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何一到放假,时间就管不太好?

2020-09-29 11: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李松蔚 

小长假快到了,提几条时间管理的建议。

管理好时间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最高境界,就是每天都活成自己想要的那样。回首度过的假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刚好就是自己舒服的样子,这是本事。

但要获得这种能力,需要很多年的自我认知和修炼。——这一点特别关键,不要年纪轻轻就幻想自己「应该能管好时间」,想得太美了。我的读者大多数都还年轻,有的还不清楚自己想怎么活,有的是知道却做不到。有的人明明想学习,却控制不住手痒打游戏,也有人刚好相反,想打游戏却忍不住自责和焦虑,更惨的还会被人数落,每天吵架。要把这些冲突理顺了,怎么都需要十年的历练。十几岁的小孩做不到,二十岁的大学生也不太可能。三十岁能做到80%,都算是惊人的成就了。

在那之前,每个假期都会纠结,这是常态。明明有大把时间自由安排,却怎么安排都不痛快。这样的烦恼几乎人人都有,不用指望能立刻摆脱。

话分两头说,虽然不能迅速摆脱,你还是需要勤加锻炼,提升这份能力。下面是一些诀窍:

心态上,不用强求非要在一个假期中达到什么成就。就把它当成一个实验,利用这个机会,观察你是如何管理时间的:一天24小时怎么分配?做哪些事的时候是喜欢的?做哪些事不舒服?不舒服的时候怎么办?

「实验」是一个我特别喜欢的隐喻。既然是实验,就允许各种各样的尝试,允许犯错。反正实验造成的破坏效果有限,一切损失都在可控范围。——大不了就是几天假期,又不是整个人生,搞砸了又怎么样?何况准确地说,也不存在「搞砸」一说。因为做实验是为了增进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它并没有预设结果的方向。只要帮助我们理解更真实的自己,无论什么结果都是好结果。

比方说,你一直以为自己想看书学习,但是一个假期过去了,这本书从来都没有打开过。这就是你的实验结果。不用自责,这个结果是用来帮助你理解自己的。

你会从中学到,你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想看书学习。说得直白一点,你有更感兴趣的事。认知到这一点很重要。也许你就是更喜欢在外面奔跑,或者更享受和朋友聊天,或者你会从游戏或电视剧里获得更多乐趣……这是你的天性。无论别人怎么说,他们认为你应该或者不应该做什么,但你就是你。你要接受「你就是你」的这个发现。

你也可能会学到,有些事是你不喜欢的,但又不得不做。你要慢慢学会找到适合平衡点,分配一些时间给这些不得不做的事。这也是时间管理的一部分。做这些事可能会给你带来烦躁或不开心,很正常,你要摸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对这些情绪。

同样也要分配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你要学会做这些事的同时尽情享受,而不是边做边自责。允许自己在假期中给自己放个假(这似乎说不上是很大的罪过)。

学会在必要时求助别人,请人监督。有些事有人盯着做,会比一个人更有效率。

再次提醒,不要奢望现在就有足够的时间管理能力,你还在探索。一旦开始着急或自责了,别忘了提醒自己:是不是触碰到了什么按钮,以至于我开始自我苛求了?——这也正是你的一部分。哪怕认识到这一点,这个假期就没有虚度。这种心态下你就不会失败,做什么都是在更深入地认识自己。

另外,我也收到过很多家长的提问,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每到放假,他们也是左右为难。不想让孩子被动地学习,假期当中每天都在催促和抵抗,他们希望孩子培养自觉自主的习惯;但又不敢真的放手,否则,就怕连基本的作业都完不成。

了解上面的原则,对父母也会有帮助。

把孩子管理时间的状况,看成是正在发展的一种能力。对十几岁的孩子,要有合理的期待:他现在能力不够,没什么可失望的。他还在发展。

父母可以做的,就是为他的发展提供支持:

最简单的支持方式,就是给孩子试错的空间,不干涉,不限制,一切由他做主。

但期待一定要合理:孩子一开始肯定是做不好的,会搞砸。否则为什么叫「试错」呢?挑战一件超出他能力范围的事,结果必然不如意。保持平常心,不要用人赃俱获的口吻说什么:「你看,我就说你不行吧!」证明这个结论有什么可骄傲的呢?你是为了帮他建立自信,而不是打击他的信心。

我建议你这样说:「很好,经过这个假期,你对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

所以还是「实验」的心态。每次实验都在帮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早一点看到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所在,这是好事,虽然不见得是作为家长你喜欢的。但只有先承认了这些特点,你才能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应对。

你可能会担心:如果他耽误了特别重要的事怎么办?——如果真是特别重要的事,你就要记得提醒,暂时替他负起责任来。

但你知道孩子成长的方向,将来迟早有一天是要自己负责的。所以要时不时地创造机会,像是这种假期,让他有多一点的时间锻炼自己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多一点的时间用来搞砸。争取每搞砸一次,能力都增长一点。能力越大,责任才会越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