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吴门吾景”特展,呈现明清吴地画家笔下山水与园林
吴中好风景,风景无朝暮。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兴起,吴中地方名胜成为了越来越多文人墨客的笔下风景,于是,一大批名家名作流传至今。澎湃新闻获悉,9月28日,“吴门吾景——明清吴中山水胜景”特展在苏州吴中博物馆开幕,展出包括沈周《东庄图》、文徵明《行草游天平山诗》等吴门四家作品以及受其影响的其他画派作品。这是吴中博物馆在6月开馆后的第一个特展。
在中国的绘画史上,自然是永恒的主题。以江南山水为表现题材的绘画,对于文人画传统风格和趣味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清时期,吴中地区经济社会臻于繁盛,文人墨客蜂拥云集,风流雅尚,郁郁乎文,成为全国性的文化中心。吴门文人们“以图纪游”,凭一支支妙笔将吴地山水城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定格为一幅幅瑰丽画卷,流传至今。
据展览策展人、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万新华介绍,展览“吴门吾景——明清吴中山水胜景”包含吴门画派以及受吴门画派影响的其他派系(如虞山派、海上画派等)文人画家们的精妙之作,同时还涵盖乾隆南巡至吴中时,品评吴中风景而留下的题额、撰联等作品。其中,重点展品包括沈周的《东庄图》、文徵明的《行草游天平山诗》等。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的多媒体屏幕呈现当下的园林景致
吴中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表示,这次的展览借到了南博馆藏书画中关于吴门的最好的一批作品,同时,为了让观众与几百年前的画家们有共鸣,在布置展陈时,部分展品旁还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着所画风景现如今的样貌,给予观众做对比。
澎湃新闻了解到,展览共分为“山水胜景”“城市山林”“吴中叠韵”三个单元。在展厅门口,策展方精心移栽了竹子,展厅内亦有园林式的花窗与碎石小路,茂林修竹、曲径通幽,给观众营造了一种游荡于山水胜境、城市山林之感。
展厅外布置的竹子
吴地画家笔下的山林景致
“吴门画派”画吴门,虎丘、枫桥、天平山……那是苏州人生活过的痕迹,那是属于吴地的美好景色。第一单元“山水胜景”是希望营造出观众伴随文人画家们的脚步,自城内出发,由近郊区至远郊,由远郊至三县,借由一幅幅书画的展开一览苏州府大境风采。
记者了解到,该单元分为附邑揽胜和吴景远波两个部分,分别对应苏州府的两座附郭(长洲县、吴县)及明代所恢复的三县(昆山、吴江、常熟)所辖景观。(一进入展厅,在形式设计上需营造出置身于山水之境的动态景观。)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明 佚名《万年桥图》(局部)
“吴中好风景,八月如三月。 水荇叶仍香,木莲花未歇。 海天微雨散,江郭纤埃灭。暑退衣服干,潮生船舫活。 两衙渐多暇,亭午初无热。 骑吏语使君,正是游时节。”进入展厅,策展方便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为展览拉开序幕。随后,观众可以看到明代佚名画家绘制的《万年桥图》,呈现苏州城区西部的繁华景象。边上的展柜里则是三张由明代画家孙枝、张宏和刘原起以各自视角描绘的虎丘山。
虎丘山位于苏州城西北大约7公里处,是明代吴门画家喜欢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其中,画家孙枝主要活动于嘉靖、万历年间,其画法出自文徵明,而展出的《虎丘山图》风格秀整,石树葱秀。张宏的《虎丘山图》则带有写实的性质,其笔法古拙,墨法湿润。而刘原起描绘的则是雪中景致,以淡墨晕染天空,留白作雪。
明 孙枝《虎丘山图》
明 张宏《虎丘山图》,南京博物院藏
在这一单元内,最值得观看的无疑是文徵明的作品。文徵明更是吴门画派中“以图纪游”的代表人物之一。观众可以在此单元看到其绘画作品《游虎山桥图》和书法作品《游天池诗卷》、《行草游天平山诗》。
沈周曾言:“山水之胜,得之目,寓诸心,而行于笔墨之间者,无非兴而已矣。”他趁兴而游,归而作画,绘制了不少纪游山水画。而他的学生文徵明同样延续且践行着这种文人好尚,将山水游历化为笔端毫末,创作了诸多山水纪游书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吴中景致,多绘于文徵明60岁之后。文徵明晚年仕途与心境的转变,使得其多选择石湖、天平山、支硎山、虎山桥等吴中名胜,且这些景致又多与文人隐居相关。
