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欧商在中国|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下,中欧贸易如何保持增长
当地时间9月22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了《202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报告指出,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衰退,预计今年将收缩4%以上。全球产出将减少超过6万亿美元,全球贸易将减少约五分之一,外国直接投资可能下降40%。但是,中国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经济保持正增长的经济体之一。
在全球经济衰退、疫情尚未结束、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对国际投资者仍然极具吸引力。此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的七位在华欧盟商人均对此表示肯定。
与此同时,中欧经贸合作正在加速。根据商务部9月24日消息,2020年前七个月,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9月21日至25日,中欧双方举行了第32轮投资协定谈判;9月14日,中德欧三方领导人在视频会晤中重申了实现年内完成谈判的目标。
稳健的中欧贸易合作如何继续保持增长?欧盟企业对于中国提高投资便利度还有哪些期待?对外开放的机制创新能否进一步增加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分别与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彦辞(Jens Eskelund),中国欧盟商会国家代表Sara Marchetta和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研究院院长陈波进行了探讨。
疫情冲击全球贸易 服务贸易成为发展关键
彦辞:新冠疫情对全球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所在的物流运输行业在上半年经历了多次波折—年初时,工厂停工,从中国出口的货物骤减,同时,由于在人员流动和交通运输上的限制,国内货车运输的运力只能达到疫情前的10%;到四、五月份,中国积极复工复产,但是以欧洲、美国为首的中国产品主要出口目的地的疫情却十分严峻,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市场对抗疫物资之外的货物的需求。六月份至今,全球都在不同程度的复工复产,中国的国际贸易货物运输稳步恢复,目前情况已经有很大进步。
事实上,全球供应链在全球疫情大流行中的反应有些超乎我的意料。举例而言,我们有一位客户是一家全球食品公司,他们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企业在疫情期间因供应链问题所受到的损失为零。原因在于,各国政府都意识到全力确保供应链在疫情中维持国家持续运转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确保个人防护用品的运输,以及确保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供给等。
在当前阶段,相较于货物运输,欧盟在华企业更关心全球贸易的未来走向。过去三十年间,自由贸易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更让全球数亿人口摆脱贫困。在我看来,在当前全球贸易面对极大的困难之时,人们更不能忘记贸易在拉动就业和推动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潜力。中国占据了全球集装箱出口量的三分之一,是很多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更是成为未来全球贸易发展的关键。
Sara Marchetta:欧盟在华企业现在较为担心国际经济脱钩(decoupling)以及其将引发的诸多问题,脱钩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现实情况要比想象的更复杂,在经济上也无法真正实现。
对于欧盟在华企业来说,一方面,中国市场越来越成熟,企业认为能从这里获得增长潜力。另一方面,在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企业也必须审视已有的供应链,重新思考是否在某些方面过度依赖中国。
虽然欧盟在其贸易政策中指出在有些战略领域、技术和供给的供应链安全必须得到保障,但在现实中,企业并没有强烈的意愿分散投资以加强对供应链的保障。以中国欧盟商会的会员企业为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打算在中国之外寻找第二个投资地。
一般来说,哪里有机会,贸易与投资就会去那里,但机会必须是真实而不是潜在的,这是目前欧盟企业最期待在中国看到的。中国的商业环境和法律制度需要为更自由的、来自成熟市场的竞争做好准备,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在可预测性、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有着相当的提升空间。而在中国营商环境不断升级的过程中,为环境提供配套支持的服务业及其继续对外开放非常重要。
陈波:中欧的货物贸易往来已经比较稳定,而且除奢侈品之外,目前双边货物贸易关税的也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在货物运输方面,未来的增长更可能是由双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双边贸易增长。相比之下,通过服务贸易继续保持中欧之间的贸易增长更具潜力,并且这也是国际经贸合作的大势。
另一方面,中国和美国之间修昔底德式的竞争已经不可避免,从中国的角度来说,与美国回到过去那种平和发展合作的状态已经不太可能,能够有效反制美国孤立中国的重大措施之一,就是加固与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而在中欧经贸合作中,欧盟考虑最多的就是服务贸易在中国发展的潜力。
未来,中欧贸易是否能继续保持增长首先取决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是否能取得良好的结果,尤其在服务贸易和投资市场开放方面是否能执行更明确、更深入的合作框架和措施。其次,现在一般估计新冠肺炎疫苗到今年年底可以广泛施打,照此推算,明年开始,国际贸易整体,包括中欧双边经贸人士往来和未来投资都可以逐步恢复正常。
中欧服务贸易增长极具潜力 互惠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
陈波:欧盟看中中国庞大的服务业市场,目前来说,它亟须打开三个方面的市场。首先是旅游,这点无需赘述。其次是奢侈品,它的重点不在于生产,而是销售。奢侈品的畅通销售涉及关税的问题,但相较于大量的进出口,奢侈品企业更看重电商的销售方式,因此他们对消费者的免税采购额度以及行邮税的变化更为关注。
再次是药品与医疗服务。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未来对医疗和药品的需求潜力巨大,而欧洲一些国家在药品、医疗服务领域的发展仅次于美国。需要指出,药品的销售与前段配套的诊疗服务密切相关,因为开具处方的权力掌握在诊疗的医生手中,这意味着随着医疗服务的开放也会带动药品的开放。目前国际上医疗服务开放程度最高的是马来西亚,那里设有医疗旅游康养区,对外国医生的准入和执业比较开放,同时,允许经过欧盟、美国等国际权威食品药品管理局认证的外国药品直接在当地进口使用。
