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内卷的时代里,连旅行都996化了
你有多久没出远门了?
在不能旅行的日子里,我们怀念曾经满世界跑的自由,但现实是,你在上下班的地铁中被陌生人的身体挤压得动弹不得,在工位上坐到腰椎间盘突出,周末的活动半径仅限于卧室到家门口。
被“996”异化了的当代年轻人,连旅行的乐趣也丧失了。我们按图索骥,花上几天几夜策划密密麻麻的行程,在已被反复打卡的景点前挖空心思拍照,而这些忙碌而充实的幻象,恰恰是对旅行本身的讽刺。
十一假期,我们也因疫情形势而不能远行。今天和你分享几本书,让它们在这个假期陪你“云旅行”,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旅行,确认自我。
《失落的卫星》
目的地:中亚
作者:刘子超
「当你通过旅行和文字打捞起这些卵石,它就慢慢地构筑起你的世界,这个世界可能比真实的世界更牢固、更有依靠感。」
关于中亚,可能我们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学地理课本上的“五个斯坦”。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更像一个隐秘的角落,被世界遗忘。
偏偏有一位旅行作家,选择在时代潮流中逆向而行。
在《失落的卫星》一书中,刘子超讲述自己一路遇到的人和故事,有滞留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俄罗斯人,有失恋后想去中国留学的塔吉克男孩、他给自己取名叫“幸运”,有困守咸海七年的中国人,有忘记了自己母语的朝鲜人……这些人,就好像和我们一样,被不同方式“困住了”,他们渴望在失重坠落中抓住点什么,找到一个方向。
“苏联解体后,中亚像一颗失落的卫星,迷失了方向。它在全球化的边缘与大国夹缝中,校正着自己的轨道。”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真实的故事,刘子超看到眼下中亚的失落和离散,也看到这片孤独土地上的活力和呐喊、对苦难的抗争。
九年间,刘子超一边旅行,一边读书,学习语言,慢慢沉淀自己。就像他在中亚看到的游牧民族一样,他也开始了自己的“游牧”生活——成为自由职业者,用自己的方式旅行,日复一日的写作。
抛弃了物质负累之后,精神的漫游更加深入。透过他的视角,我们获得了一种重新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一次让自己失控的生活重返轨道的机会。
《活山》
目的地:苏格兰
作者:[英]娜恩·谢泼德
之所以说《活山》这本书“好”,是因为它在一个特殊且微小的主题中,找到或者说提取了一个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的故事。——珍妮特·温特森
这是一本命运奇特的书。
它写于二战末期,因“不合时宜”而雪藏三十余年。但在1977年出版后便不断重印,进入新世纪后更是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俘获了大量知名作者的心,其中有“当代最好的行走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英国才女珍妮特·温特森……
作者娜恩·谢泼德,她身上也贴着许多奇特的标签:“最早的女性主义者之一”、“苏格兰现代文学的先驱者”、“第一位被印上英镑的苏格兰女作家”……
而标签之外的娜恩,终其一生,不是在爬山,就是在去爬山的路上。
在与凯恩戈姆山区长达一生的相伴中,娜恩融合了哲思和纪实,在作品中倾注了浓厚的情感,它颠覆了传统的男性登山文学,不以登上山顶、征服自然为目的,而是毫不功利地“单纯想要和山待在一起”。
或许,正是因为放下了预期,突破了社会的约束框架,娜恩才找回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怀着一颗永不餍足的好奇心,她枕石而眠、又被鹿和鸟唤醒;着迷于花草,又漫步于云端。她在山中观察和聆听,为我们讲述山区边缘人的辛酸故事,分享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
登山的过程,也是一步步地向更深的自己抵达,正如珍妮特·温特森所评价的:“她的灵魂从未停下向上的脚步,没有什么能够将她禁锢。”
你看今年我们还有机会,一起爬山吗?
《幽暗国度》
目的地:印度
作者:[英] V.S.奈保尔
印度对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我对它却不能拒斥与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一下子,我离它那么近又那么远。——V.S.奈保尔
印度这片土地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作家为它写下魂牵梦绕的故事。这些作品中揭露最深刻的,莫过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的代表作“印度三部曲”。
1962年,奈保尔初次踏上印度,这次旅行的见闻,写成了《幽暗国度》这一部“失望之书”。作为异乡人与过客,他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丑陋:满街出没的乞丐,纵横交错的臭水沟,肚腩鼓胀、身上爬满黑苍蝇、躺在垃圾堆中的小孩;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失落。
但奈保尔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第二次、第三次地重返印度,深入“乱象”背后,试图在困惑中去探寻这块古老大陆上的沉疴和病因。
后两次的旅行,收录在《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两本书中。奈保尔近距离观察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城市与乡村、宗教与种姓、祭司与政客、作家与黑帮分子……他逐渐从激昂、率意的评判者,成为一个不动声色的聆听者、旁观者,用冷静的白描和原味历史,记录下印度人的真实心声。
奈保尔形容自己是一个“凭直觉写作的作家”,而直觉需要在反复的认识中不断修正。现在,被他的书带入印度的我们,看到他人流血的伤口,是不是也突然感到自己身上早已麻木的疤痕开始跳动。
《冬牧场》
目的地:阿勒泰
作者:李娟
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李娟
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哈萨克牧民家庭,进入冬牧场。
尽管在游牧生活的荒寒与核心处,生活了近四个月,李娟笔下的文字,却给人一种绵密的温暖感,一点点降解着生命的突兀尖锐之处。
在遥远的阿勒泰冬牧场,牧民们过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生活:穴居在地下,喝水要靠一天天去背雪,烧火要去捡牛粪,大部分时间只能吃热茶干馕,很快李娟就长了满嘴的口腔溃疡,瘦成个麻袋。
但牧民们却习惯了这种颠簸的生活,永远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未知的一切。而李娟,她就像瘦小坚韧的野草一样贴服着深远的大地,把琐碎枯寒的生活中的闪光之处,一颗颗收集起来化为文字。
她写在夜里赶羊入圈,北风呼啸,冻得眼睛快睁不开了,脸像被揍过一拳似的疼。但一靠近羊圈厚厚的羊粪墙,寒意立刻止步,和平的暖意围裹上来。“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却理所应当,寒冷可以忍受。”
通过这些纯粹的记录,我们感受到冬牧场最后的宁静时刻,在荒野当中温柔地悄悄地,与自身达到和解。
新疆阿泰勒 冬牧场
“不确定为什么而去,正是出发的理由。”这句话来自村上春树的旅行随笔《假如真有时光机》。
我们如今对旅行的渴望,更多是一种对广阔世界的无限好奇与精神求索。当身边的经验不足以缓解焦虑时,正是出发的最佳时机。
假如真有时光机,能随心所欲地抵达任何地方,你想去哪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