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历任中外三所高校校长,杨福家院士眼中的好大学标准是什么?
杨福家 本文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1963年,时年27岁的杨福家乘机到达丹麦哥本哈根,学校来人接机后,没去宿舍,也没去办公室,而是直接把他带到了一场正在进行的物理学讲座。
时隔半个多世纪,这段经历仍让他印象深刻。9月26日,在复旦大学张力奋教授的新书《牛津笔记》读书沙龙暨签售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与张力奋展开了一场新老留学生对谈。
张力奋(左)与杨福家(右)对谈。
杨福家眼中的大学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他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
1963年,杨福家被选派到丹麦玻尔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从事核反应能谱方面的研究。1993年,他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成为出任英国名校校长的第一位中国人。之后又回到中国办大学,引入英国特色教育。
杨福家赴丹麦前有个插曲。
当时,他与其他留学生候选人集中到北京培训英语,一群人讲话开不了口,英文水平受到老师的严厉否定。他和来自北大的好友感到,自己的英文应该不至于这么差。因此,两人约定从第二天起,散步时只讲英文,不讲中文。最终,他们都通过了外教考核。而那名北大好友就是陈佳洱,他之后去英国留学,曾任北大校长。
说到此处,杨福家感慨:“不要轻易被人家打败,想想我们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充分发挥优点,坚持下去。”
杨福家说,如今去欧洲留学容易,在上世纪60年代却少有,他是个幸运者。
他到达丹麦玻尔研究所时,尼尔斯·玻尔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小玻尔主持工作,父子两人都获得过诺贝尔奖。一个不大的国家能出不少诺奖得主,这让杨福家思考,这里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
他感受到,师生探讨问题时完全平等,他还发现,有时吃饭时间会很长,这不是说菜有多少,而是大家在吃饭时研究探讨问题。
初到丹麦,杨福家开始时感到不大习惯,不太敢问问题,但在丹麦,学生随时可以打断课堂,提问越多,表现越好。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这句话被杨福家反复强调,这种思想也反映到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教学中,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每个班15名学生,老师讲一会儿就与学生展开讨论,看学生是否提问,这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顾虑少,而老师的负担会比较重。
杨福家讲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复旦校训,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曾说,他喜欢这句话里的两个字——“学”和“问”。“学问学问,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答问题。”杨福家鼓励学生敢于问问题,他强调,所有重要的发现都源于问问题。
历任中西方三所高校校长,杨福家也感受到不少差异。
杨福家卸任诺丁汉大学校长时,校方为其绘制了屏幕中的画像。
他在英国做校长时,什么事都可以请假,但学生毕业典礼不可以请假。典礼上,学生一一上台,一一领取证书,而不是把一袋袋证书拿下去。因为学生多,一个暑假的毕业典礼达16场之多。
从2001年到2012年,杨福家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做了十二年校长,他坦言,签订第一个三年合同时,校方担心他适应不了,怕学生不支持。但三年之后又与他签订三年,最终,他一共做了4个三年。
好大学的标准是什么?
什么是好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和复旦相比,哪所大学更好?作为校长,杨福家也曾在宁诺今年开学典礼上问学生。
他自问自答说,这个问题问得不恰当,因为这好比在问:椅子和桌子哪个更好?但这是两个不同的物品。宁诺和复旦是不同类型的两所学校,其实无法直接作出比较,复旦是研究型大学,他对宁诺的定位是一所普通性大学。
对于多所高校在进行“双一流”建设评价工作,杨福家表示,还未仔细研究过,但他感到,当世界有名的学校公认某所学校是一流,这所学校才是一流。
大学之间能用来比较的是什么?杨福家认为要看学生,看进来的学生,是不是越来越优秀,看毕业的学生,升学就业是不是越来越好。他说,从这个角度讲,宁诺的学生不比复旦学生差。
面对现场的年轻人,杨福家告诉大家,“智慧”比“知识”更重要,“知识”会过期,而“智慧”永恒。他希望大家不要唯分数论,“每个学生不完全一样,就在火种不一样,关键能够找到自己的火种,点燃之后就会腾飞。”他解释说,这就要发现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需要自己和朋友一起发现火种所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