另一种开放模式是药品的安慰性使用。比如在美国,针对一些本国没有特效药的绝症,在治疗时可以安慰性地使用没有经过本国相关医疗认证的新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药品的开放带来少许突破。当前,中国也在做这样的尝试。
彦辞:不久前我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会议上,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嘉宾分享了关于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报告。报告指出,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重要经济体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发展远落后于货物贸易,提升开放水平将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优先事项。
我很认同报告中的观点,也从中得到鼓励。现在对市场的诊断和认知都有了,我期待看到具体的发展措施。
目前,货运服务是中欧尚未实现互惠平等的领域之一,如果客户有集装箱要从大连运往欧洲,但是欧盟企业没有从大连驶往欧洲的班轮,就不可以捎带货物到上海或者其他中国港口转船(transship)到另一艘欧洲班轮。这意味着,要完成这趟运输,必须将货物捎带到境外完成转船,这不仅导致服务效率下降,更增加了成本,对货运企业和中国出口商来说均无益处。相较之下,中国的船只可以在欧洲港口自由转船。显然,中欧双边需要聚在一起,在建设互惠的环境、为全球服务贸易进一步开放做表率等方面达成一致。
Sara Marchetta:欧盟企业对中国关于市场准入与公平竞争环境的要求很明确,在未来的开放中,企业会特别关注两个方面。首先是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实施。我们需要切实看到政策的稳定实施,而不只是一些象征性的改变。例如,如果一些领域向外商开放,企业需要看到相关执业许可的发放和业务的顺利开展。
其次,企业在进入市场和扩张前都会评估竞争对手以及当地政府如何规范市场竞争。在欧洲,虽然国有企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所受待遇与其他类型企业相同。相较而言,一些外资企业仍然对中国当前的市场公平竞争持保留意见。
我认为,欧企完全理解国有企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国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根据近年来被提出的“竞争中立”(competitive neutrality)原则,中国在公平对待所有在华注册企业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并且,基于互惠原则,欧盟企业在华显然期望能享受到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经商所享有的同等待遇。
此外,需要强调,互惠关系必须是正式的,形式可以为政策文件、市场规范等,内容必须是详实的。市场环境的变化是对互惠关系落实程度的最佳验证。
海南有潜力创造能吸引外商的特殊价值主张
彦辞:建设海南自贸港是当前中国推动国际贸易往来的重要战略之一。从欧盟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果中国可以打造类似新加坡的自由贸易港,那将为国家创造巨大的增长潜力。但是,通常自由港口还包括完全开放的贸易、转运功能不受国别限制等特征,那根据目前的了解,海南自贸港仍然有别于我们所理解的自由港口。
如果单纯从贸易的角度考虑,海南的人口不多,制造业基础相对较弱,与中国大多数人口密集地区有一定的距离。鉴于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已经拥有高效的国际港口以及周边成熟的产业链,因此我认为,海南自贸港如何增强其吸引力、竞争力将成为其发展的关键。对海南来说,完全开放贸易是其能够成功创造特殊价值主张的一种潜在选择。
陈波:海南自贸港推出了六方面自由便利措施,其制度设计的自由化程度高于上海临港。因此与中国其他自贸区相比,海南的开放会更快也更彻底。
另一方面,海南本身经济体量有限,人口也不那么富裕,因此海南的开放一定是一种窗口型的开放,而不是作为独立区域开放。这意味着海南的开放必然与中国大陆经济存在某些联系,这将给企业带来很多机会。
比如,我们知道海南全岛封关后,将对进口商品实施“零关税”,但大陆并没有同样的政策。那么打通海南与大陆的一种方式为,企业将商品从海南进口,在当地从事再生产,如果产品能增加30%以上的附加值,进入大陆时将被视同国内商品,继续享受免税。因此,对于关税比较敏感的企业可以考虑到海南设立深加工的工厂,以规避中国大陆的关税。
上述模式既给海南开放,又让它成为中国大陆经济的窗口,这与当年深圳“两头在外”的模式不同,企业进入海南的目的是为了打入中国市场,而不是在中国生产后将产品运回本国销售。
同样地,海南自贸港对于研发、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开放提供了诸多便利化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大陆市场的一种开放。对于大陆消费者,海南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去那里享受旅游、医疗、教育的便利度很高,因此外资企业可以先到海南以相对低廉的成本试水,通过海南对接大陆市场,看自己是否能够拓展业务并适应中国市场的竞争。
总而言之,只有海南发挥了这种窗口作用,其建设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才具有深远意义。
Sara Marchetta:海南自贸港的试验很有趣,因为它涉及很大一片土地,所处地理位置也极具战略意义。但像之前提到的,欧盟企业会关心具体政策的实施以及海南与其他现有自贸区的差异。
同时,他们也关心,更开放的海南自贸港在其建设过程中是否会允许外商参与。比如,法律、金融、投资顾问等配套行业是否能在建设阶段提供相关服务,建设工程中的一些公共采购项目是否能有外商参与。
未来,对于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我们期待看到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上一些行业的显著开放(significative opening)。显著开放意味着市场中仍然有大量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不久前中国向外资开放的油气勘查开采以及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落地限制,但事实上这些市场中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所以,如果海南想要与众不同,一方面开放仍然具有市场机会的行业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迅速执行国家指示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也很重要。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