在文徵明描绘的景致中,天平山位于苏州府西二十里,因山顶平正如刀削而得名。唐代称之为白云山,又因为范仲淹高祖葬于山之东坞,俗称范坟山。天平山景致有“三绝”:其一为清泉,源于天平山腰有白云亭;其二为奇石,源于山中奇峰高耸,怪石林立;其三为红枫。暮秋时节,登天平赏红枫为吴中时尚。文徵明与友人祝允明、唐寅曾多次登临天平山,之后便挥毫成章,天平山的旖旎风光成为了文徵明的创作之源。嘉靖二十三年(1544),文徵明同友人共登天平山,在山腰白云亭取水,兴之所至,吟咏作诗,次第得诗四首。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过八旬的文徵明将此四首诗文以行草书书写成章,即成本作。而绘画作品《游虎山桥图》则描绘的是虎山桥位于光福古镇区北端,横跨于虎山和龟山(塔山)之间,可惜的是,当下仅存遗址。
明 文徵明《行草游天平山诗》,南京博物院藏
展厅现场,明 文徵明《游虎山桥图》
此外,“山水胜景”单元中,张宏描绘的天平山、明张滔描绘的《石湖图》,明钱贡的《虞山图》、明陆士仁、文从昌描绘的《陆龟蒙祠图》等皆值得观看。
明 张滔《石湖图》,南京博物院藏
明 钱贡《虞山图》,南京博物院藏
明 宋懋晋《天平图》,南京博物院藏
吴地画家笔下的园林意境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苏州园林闻名天下。作为文人家居栖息之处,园林往往成为主人品格志向的外化。明清时期,无论是造园还是园林题材画,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发展姿态。这一时期是苏州造园艺术的巅峰,沈周的《东庄图》可视为明清园林画之魂,它影响了后续文人画家们加入到或参与园林设计、或绘出园林意境的行列之中。
第二单元“城市山林”则以沈周的《东庄图》为核心,四周围绕以苏州四大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的清代景观,呈现吴门影响下明清园林的发展之路。
明 沈周《东庄图》,南京博物院藏
明 沈周《东庄图》,南京博物院藏
东庄是沈周之友吴宽的农庄园林,是明代最富有名望的园林之一,位于苏州古城东侧,在今苏州大学本部校园之内。东庄一带曾是五代时钱元僚之子钱文奉的东墅,元末废为城内的村舍田畴。到了明代,吴孟融(吴宽父)重回这里开创庄园,前后经过了吴孟融、吴宽与吴宣(吴宽之弟)、吴奕(吴宣之子)三代人的持续增修,才逐渐完成。东庄园景构建的持续递增过程,也被清晰地反映在文人的图绘与诗咏之中。
沈周的《东庄图》为其应吴宽所请,描绘其家东庄景色而作。原作24帧,现存21帧,依次顺序为:东城、菱豪、西溪、南港、北港、稻畦、果林、振衣岗、鹤洞、艇子浜、麦山、竹田、折桂桥、续古堂、拙修庵、耕息轩、曲池、朱樱径、桑州、全真馆、知乐亭,流传散失3帧为:桃花池、瓜圃和桂坞。他的《东庄图》让后世再睹东庄全貌,准确地把握着东庄园林中的特色,将幽静淡雅而俊逸灵动的园林精髓含蓄而有力地表达了出来。
展厅现场,沈周《东庄图》
在《东庄图》对面的则是清代大家王翚的《沧浪亭图》。苏州名园沧浪亭始建于五代,在苏州现存园林中时间最早。北宋庆历五年(1045),苏舜卿流落苏州,将其修葺一新,题名“沧浪亭”。南宋时园属抗金名将韩世忠,元代改为僧舍,成为寺庙园林,不再属于私家。
清 王翚《沧浪亭图》
沧浪亭今景
王翚的《沧浪亭图》是一幅横长手卷,绘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是应宋荦所请而作,是一幅典型的园林实景图,反映了清初重修后的面貌。该手卷卷左有宋荦的《重修沧浪亭》跋文和道光七年(1827)梁章钜的题诗。园中的点睛之景是沧浪亭,题额乃文徵明所书,建在土山之巅。亭子不大,但位置最高,取景最佳,在亭中不但可以临眺附近的溪水,还能远望苏州西南的天平、灵岩诸山,恰合苏舜卿的名句“近水远山皆有情”。同时,在边上,观众也能看到清代画家王锡辰和陈敏笔下的沧浪亭,前者取自全景,用笔简洁温润;而后者以绢本设色,着重描写了园林中的复廊、花墙、门厅等。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园内石峰林立,建筑分布错落有致。在展厅中,清代画家汪鋆笔下的狮子林出自其《江浙纪游图》册页,即具有写实性,而对于太湖石的描绘也体现了艺术家心中的意向。汪鋆册页中的另一开作品是《拙政园图》,略带俯视的视角,用笔工整细腻、风格秀美。
清 汪鋆,《狮子林图》南京博物院藏
清 汪鋆,《拙政园图》南京博物院藏
清 顾沄《怡园图册》,南京博物院藏
乾隆笔下的吴中叠韵
而展厅最后的“吴中叠韵”单元则以文正书院、支硎山、天平山三个景点,结合乾隆六次南巡的时间线,展现清代苏州自然、人文景观的壮阔。
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六次南巡,临幸游览吴中名胜,尤其对天平山、寒山别业等风景反复品评,包括题咏、命名、题额、撰联等,充分发挥点景、构景、拓境等审美创设作用,一路上留下了一座座“御碑亭”。他不断将景观意境诗意化,完成了一场塑造、传播吴地形象的盛典,既提升了吴中山水的声望及知名度,也构成了吴中山水园林的有机成分,从而彰显出王权政治对地域文化的特殊影响。
清 乾隆《白云泉和香山韵》与白云泉今景
展厅现场的乾隆书法
展厅现场,乾隆书写的榜书
展览将展至12月27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