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人民什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2020-09-29 16: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风物菌 地道风物 收录于话题#中国高校地图12个

▲ 人大红和天空蓝交相辉映。摄影/姜东昊

-风物君语-

“前方到站——

人民大学”

在中关村大街的中央位置,向北的尽头是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往南有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往东去便是坐拥的学院路,这里是“海淀学园都市”的核心区,也坐落着中国“名头最大”的大学,一所人民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东门地标实事求是石,因酷似鸡块,一般被称为“求是原味鸡”。 摄影/卢星吉

她拥有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1937陕北公学,1939华北联合大学,1948华北大学,直到1950年,她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以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为己任的大学,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一面旗帜。

▲ 中国人民大学西门。摄影/袁源

私下里,人大学子却向来贯彻“实事求是”的校训,用对校名的“改编”,表现自己对这所学校的情感:中国人民“读史读经典”大学、中国人民走哪都十五分钟大学、人大附中附属大学、中国人民放假大学、中国人民吃(不起)饭大学……这背后,是学校氛围的开放与包容。

▲ 开放的中国人民大学,曾经可以用刮刮乐查成绩,如果你刮不出来……那可能说明凶多吉少了。

如果用当下流行的大学评价标准——院士数量、科研经费、教学设施等去评价,相比于“清北复交”等学校,人大可以说是平平无奇。不过,在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人大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新闻传播学、法学、社会学等9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在走出大学后,人大人也力图用自己的方式去贯彻那句在校期间的暗号——“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 2020年6月30日,毕业典礼上的人大学子。摄影/袁源

中国新大学的摇篮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是一所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大学。因此,从一开始,她就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这是一位国家领袖对一所新生学校的最高评价。

▲ 雪中的人大傲骨。摄影/段靖宇

去延安、上陕公,是当时青年最为流行的人生选择。尽管在战火纷飞的情况下,这里并不能系统开展大学教育。但陕北公学的座上讲者总不乏共和国的建设者们,“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这段陕北公学的题词,也成为后来人大校训“实事求是”的最好注脚。

▲ 白求恩大夫为陕北公学的同学作报告。供图/苹果

陕北公学后与三所学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深入敌后,有近万名干部投入抗战事业,所谓热血激昂的“亮剑精神”,不外乎如此。抗战胜利后,她又联合北方大学,成立了华北大学,是为后来中国人民大学的主体。

▲ 华北大学的学生队伍。供图/苹果

而这所大学后来成为众多高校的前身:无论是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北京本土学校;还是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众多艺术类院校,都与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差点儿“建在中国境外”。

新中国成立前夕,希望苏联能 “为中国的建设管理人才办一所专门学校”,起初,这所 “中国大学”打算设在伏龙芝市(今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后来几经商讨,选址在北京东城区铁狮子胡同1号。1950年10月3日,在这片曾为清政府陆军海军部、段祺瑞执政府的风云际会之地,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

▲ 人民大学老校区。摄影/袁源

不同于教育体系带有“德味”的北京大学和,仿照美式教育的清华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建背后,是一条更年轻的脉络: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它们共同代表革命年代的一抹激扬红色。

▲ 1950年,人大学生在东门合影。供图/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新闻社

1950-1957年,苏联共派遣了98名教授来人大执教。自此之后,西方高等教育与苏式高等教育两条截然不同的源流得以汇集,融合成新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摇篮。譬如今日高校各院系的基础组织单位“教研室”,这一词便是人大第一届副校长成仿吾,从俄语Кафедра翻译而来的。

▲ 远眺今日的人民大学。摄影/袁源

时代冲浪大学

承担着新中国建设者的职责,人大建校一开始的基调就是“经世致用”。

人大最初的八个系,或研究国计民生,或奠基法律条文,或关乎外交事务,无一不是新中国政府为解决社会建设问题所急需的专业,而法律、贸易、工业经济、档案、党史等15个以上的系或专业为新中国首设。以致在当时,人们对北京四所顶尖大学的排序是——“人北清师”。

▲ 遥看明德楼群,今日人大的经济学、法律、新闻等王牌学科皆在此处。摄影/袁源

中国的人文社会学科,与中国人民大学相遇,总是少不了“奠基者”和“开创者”这两个称谓。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高校近30个哲学系中,有26个系的系主任是人大哲学系的毕业生;人大法律系作为1949年后中国第一个正规法学高等教育机构,自成“人大学派”,如高铭暄教授,就全程参与了中国刑法典的历次起草和修订工作,其他多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都有众多人大法学家的身影。

