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45岁男销售地铁站猝死,北京地铁内未配备AED引发热议

瞭望智库
2020-09-27 21: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北京地铁站45岁男销售猝死,家属对死因无异议,但医生有异议!!!”25日晚,微博大V@急诊夜鹰 的发帖获得大量转发及关注。

@急诊夜鹰 在帖子中重提了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等人在北京地铁发生的猝死案例,质疑地铁方“拒绝”企业和个人捐赠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这一“急救神器”,在明知心脏骤停有效急救措施的情况下“装傻”。

很快,北京地铁内未配备AED的现象引发网络热议,“少做少错”、“施救责任”等问题更是网友们讨论的重点。而这已经不是北京地铁第一次身陷类似风波。

文|童黎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观察者网”(ID:guanchacn),原文首发于2020年9月26日,原标题为《家属对北京地铁男乘客死因无异议,急诊大V:我有》,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社交媒体截图

 

@央视新闻 发起AED相关投票

1

北京地铁:目前所有站内均未配备AED

引发微博大V这次指责的,是当天(25日)刚刚在北京地铁13号线霍营站发生的一起不幸事件。

据北青-北京头条客户端报道,这天早高峰期间,一名45岁的男乘客在扶梯处突然晕倒,“公交警务工作者、地铁工作人员及热心群众热心帮忙施救”。30分钟后,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该男子送院抢救无效死亡。

报道结尾指出,“对于死因为猝死,家属表示无异议。”

图自北京头条客户端

在@急诊夜鹰 提及的这篇新闻报道中,并未说明站内施救是否曾使用AED紧急救助装置。

不过,记者拨打北京地铁96165服务热线证实,目前所有站内均未配备AED。至于是否有配备计划,地铁方仅表示“目前正在协调中”。

而研究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5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由于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是心室颤动,在地铁车站等公共场所配置除颤仪,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手段。多一种施救手段,往往也会让病人多一分生的希望。

与此同时,@急诊夜鹰 在帖子中称,金波2016年在呼家楼站猝死案例引发广泛关注后,北京地铁“果断拒绝”过多个企业和个人捐赠AED,去年也消极回应了“愿意提供AED并负责部分管理”的中国红十字会。

确实,2019年11月,又一名男性乘客在北京地铁2号线心脏病突发,经群众、地铁工作人员、急救人员抢救无效死亡,其所在车站无AED。“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官方账号转发这则消息并留言:逝者安息,真切希望@北京地铁 能“允许”红十字会在地铁公共场所安装AED,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几天后,《北京商报》也曾在《AED离我们有多远》一文中提到,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田颖曾联合从事AED行业的朋友试图捐助AED给北京地铁,但最终未能成行:“当时和地铁相关部门联系,他们表示没有政策、没有地方放、没有许可,最后就没做下去。”谈起AED,望京站等多个地铁站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听都没听说过。”相比之下,北京的机场和不少商场配备有AED。

但事实上,关于北京地铁没有AED的质疑,并非这两年才有。2016年金波去世后,就有多家媒体报道过“AED缺失问题”。

2019年3月,29岁的张先生在地铁昌平线昌平东关站内倒地猝死,之后家属向地铁公司索赔130多万,一审被驳回全部诉讼请求。判决指出,地铁站未配备AED,不存在违法过错。

同年8月开庭审理时,曾在2018年携带AED走上全国两会委员通道的敖虎山向人民政协网提出,上下班高峰期地铁人流非常密集,很容易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所以地铁站应该优先安装AED,并对工作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术培训。

“我也很奇怪,为什么(北京)地铁到现在还不装(AED)。实际上我们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也专门和北京地铁联系过,为他们专门做心肺复苏培训,可总是得不到很好的反馈。那么大的人流量,如果工作人员包括实习生、志愿者接受了心肺复苏术培训,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后,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其救过来。可到现在为止,(他们)没这样做,除颤器(AED)也没有,我几问北京地铁领导,你们在想什么?!”敖虎山说。

敖虎山在委员通道上呼吁在公共场所配置AED 图自人民政协报

他还强调,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1个人死于心脏性猝死。患者出现心脏性猝死之后留下的抢救时间窗非常短,有“黄金4分钟”之说,每超过1分钟,生存几率会下降10%,超过10分钟,患者生还率基本为0。

同年11月,中国台湾艺人高以翔在宁波录制节目时猝死,网络上也曾掀起一阵有关AED的讨论。

2

装了AED,你敢用吗?

