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江生命力报告②:长江水环境质量处全国中上等水平

刘霁
2020-09-27 15:40
来源:澎湃新闻
公益湃 >
字号

9月27日,在“世界河流日”当天,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澎湃新闻共同主办的“把脉长江 科学施策”《长江生命力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上海召开。

在本次活动上,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等八家科研院所共同发布了《长江生命力报告2020》。

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上述八家科研院所于2018年启动该项目。目的是通过提供一份系统、客观的长江健康诊断报告,为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落实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战略提纲政策咨鉴,为长江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提供政策建议,激发和推动不同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长江大保护。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在报告的序言中表示,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号召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并医治长江“病症”的关键时刻,相信这份报告能够让包括公众、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能更通俗易懂地了解长江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威胁,为国家有关部门、流域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支撑,为长江永葆生机活力贡献一份力量。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说,作为全球第一个完整的流域级指数,长江生命力指数也是一项创新,其概念内涵和评价方法有望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推广。毕竟,对于世界主要的大江大河来说,在我们更好地了解其生命力状况之前,我们无法扭转淡水生态系统丧失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

马可·兰博蒂尼所说的全球一个完整的流域级指数即为长江生命力指数,作为报告的核心,该指数将诸多的指标进行了梳理,选取了具有代表性、指示性、简洁性、可追溯、且可持续跟踪的指标,从水文、水环境、水生态三个维度综合反映长江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澎湃新闻作为该《报告》的战略合作媒体,在报告发布之前,派出记者就长江的水文、水环境、水生态状况专访了课题组相关专家,全面解读长江生命力报告。

淡水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输出营养物质和有机物的主要接收地,水域环境的质量决定了淡水生态系统是否可以提供清洁水资源,营养状况对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和群落结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长江生命力指数的水环境指数主要针对主要污染物指标进行评估。

长江的水环境处在怎样一个水平,为此,澎湃新闻专访了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工程师续衍雪和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宏伟,两位专家对长江水环境指数评估结果进行了解读。

长江水环境质量处全国中上等水平

澎湃新闻:水环境在整个长江生命力中是怎样一个角色,它的指数高低意味着什么?

续衍雪:水生态、水环境、水文等三大因素构成了“长江生命力指数”,因此,水环境在长江生命力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水域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是水域提供清洁水资源的基础,并且对水生生物组成和群落结构也有重要作用。

长江生命力中的水环境由“水环境指数”来体现,“水环境指数”是对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浓度进行评估。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养殖种植等大量污染物,会对流域水体造成一定影响。长江流域人口数量占全国数量的三分之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因此需着重关注水环境问题。

在计算“水环境指数”时,我们选取了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湖库水质监测断面,对氨氮、总磷及高锰酸盐指数3项代表水体营养和有机污染物质的指标进行计算,得出各个区域(干流河段、主要支流、四湖等)水环境指数,并对其进行评价,水环境指数越高则代表水体受污染程度越轻,水质越好;水环境指数越低则代表水体受污染程度越高,水质越差。

澎湃新闻:报告指出,水环境指数主要依据水质指标(氨氮、总磷、高锰酸盐三个指数)。长江干流和四湖的水环境指数分别处于什么样的一个水平,分区域来看又分别怎样?

续衍雪:长江流域内水环境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上等水平,如果从长江不同区域段的水环境进行比较的话,正如我们计算得出长江干流和四湖的水环境指数一样,长江源水环境指数为1,水质最好,长江干流上游、中游、下游水环境指数也都是处于优良的水平,水质总体好,从水质类别来看,长江干流整体处于Ⅱ类水的水平。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4个主要湖泊水环境质量不如长江干流,从水环境指数的计算结果也可以看出这个情况,如太湖、巢湖等水环境指数结算结果为0.22和0.2,水质较长江干流比略差,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太湖、巢湖等水质类别总体为Ⅳ至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磷。

澎湃新闻:从长江干流来看,中下游的水环境指数最低,为B-。这是由于总磷、氨氮、高锰酸钾这三个指数的浓度高导致的,为什么是这两个区域的指数浓度高,这对两区域的生命力会带来哪些危害?

杨宏伟:这是由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工业企业集中、生产活动活跃,这些企业排入环境的典型污染物是总磷、氨氮和有机物,高猛酸盐指数反映了水体中有机物的浓度,尽管各企业有相关的排放标准来限制污染物的进入环境的量,但是排放的总量就会比较高,同时再叠加农业和生活产生的污染物的量,以及长江上游带入的污染物的量,导致长江中下游区域总磷、氨氮和高猛酸盐指数污染物的浓度整体偏高。

这些污染物浓度偏高,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降低,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同时总磷浓度偏高,会影响下游湖泊水体中总磷浓度,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

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方向没有出现偏差

澎湃新闻:从报告来看,四湖的水环境指数都不理想,其中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指数均为D,而太湖和巢湖的指数为D-。为何都不理想,巢湖的评价结果又为何最差?这对四湖的生命力带来哪些影响?

续衍雪:水环境指数是评估主要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巢湖的评价结果相对较差主要是因为巢湖总磷浓度较高。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评价来看,2018年,巢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4个湖泊水质总体为Ⅳ至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磷,其中鄱阳湖、洞庭湖、太湖3个湖泊总磷类别为Ⅳ类,巢湖总磷等级达Ⅴ类,2014至2018年巢湖、太湖总磷浓度呈缓慢上升趋势。

水环境指数显示了四湖是否可以提供清洁的水资源,且湖库的营养状况对水生生物组成和群落结构塑造也具有重要作用,直接体现了四湖水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种服务功能的能力。四湖生命力受水环境指数直接影响,洞庭湖和鄱阳湖生命力指数评估结果为C,太湖和巢湖生命力指数评估结果分别为D和D-。因此,下一步我们应更加重视对巢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湖泊保护,整体提升水环境质量,使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水资源。

澎湃新闻:太湖蓝藻危机可谓由来已久,能否简述蓝藻危机的历史?

