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切胃减肥:是天真冲动?还是科学?
原创 CER 上海九院微创减重平呼降糖大讲堂
科学理智减肥瘦身小分队(500)未来白富美1号:
不会吧不会吧,杨天真切胃啦?
美美:啥情况。。。。。
未来白富美1号:
美美羊:请求专家来解答一下啊,#杨天真#如此操作,到底是冲动还是科学呀?咱们先仔细阅读微博内容,就会发现,她做手术是“为了治疗糖尿病,以及并发症和其它一些问题”。小伙伴们此时肯定内心也有很多疑问:1、在医学上“肥胖”的定义是什么呢?
2、“肥胖”与“糖尿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肥胖”不只是胖,还会百病缠身呢?
3、这个“微创”切胃手术,到底是不是吓人之谈?术前术后都需要考虑什么呢?
4、“微创”切胃手术的历史由来……
别急,今天咱们先来科普下前2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咱们下一篇接着讲。
01
众所周知,超重和肥胖不仅增加死亡风险,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且几乎影响到全身每一个器官系统。那在医学上是如何评估一个人肥胖的程度呢?
首先咱们先科普一个专业术语:BMI
你知道BMI指数是什么嘛?如何计算?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体重指数是body mass index,一般简写为BMI。它是一种计算身高别体重的(weight for height)的指数。
计算方式: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 (m)^2。
对于中国成年人来说,BMI分类如下:
(1)健康:18.5~22.9
(2)超重:23.0~24.9
(3)1度肥胖:25.0~29.9
(4)2度肥胖:30.0~34.9
(5)3度肥胖:>35.0
以上内容来自于中国肥胖病外科治疗指南(2007),发表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如下图��
��以上指南所指的肥胖特指原发性肥胖。体重超重已成为一种全球范围的流行病。目前,BMI是诊断肥胖最常用的指标,但是国际、亚洲和中国标准都是不一样的。
国外的肥胖诊断标准(WHO标准)分类如下,如下表1��
(1)正常上限:=24.9
(2)超重:25.0~29.9
(3)肥胖:≥30.0
亚洲人和欧美人属于不同人种,我国学者普遍认为WHO标准不适合于中国人的情况,具体BMI标准本文按照上表1中“中国外科标准”进行参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同等重量下,脂肪的体积约是肌肉的1.4倍。两个体重、身高都一样的、BMI也相同的人,也有可能一个看起来较胖,一个却是精瘦。因此,BMI并不适用于运动员、从事重体力活动、水肿等类型的人群。
另外,从科学角度来衡量一个人的胖瘦,除去BMI之外,还有以下4种判断办法。1、理想体重
理想体重就是人们常说的标准体重。体重没有绝对标准,因此我们称之为理想体重。理想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如身高170厘米的成年人,理想体重是65公斤。但这个公式不适用于儿童。
2、腰围
Waist Circumference,WC,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腰围既能反映脂肪总量,又能反映脂肪分布,是评估患慢性病风险的良好指数。成年男性腰围应少于85厘米,女性少于80厘米。
测量腰围要站立,双脚分开30厘米,这样体重会均匀分布。测量部位要平脐,用软尺紧贴皮肤,但不能压迫。
3、腰臀比例
就是腰围与臀围之比,男性要少于0.9,女性要少于0.8。
4、皮下脂肪厚度
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男性要少于15毫米,女性不应超过20毫米。这通常需要专业的皮脂厚度计来测量。
0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相对危险度见下表2;
据文献指出,体重超重、肥胖和腹部脂肪蓄积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致病原因是肥胖症患者的胰岛素受体数减少和受体缺陷,发生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不敏感)现象和空腹胰岛素水平较高,影响对葡萄糖的转运、利用和蛋白质合成。中心型脂肪发布比全身型脂肪分布的人换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肥胖持续的时间越长,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肥胖、18岁后体重持续增加和腹部脂肪堆积者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
目前在所有的治疗方法当中,最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式为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可以帮助有效地降低血糖。那对于已经6年糖尿病史的杨天真来说,在综艺节目《我和我的经纪人》中,可以看得出来她已经很熟练地给自己注射胰岛素了。
《我和我的经纪人》视频截图腰围超标、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脂肪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压升高和空腹血糖异常高等危险因素中,如出现多个因素聚集,即临床上定义的代谢综合征,有很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那为什么“肥胖”不只是胖,还会百病缠身呢?
近日,发表在《柳叶刀》子刊(Lancet Digital Health)杂志上,有一项针对BMI和多种疾病关联的研究。
那具体研究人员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是基于英国生物库(UK Biobank),获取了337536人基因信息数据,探索分析了BMI与17大类、925种疾病之间的关联性。而且为了对超重和肥胖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以及保证结果的可靠性,研究人员对年龄,性别以及基因数据进行了多次校正,以评估BMI遗传风险评分与混杂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显示,高BMI遗传风险评分与肥胖关联性最强,同时更加明确了与30种疾病的因果关系,涉及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癌症发生风险,甚至包括足部溃疡,坏疽和肾衰竭等。
除此之外,由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联合进行的一项全球研究表明,体重超标不仅是一个风险因素,也是全球每年544,300例癌症的罪魁祸首。
现在,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肥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超重或肥胖作为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可引发一系列的全身性疾病,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减重是一个看似容易,实际非常困难的事情。肥胖是一种病态,“调定点”学说认为,肥胖可从量变到质变乃至诱发各种代谢性紊乱和疾病,使内环境平衡点逐渐偏离原来位点而最后导致很难“归位”。因此通常认为的“没有减不下去的肥,只有不够坚持和努力”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减肥没有捷径,「管住嘴,迈开腿」,健康饮食锻炼。同时,如果真的是病理性重度肥胖,手术治疗也是可以选择的科学途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