北京地铁在2020年下半年仍旧无AED的现状,让不少网友感到诧异。近年来,AED进驻杭州、南京、长沙等地地铁的新闻已经屡见报道。

社交媒体截图

2018年5月《长沙晚报》:“救命神器”亮相五一广场地铁站 长沙公共场所将陆续投放

8月28日,南京地铁实现全线网车站AED设备全覆盖。图自@南京地铁

有声音认为,重点公共场合AED缺失或许与“少做少错,不做没错”的心理有关。

社交媒体截图

而对于AED“普及难”的问题,《北京商报》援引AED销售者分析称,“很多地方都是怕麻烦”。对于很多企业来说,AED的投入只是第一步,每年的设备维护及相应的AED配套培训、急救团队构建、安全政策制定都是摆在面前的“坎”。

还有人提出,如何使用这件急救装置,也可能让现场人士心存顾虑。

诚然,在不少专业人员眼中,AED是救人“傻瓜机”,会自动分析患者的心电图,如果属于其他病状就不会充电,不从事医务工作的使用者根据语音操作即可。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AED还是台陌生而“神秘”的医疗器械,不敢轻易触碰,亟需科普。

而在猝死事件频发和一片争议声中,去年10月,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利用3年时间在包括全市390余个地铁站在内的公共场所按照标准配置AED装置,并出台相关标准。

及至今年1月,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又向新京报透露,北京今年将发力推进AED的普及,地铁站均要安装AED:“在相关条例中,提出公共场所要配备急救设备设施,但是一直以来,没有解决谁来配的问题。”

报道截图

2020年尾的脚步已经临近,北京地铁的这项配置工程不知进展如何了呢?

延伸阅读

在日本,60万台AED,是如何从墙上“摆设”成为救命神器的?

一名59岁的中国游客突发心脏骤停,韩国消防员路遇施以急救,日本店家及时拿来急救设备,最终中国游客平安回国。

这是今年6月14日发生在冲绳那霸市的惊险一幕,幸而有一个暖心的结局。如果仔细翻看当地媒体报道,这条新闻中最具紧张意味的无疑是那个决定性的瞬间:施以援手的韩国消防员一边做心肺复苏,一边高喊“AED!”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传说中的“救命神器”。谁都不希望遇险,但当危急时刻降临,这个小小的盒子几乎决定了生与死的距离。日本如今是AED设置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让这个“救命神器”从“传说”走到街头,从摆设成为标配,也花了十多年时间。

文|吴宇桢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海区”(ID:gh_a270066610c4),原文首发于2019年12月1日,原标题为《在日本,60万台aed,是如何从墙上“摆设”成为救命神器的?》,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密度:遍布大街小巷

作为一种便携式的急救医疗设备,AED被称为“救命神器”:可以为心脏病突发的患者进行电除颤,帮助发生心室颤动的人恢复心律。及时除颤是迄今公认制止心脏猝死的最有效方法。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四分钟”内,对患者进行AED除颤和心肺复苏,有很大的几率能够挽救生命。值得一提的是,AED操作并不复杂,非专业人员也可使用。

专家指出,一台AED设备的有效使用范围只有直径100米的区域。因此,AED设备设置的密度十分重要。在日本,你将花多久找到一台AED?下面这个图,可以告诉你答案。

日本全国AED地图

以客流量巨大的东京站为基点,象征AED设置点的红色爱心图标,几乎密密麻麻“包围”了车站。粗略估计一下,在街上每走几分钟,便不难与AED相遇。

在日本,公众场所已经遍布AED 来源:厚生劳动省报告

根据日本政府报告,日本大都市公众场所已经遍布AED,一些公司和学校等特定场所的设置率也在不断提高。而查询地图发现,在日本中小城市,虽然AED设置的密度不如大城市,但也基本实现了重要设施全覆盖的目标。

2

可见度:找到有效设备

如此高的设置密度是否就万事大吉?日本的努力还体现在:让高密度的AED可以被看见。日本为此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查询系统。

在由日本救急医疗财团开发维护的“日本全国AED地图”网页上,可以搜到日本任意一个地方的AED设置信息。与民间自发上传AED设置信息的共享网站不同,“日本全国AED地图”是在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指示下设立的唯一权威网站,日本国内卖出的AED设备均绑定上网,最大限度避免“漏网之鱼”。根据该网站统计,截至2017年,日本全国约有60万台AED设备。