杨宏伟:中国近二三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民营和乡镇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该区域内污染物,特别是氮、磷等营养元素排放量的快速增加,引起了周边湖泊特别是太湖富营养化的问题。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发生于2007年5、6月间,中国江苏的太湖爆发了严重的蓝藻污染,造成无锡全城自来水污染。该事件主要是由于水源地附近蓝藻大量堆积,厌氧分解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NH3、硫醇、硫醚以及硫化氢等异味物质,导致供水臭味超标。主要原因是湖体氮磷等营养元素浓度偏高,同时遇上高热天气,湖体蓝藻迅速增长,并在东南风的作用下,产生的藻体向太湖西北角聚集,产生了此次太湖蓝藻危机。

太湖 摄影:孙晓东

澎湃新闻:报告指出,经过十余年治理,太湖水质稳中有升,但藻型湖泊的本质仍未有改变,水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为何本质没有改变,是不是治理的方式出了问题?

杨宏伟:自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以来,国家和地方在太湖污染物减排、湖体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但仍未能回到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营养元素浓度水平,在高热、东南风等不利的气象条件下,近几年太湖地区仍时有蓝藻爆发的问题出现,依然未能改变藻型湖泊的本质。

从国际上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经验来看,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是一个长期工程,10年的时间尺度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湖体的富营养化的本质,从目前太湖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和效果来看,我们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特别是总磷和总氮浓度下降显著,蓝藻爆发的频次和严重程度也显著下降,因此我们的治理方向并没有出现偏差。

澎湃新闻:除了治理方式,监管上的挑战在哪里。根据报告,2018年太湖一半以上的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未达到三类,巢湖西部3条主要入湖河流的总磷、总氮、氨氮浓度均程下降趋势,但中部和东部的三条河流总磷浓度增加。

杨宏伟:湖泊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从入湖河流的治理来看,主要是控制入湖的污染物总量,入湖污染物总量与入湖河流的流量和污染物浓度有关,在有限的投入下,要显著降低污染物入湖总量,提高流量较大的入湖河流的水质是最高效的途径。因此综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入湖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因素,短期内无法做到所有入湖河流均达到三类水体的目标。在治理的同时,该区域的监测网络体系也覆盖得越来越全,基本覆盖了大部分入湖河流、排口,并在主要河流和断面上设置了在线监测,对全面、实时掌握流域水环境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流域内水环境治理工作。

因此,我们目前得监管体系是有效的,但目前的监测体系还无法做到更小尺度的网格化监管的要求,无法精准定位污染源,难以实现精准治污的要求,这也是下一步湖泊精准治理中对监管体系提出的新的要求。

应持续关注水体中新兴污染物种类、毒性

澎湃新闻:报告指出,长江水体中出现新兴污染物,能否介绍一下什么是新兴污染物?污染现状是怎样的,对长江及人体带来哪些危害?

杨宏伟:新兴污染物一般指尚未有相关的环境管理政策法规或排放控制标准, 但根据对其检出频率及潜在的健康风险的评估, 有可能被纳入管制对象的物质,这类物质不一定是新的化学品, 通常是已长期存在环境中, 但由于浓度较低, 其存在和潜在危害以及检测技术的发展,在近期才被发现的污染物。

目前在水环境中检测出的新兴污染物主要包括内分泌干扰物、药物、个人护理品等恒量有机污染物,通常在水环境中的检出浓度在ng/L的水平,在该浓度水平下,一般不具备急性毒性,对长江中的生物以及进一步对人体产生的主要是慢性毒性,还不足以达到长期致毒的浓度水平,但具有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特性、致畸、致癌、致突变以及抗性基因变化等慢性毒性,应持续关注水体中新兴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来源、迁移转化、毒性等,以便及时掌握水体中新兴污染物的危害,为相应的环境管理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提供参考。

澎湃新闻:从受关键因素威胁程度来看,污染排放量对上游、中下游和四湖的威胁程度都很高。如何分别精准施策?

续衍雪:精准施策就是要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长江流域横跨我国东西,自然禀赋差异较大,精准治污就是要做到区位精准、对象精准、问题精准、时间精准、措施精准,针对上中下游、四湖不同特征,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对症下药。科学治污就是要注重实事求是,结合上中下游和四湖特性,因地制宜施策,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规律办事,不搞一刀切,提高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水平,提高治理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

长江是流域内水污染排放和水生态破坏的直接承载者,基础设施不足、超标排放、生态破坏等问题都会最终体现于水生态环境上。长江不同区域的水环境压力不尽相同,如长江上游区最显著的水环境压力类型是农林牧渔业的污染排放,氮、磷等营养元素随雨水径流进入水体增加了水环境污染压力;长江中下游人口密集,生产生活污染较重;巢湖、太湖入湖河流污染是主要的压力因子;于洞庭湖和鄱阳湖而言,捕捞和渔业对水生态影响十分显著。

洞庭湖西部蒋家咀渔家  摄影:周怀宽

因此各地需要建立清晰的执行计划,减少污染物入河(湖、库)量。上游地区在农林牧渔业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如推广先进的耕种制度及方式、科学施肥、削减农药化肥使用量、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标准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生态隔离带、倡导使用清洁能源等,中下游地区要继续保持提升污水处理能力,逐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责任编辑:蒋雯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