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火星救援》:当人类头顶浩瀚星空,触手无边星河
原创 明白知识er 明白知识 收录于话题#通识日历119个
科幻冒险电影一直以来都是最火热的电影主题,科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是它们的特点,其中伴随着一些磨难和绝望,让大荧幕前的观众在情绪上感同身受。这类电影中,有一部经典之作,它对「孤独」和「绝望」的描述非常丰富,科幻部分的描写也十分到位,令人难忘。
这部片子就是2015年的《火星救援》,它根据安迪·威尔(Andy Weir)的同名小说改编,2015年上映之后,就在同年以1800万美元在北美登顶五周票房榜。
| 《火星救援》剧照《火星救援》带领观众走进了一场极限生存,而且是火星上的极限生存。
主人公马可·瓦特尼(Mark Watney)通过NASA的阿瑞斯战神系列登陆火星,他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遇到了百年难遇的沙尘暴,马可本人也被零件击中飞出,生物仪表损坏,显示死亡。碍于天气过于恶劣,队友无法救援,只能强行撤退,留下马可。
幸运的是,马可大难不死,侥幸生还,他甚至还为自己做好手术。命捡回来了,但如何在基地受损、没有通信、食物短缺等恶略条件下活下去,是一个让人头大的问题。
在荒凉的火星上,马可种出了土豆,找到反应堆为自己取暖,得以让他勉强支撑。后来,NASA发现他还活着,派出救援,却都失败了。
物资没有送到,大棚和食物被毁,马可再次面临绝境。
不过,好莱坞电影的套路,大家都知道,电影的最后,在多方努力和大胆尝试下,马可成功回到了飞船,与队友回到地球。
有意思的是,《火星救援》使用了很老套的主角被困、营救困难题材,但为何能够大火呢?
一方面,剧情衔接默契、流畅。影片中虽然有人会做出抛弃队友的事,但是整部影片却并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坏人,没有情怀,没有出现天马行空到能够毁灭人类的设定,以一种记录的形式表现着人类的极限、社会的温暖。
另一方面,《火星救援》展现的更像是一场自我的拯救,一种以自己的力量去面对困难的感觉,这种刺激感解放了观众内心深处对追求刺激但又不敢尝试的渴望。在老套的情节下,马可在影片中说的那句:
「每天,我都会去外面看看一望无际的地平线,提醒自己我还活着。」
还是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和荒凉,就像电影中NASA的工作人员说的那样:
「不敢想象他在火星得多难熬,距离地球五千万公里,独自一人,他认为我们抛弃了他,这对他的心理该是多大的摧残?他此时此刻在想什么?」
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绝境,我们无法真正理解马可为了活着所做的一切。是啊一切皆是为了活着,所以「不能坐以待毙。」
在观看电影时,观众不断地伴随主角的困境,去一遍遍地,用一种「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往何方」的追问审视自己,反复问自己,如果是我会怎么做?我会像马可一样乐观地面对这场灾难吗?我能活下来吗?进而在内心达成一种互动,幻想出一场自己在火星,面对如此困境时的自我拯救。《火星救援》基本上没有美国英雄主义和强烈的情感交织。《火星救援》人物描写相当细致,体现了一些面对死亡的乐观。在马可给队长的信:
「我热爱我的事业,并且擅长于此。请告诉我的父母,我是为了那些伟大而又美丽,甚至比我的生命更加重要的东西牺牲的,我无怨无悔。」
这种淡淡的无助,很真实地展现了人在面对死亡和未知未来时的无奈和弱小,把观众代入其中。
孤身一人在茫茫宇宙中寻求出路,也让观众在他的每一次探索中对孤独进行思考。孤身一人时,不是自暴自弃、纠结惶恐,不要因为没有依靠而绝望,因为每一个想法都决定着自己生命的走向。不停地失败、重来,在失败的无助中发现希望。
假如人类的未来,真的像硅谷钢铁侠马斯克提出的火星移居计划那样,在火星上生活,我们可能也会像电影中的马可那样,头顶浩瀚星空,触手无边星河,但等待我们的是孤独,还是幸福,答案尚未可知。■
参考文献
张剑锋.《火星救援》中的生命哲学.西安科技大学,2017-02-11
苹果日报. 周末全台票房排行榜,2015-10-23.
原标题:《当人类头顶浩瀚星空,触手无边星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