人大学人,总是要秉持“实事求是”,譬如今年98岁的邬沧萍,虽然拿的是当时十分前卫的学位MBA,但教得了统计学,也能与费孝通的老师吴景超,在民国时期做了《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的李景汉等名家,开创中国人口学与社会学的研究,又在预见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之后,在1982年开创老年学研究;而那篇由哲学系学生胡福明主笔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则开启了社会转折时期的大讨论。

▲ 1980年10月,财政系的四位新生在人民大学正门合影。 供图/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新闻社

包容与开创,则是“实事求是”的依仗。1957年,时为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经济学博士的高鸿业毅然归国,当时正值“反右”高潮,只有人大能够接纳这么一位学人,在课堂上批判性地讲授西方经济学。后来,他所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成为上千万名中国大学生的通用教材。

▲ 旧图书馆与新藏书馆,这座建筑见证了人大数十年来的变迁。上 摄影/吴凌燕。下 摄影/袁源

能在人大沉下心求学问,是件很丰足的事情,这里的课堂是完全开放的,上课时间在公共教学楼随意找间教室进去,可能就蕴藏着惊喜。大如农业农村背后的“八次危机”,稀有程度如大熊猫的党史专业,展望未来如星际旅行后的物理知识……即便是最为枯燥的思修类课程,在人大,也能享受到教材编写者亲自讲课的待遇,若有足够的时间,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人文五院联合培养的人类学者兼会计师。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国学院是人大与时俱进的新学院之一。摄影/袁源

但人大并非只有人文社科,且不说开创中国最早的数据库教学研究的信息学院,新兴的人大凝聚态物理专业,2019年新落地的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更是成为人大跨学科研究,“立足未来”的高地。

正如人大最为火爆的那门选修叫做“大国兴亡”,作为一名人大学子,很难不蕴藏有一种家国情怀。

中国人民生活大学

一所人民的大学,从不缺乏大师,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对于大师们,很挤。

新生总是会感叹老师们所谈校史的隐秘一角,要么是老校长放弃了什刹海和东门外今日的黄金地带;要么是1979年,人大师生通过“实事求是”的合理诉求追回一小半校园的光辉传说。

▲ 人大地标,实事求是石。摄影/袁源

1970年,人大被迫撤校,在时任副校长郭影秋的要求下,成建制分散到北京各高校,保存实力。而在1978复校后的22年间,人大所获得的公共财政投入,每年平均下来不到1亿,远不及一些兄弟学校的边角。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人大有多个“荣誉称号”:校园面积倒数第一,人均教学设施面积也是最小。

因此,在人大的生活,也只能螺蛳壳里作道场,人大最大的一片水域 “一勺池”,方圆不过数十步,又被戏称为“人大海”。情侣漫步全校,目光迷茫,无立足之地,乃至早年在教二草坪底下的防空洞口亦能成为幽会现场。75周年校庆时,20年前的老校友参观老宿舍楼“东风破”,激动道,“这些学生和我们住得一模一样,连翻身的动作也一样。”也难怪校友王小波吐槽,人大,太不适合生活。

▲ 一勺池一角。摄影/袁源

直到新世纪以来,人大的校区建设才狂飙突进,西门的明德楼群奠定“人大红”的经典配色,曾经的露天游泳池变成方方正正的世纪馆,图书馆荣退成博物馆,藏书馆得到翻修,新修的新图书馆号称亚洲最大(校办专门为这一系列翻修,出文件定义何为“老图书馆”),东门的地标“求是原味鸡”也瘦身成功……

▲ 从旧图书馆到新图书馆。上图摄影/梅可,下图摄影/袁源

虽然说俯瞰人大,仍然像一个机关大院,但毕业照打卡点老校区历久弥新,在遥远的江南也多了一片“人民大学苏州动物园”,崭新的综合楼已于东门旁立起,想了三年又三年的通州新校区似乎也能“指日可待”。直到今天,“中国人民施工大学”的校园样貌,依然在飞速变化。

西门大树集过合、求是楼刷过夜、各处咖啡厅打过卡、教二草坪看吉他即兴、民法台阶上坐谈夏天与酒……校园虽小,人大人的生活很大。

▲ 2018年6月,世纪馆前的广场上爱乐人社团演出。摄影/宛瑾

但对于一个心怀自由的人大人,哪里都可以是“中关村59号”。她远不止拥有一个以学校为名的人民大学地铁站,4号线与10号线在人大东北方向交错,外加与两个校名命名的公交站,一站之隔的中关村,让人大的生活,总是充满开放的便利。

是以每每下了初雪,或者逢着好天气,总有老师会建议,“今天不要去图书馆了,找个好地方看雪”,或是“天气真好,我们去教二草坪上课吧。”

