狐一个勇敢的东北人,敢于面对云南的各种米线。
如果说臭豆腐小锅米线是刷新了我对米线的认知,那么文山的大锅米线则硬生生把我变成了选择困难症。
文山风景非常优美“来,自己吃啥自己选!”
煮米线的大锅屹立在屋子里,沸水滚滚,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动作麻利地切菜,熟猪杂、鲜猪杂、鲜鸡杂、火腿肠、午餐肉、牛肉片、猪肉片,堆满整个灶台。丰盛新鲜的食材让人眼前一亮,咕咚咕咚喝汤的客人们更是让我感觉到这店靠谱。
老板娘的配料*作者供图
“一定有某几种食材组合在一起,可以给味蕾带来神奇的体验。”我心里想,可惜拿捏不准。
“还愣着干啥,选啊?”
“不知道怎么选?”我怯生生地说。
“不是跟你说了么,想吃啥选啥。”
突然,金灿灿的炸猪皮给了我灵感。它们被炸成一大张,卷曲着,样子十分诱人。为保持食材的统一性,圈定炸猪皮的我选同时选择了猪小肠、生猪肝,猪腰花。本以为等米线上桌就OK,老板娘来了个友情提示:要不要再加一些小米辣和葱末?
摄 | vinnie加加加!原则又是按照自己喜好呗。
等这碗米线变成了五颜六色,我终于可以好好享用了。不得不说,无论从口感还是味道,这碗米线都好吃的不得了!!生滚猪肝异常滑嫩,炸猪皮浸饱汤汁,猪小肠微苦但解腻。它们不但迅速打开了我的胃口,还迅速的填饱我的肚子。
是的,如果说小锅臭豆腐米线带来的是味蕾上的暴击,文山的这碗猪杂米线则让我给了我一个灵魂的安抚:亲爱的,你这一天都不会再饿。
摄 | 食尚小米但它的分量还是被蒙自的过桥米线碾压,这大概是两天后发生的事情。此时的我已经习惯了米线的无处不在,并非常自觉地开始用它安抚我的胃。
看到蒙自过桥米线的那一瞬间,我还是被惊到了。那汤碗根本不是碗,而是盆,洗脸盆大小的盆。
摄 | navi紧接着犹如满汉全席般的配菜映入眼帘:鸡翅、鹌鹑蛋、肉片…还有几瓣菊花?!菊花,自古以来风雅之物,深受文人墨客喜爱。菊花坐镇,立刻让过桥米线与菊花锅有了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这碗比我脸还大的米线,之前看过的各种传说很快被击碎。辅料超出米线的配置,也让每个端坐在米线前用餐的客人被赋予一种尊贵的气场。
过桥米线的气场*摄 | navi
当然,包括我在内,来吃过桥米线的客人大多是慕名前来的游客,光环效应之下,味蕾很难对被鸡油封住的高汤、滑滑的米线,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从云南回到东北以后,我并没有对它产生再吃一次的念想。
我以为过桥米线已经到头了,蒙自人老李还是刷新了我对云南米线的终极认知。
老李是一个热爱米线的蒙自人,平时住昆明,回家开会却从不吃过桥米线。他最爱的只有一款黄牛米线,倘若有朋自远方来,一到饭点他也是两手一挥,一声令下:走,吃黄牛!
蒙自的黄牛米线*微博
他口中的这家黄牛米线店,像大多数知名苍蝇馆子一样位于城乡交界处。外面黄土飞扬,屋内热闹非凡。长板凳、四方桌、竹筷子,穿着围裙的服务员不仅要记性好,还要嗓门大:“来,87号,87号人呢!!!”
我占座,老李取餐、老李助理付款,几个人配合颇为默契,不一会儿老李心心念念的黄牛闪亮登场!
一块硕大的牛骨头压在米线上,注意,是牛骨,不是牛肉片!我的那一碗还露着已经貌似酥烂的牛骨髓,老李说这是对我的特殊照顾。
*作者供图说实话,即便是啃惯东北大骨头的我,这时候也有点震惊了:猪脊骨遇见牛大骨,小巫见大巫,还有一坨白花花的米线… 再看老李,戴起手套开啃,那个自然,那个熟练,什么叫内心强大,内心强大就是不把陌生人当外人儿,脸上沾到了油花面不改色。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老李沉浸在自己的美食世界里。
我们就这样啃着,一言不发,时间一点点过去,老李的牛骨头突然被“啪“地一声扔进垃圾桶,此君便开始喝汤吃米线。我眼睁睁地看他获得了光盘行动第一名,而我则被撑的根本无力继续动筷子。
感受一下碗的大小*作者供图
“怎么样?黄牛米线不错吧?”吃完抹着嘴的老李终于开腔了,“好吃,好吃。”我把头点得如同鸡啄米,之后的好几天都没有再碰米线。
一个月后,我从云南回来了,回家连续恶补了几顿东北大米和馒头。家里人看我这架势,以为云南米线是咋地亏待了我?他们懵懂地问:是不是那里的米不好吃,才会做成米线呀?
摄 | 王老虎我白了他们一眼:你们的东北大米自信,怎么跟云南人对米线自信一样捏?!
作者:王文静
排版:风味君
头图:作者供图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原标题:《碗大味臭配菜猛,这不是我听说的云南米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