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关注!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清华教授拒小区人脸识别门禁……

2020-09-26 10: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一场疫情,

从多个维度改变了社会生活。

流行起来的,

除了口罩、消毒药水,

还有小区的人脸识别门禁。

在很多地方,

原有的指纹、门禁卡设备被取消,

人脸识别成为居民

出入小区的唯一验证方式。

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也遇到类似的状况,但她决定对人脸识别说“不”。

作为一名法律学者,

劳东燕发挥了自己的长项:

她写了法律函,

分别寄到物业公司和居委会。

后来,街道方面邀请她谈话,在会谈中历数人脸识别的各种好处;她则列举了种种风险,认为在小区安装人脸识别装置并无必要,而且不经同意收集人脸数据,也违反现行的法律规定。

双方谁也没说服谁,

最终街道方面同意安装设备后,

让居民在三种方式中自行选择。

不过,小区的门禁改造工作,

不知何故被搁置下来。

在劳东燕看来,很多推动人脸识别落地的机构,可能并没有意识到随之而来的风险有多大。“如果人脸数据被泄露、被滥用,不仅不会改善社会治安,反而可能使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激增。”她说。

面对人脸识别门禁

她“稍微挣扎了一下”

9月23日下午,由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和蓟门智库主办的“蓟门决策”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的主题是《小区门禁能否人脸识别?——人体生物信息采集的滥用及其法律规则》。

作为主讲嘉宾,

劳东燕分享了前面的“维权经历”。

她回忆,与街道相关负责人谈话时,

对方的主要论据是人脸识别

可以排查违法犯罪人员,

让小区更安全。

劳东燕对此难以认同。

在她看来,

人脸识别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风险,

远远大于它带来的各种便利。

更何况,打击犯罪只是社会治理的目标之一,

无法构成强制居民刷脸的理由。

△图文无关

后来,小区的门禁改造工作没有继续进行。劳东燕不知道是她的反对起了作用,还是另有其他原因。“我也只是稍微挣扎了一下,”她话音未落,会议室里的人都笑起来。

论坛主持人、中国政法大学

公共决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轩

在一旁补充道,

“据我所知,很多小区都在挣扎”。

李轩所言非虚。今年4月,《光明日报》曾刊发评论文章,点评江苏省常州市部分社区强制居民“刷脸进小区”的争议事件。文章称,争议的导火线,或许正是对门禁系统的强制推行触碰了信息被采集者的敏感神经,而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加剧了被采集者的安全焦虑。

“人脸数据一旦泄露

就是终身泄露”

如今,隐忧仍在,

而且变得更凸显了。

在23日的论坛上,劳东燕详细谈了谈人脸识别推广适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比如成为“透明人”、被操控的危险以及数据的泄露与滥用等等。

这些担心并非杞人忧天,现实中早有相应的案例。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显示,从2018年7月开始,有犯罪分子通过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并制作相应的“换脸”视频,突破了支付宝的人脸识别认证。2019年,又有“00后”男孩绕过了厦门银行App的人脸识别系统,使用虚假身份信息注册多个账户并倒卖牟利。

在劳东燕看来,

以上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

随着海量的人脸数据被收集,

人脸数据或许会和

电话号码、身份证号一样,

成为违法犯罪分子所使用的新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特征识别信息无法更改的特性,将使得受害者更难获得有效救济。“人脸数据具有不可更换性,因为我们无法换脸。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即便采取法律手段维权成功,也难以恢复原状。”她说。

学者建议

引入公众监督机制和市场化手段

论坛与谈嘉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锴指出,人脸识别能达到识别目的,关键原因之一是有一个事先建立的人脸信息数据库,如果没有这个数据库,光凭技术也无法完成比对。

《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近年来,随着四部门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的推进,国内的App大都建立了要求用户授权同意的机制。只是时至今日,强制同意、默认同意等情况仍然存在,人脸识别领域就更是如此。

王锴表示,“同意”的基础是对风险有足够的了解,但是大部分民众对人脸识别的认知并不够。他认为,人脸数据库需要由一个统一的主体来建立,并且接受公众监督。“像企业这样各自去收集和建立,泄露风险很大。有必要引入公共机构或社会团体去监督。”

劳东燕则认为,法律保护的整体框架急需做出调整,不应以同意机制为基础。采用以同意机制为主的模式来保护个人信息,就等于是将数据的相应风险主要放在作为数据主体的个人身上。

在她看来,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相应的风险是由实施收集、使用行为的数据控制者与处理者所制造,而因收集、使用个人数据的收益也主要由后者所享有。

她认为,法律不仅需要规制数据控制者的非法收集行为,也必须规制对数据的滥用行为。

就此,论坛与谈嘉宾、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许可指出,目前数据滥用的问题之所以还没有得到充分规制,是因为政府很难直接干涉企业内部的经营业务。同时,干涉企业内部经营,在法律上也缺乏相应依据。

许可说,除了依靠法律监管,也可以考虑使用社会的力量,通过树立行业标准、增强市场竞争,来达到“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既有的思路过于强调了对企业的问责,但实际上它并不能真正发挥预期作用。能否通过一些市场化、技术性的手段来提升个人信息保护的水准?我觉得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他说。

来源:网信江门综合整理

原标题:《关注!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清华教授拒小区人脸识别门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