除了覆盖面之广和可查询,“日本全国AED地图”以精细见长。这套查询系统自2007年起开发,如今已具备多种功能,最鲜明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年限推移和管理水平,以绿、黄、红、灰四种颜色实时呈现AED的具体使用状态,以确保使用者能找到有效的设备进行急救。其中,绿色是最好的状态,说明AED处于良好的管理状态,可以随时用于急救。

此外,具体某一个AED设置点,点开一开,相关信息也十分具体。比如,设置位置、所属机构、设备生产商编码、设置日期、是否有专人维护、是否需要专业人士操作等。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日本全国AED地图”也开发了相应的手机终端软件,支持手机端实时查询。

精细化管理是必须的。AED设备每2至3年就需要更换粘贴式电极和电池。因此,那些被锁起来常年不用的AED设备可以说只是摆设。通过专人点检和地图的监控,日本全国AED设备的状态可谓一目了然。

3

普及度:全社会的共同课题

AED设置密度之高和精细化的管理,提供了很多转危为安的可能。

根据日本总务省消防厅公布的《救济·救助年度报告》,仅2017年一年,由市民目击发生的心肺停止急救人数为25538人,其中约56.6%的案例中普通市民进行了心肺复苏急救。其中,使用AED急救的受助者有1260人,跟踪随访显示其后一个月后的生存率为53.5%;而没有使用AED急救的状态下,一个月后的生存率仅为9.4%。

日本总务省消防厅公布的2017年《救济·救助年度报告》

对比近十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日本的AED普及水平在不断提升。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的AED拥有大国。

不过,走到今天这一步,日本也并非一帆风顺。据深海区观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日本举社会之力参与全方位推进和管理,而不是仅仅依靠政府行为。

首先是制度上的保障。

在日本,急救事业主要属于总务省消防厅管理,厚生劳动省等也涉及相应领域。针对AED设施,日本有专门的“点检”制度,定期有专人对AED装备进行检查和更换。此外,日本各级政府也配有相应预算用以AED急救的宣教。近年来,日本各地针对AED使用的急救培训不断普及,有不少地方出台了规定,将急救设施的设置义务化。

日本政府开设的网络急救课。

其中,对于AED急救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发生在2004年。日本医师法曾规定,医疗程序只允许具有医生资格的人进行急救,包括使用AED。直到2004年,日本政府终于授权公众使用AED。此后,AED在日本得以迅速传播。并且,这些民用AED设备尽管造型各异,但都没有上锁。大多只是在外壳上标明:非紧急状态不能使用,全靠自觉。

日本的AED大多只是在外壳上标明:紧急状态使用,全靠自觉。

其次,在AED的推广和教学方面,并不仅仅只是政府,整个日本社会都参与其中,最终形成合力。

社会积极响应AED推广

根据厚生劳动省发布的报告,除了公共场所,公司、学校、旅馆等地AED的设置率也在不断提高。这显示出相应机构尤其是日本公司,在急救事业上呈现出积极的配合态度。不仅如此,有的地方,AED急救被设置在了初高中的培训项目中,有的甚至成为驾校的必修课程。而在人员密集的商场和交通设施等地,工作人员定期接受急救培训。

以开发运营“日本全国AED地图”的日本救急医疗财团为例,每年都投入大量预算用以AED急救事业,包括推广和信息公开等。今年初的预算显示,日本救急医疗财团投入581.2万日元用以AED宣教,投入1300.2万日元用以AED信息公开。在日本,像这样的社会机构还有很多,比如日本心脏协会等,都致力于AED急救事业。

生产企业注重社会责任

值得关注的是,生产AED设备的企业也是AED推广和教学的重要力量。它们或赞助相关社会机构,或自身开展公益授课等。

日本AED制造商之一的日本光电在主页上开设有急救课信息。

培育急救产业,形成良性竞争

据了解,在日本,有资质生产AED设备的大约有旭化成、日本光电等七家日本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AED设备也并非全是遥不可及的昂贵存在:普通消费者完全可以在网上买得到家用AED设备,有的厂家还推出了儿童款。

在日本一些城市,7月1日被定为“AED之日”。而对于60多万台AED设备来说,全社会时刻准备着的危机意识、精细化的常态管理、触手可及的距离,是让它们成为真正的“救命神器”的“钥匙”。

原标题:《猝死频发,却多次“果断拒绝”急救神器,北京地铁怕什么呢?》

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沈关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