▲ 2018年4月4日,百家廊前春雪。不知是赏雪还是赏樱。摄影/宛瑾

“中国人民放假大学”四月末的春假,据称是为学生远途游历而设。在全国各地的知名景点,大喊一声“国民表率”,可能就会从人群中蹦出一句“社会栋梁”的暗号;一场“千人百村”的暑期实践,则是对中国大地一次更为深入的探访;有着30多个国家老师授课的“国际小学期”,更是人大人看世界最为便捷的一扇窗口。

▲ 从中关村大街遥看人大新楼。摄影/地瓜

而人大兼容并包的真诚与大气,也吸引着整个北京地区的青年们。学生活动中心门口曾经的周末文化广场是知识之海,每周五的人大英语角是风靡北京的社交中心。虽然东门外的社团聚餐的首选地2.2(此名据说源自人大毕业的店老板的绩点)随着“女人街”的翻修早已不在,但差点成为人大校区的当代商城一带,依然见证着中关村的时代兴衰。

人大学子

藏在最有想象的大学校徽里

自打2003年人大启用有“人民、人本、人文”象征的新校徽,它就变成了大家最津津乐道的事物:把校徽印在各类纪念品上、做成表情包……而排成校徽模样拍照,也成为了学生活动必备的环节之一。

▲ 官方出品的抗疫表情包。图/微博@中国人民大学
▲ 堆雪人也不忘人大校徽。摄影/宋欣然

吃在人大,也远离不了这个校徽,不管是时令的月饼还是各类糕点,上面印着的三个魔性小人一动,便令人想起其他种种“人民吃不起饭大学”的传说:东门地标实事求是石被调侃成“求是原味鸡”;三层高的中区食堂,装有透明观光电梯;西区食堂最好吃的菜——二两米饭;北区食堂大师傅惊心动魄的创举青菜炒橘子,一口下去,满满都是青涩的青春滋味。

▲曾经爆红网络的人大北区食堂力作——青菜炒橘子。图/网络

但事实上,食堂餐厅云集的人大并非“美食荒漠”,在中区食堂二楼,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典型面食;知行楼区曾经小吃摊遍布,号称知行“CBD”;不过最受人大学生欢迎的食物,是暂时告别校区的汇贤饺子。饺子店门口,永远都排着长长的队,不同馅的饺子可以按个点。一口鸡肉小葱木耳,一口猪肉胡萝卜玉米,一口猪肉莲藕……只需要点8个饺子,就是一顿饱餐。

▲ 人大中秋团圆饼。图/温馨人大

魔性之外,这个校徽还是体现了人大人的底色。所谓三人成众,多数人大人,总是试图在追求一种归属感。

让秋冬时节的教学楼“跑调”的一二·九比赛,开启中国高校难度最高的学生入党流程;跟着话剧社在明德堂演一场毕业大戏;在辩论队见证最多的人大凌晨,每一个人大人,都或多或少有着属于自己的集体记忆。

▲ 2019年人大话剧团毕业大戏《灿烂的日子》。摄影/1sway

学生会部门、艺术团、辩论队、社团、大创小组……总有一个组织让你眼花缭乱,它们承载起青春的躁动与飞扬,也让人大的学生总是浮在时代的浪潮上。

▲ 人大”一二·九“合唱音乐比赛。摄影/王浩丞

相比于仰望星空,人大学生更喜欢“脚踏实地”。一个典型的人大人,不一定会深入做学问,但可能永远在学生工作,实习和刷GPA,开成绩刮刮乐的路上。但人大的包容与开放,能够兼容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按一句流传已久的说法,当你面对人大东门的地标实事求是石,无论你想迎着它来、还是绕着它走、抑或是跟着它干,在这所小而全的学校,总有一个属于你的位置。

他们是一群最为“入世”的学生,而踏出校门之后,他们会遇到一群最为热心的师兄师姐们。人大的校友们总是对她充满感情,不是捐楼就是捐一个学院,乃至于有了“进校门就欠母校三个亿”的江湖传说。

▲ 欢迎回家! 摄影/袁源

虽然她并没有壮丽雄伟的景色,但正如某非主流知名校友作家王小波的那本文集名字一样,她值得成为每一个人大人,最为深远的精神家园。

- END -

文丨苹果(中国人民大学2016届校友)

图片编辑 | 吴学文

封图 | 袁源

*特别鸣谢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新闻社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校史

人大80年:从红色基因到中国学派 中国新闻周刊 2019

《求是园名家自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原标题:《中国人民什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