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接续】致敬历史,寻访牡丹江的红色文化印记…

2020-09-25 17: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9月25日 星期五

天气:19/9℃ 多云转阵雨

明日:19/8℃ 多云转阵雨

01

遗 址 遗 迹

牡丹江党支部遗址

牡丹江支部遗址——天和东鞭杆铺位于牡丹江市东一条路与长安街交叉路口西北侧。

1926年冬,中共北满地委派牡丹江旅哈尔滨市的学生、中共党员段中和,张德济利用假期回牡丹江,采取办平民学校和读书会等形式,在皮革、修表等手工业工人和伐木工人、铁路工人中,发展有斗争经验的5名工人,加入党组织,在牡丹江天和东鞭杆铺建立了党支部,由段中和、张德济负责支部工作,共产党员7人。到年末党员共有18人。1927年4月,中共北满地委派吴庆祥到牡丹江,住在天和东鞭杆铺以修表为掩护,积极扩大党组织的活动范围。

牡丹江党组织建立后,按照党的团结工农兵学商各界一一反帝封建军阀斗争的方针,注重党的统战工作。争取一争可以争取的力量,扩大了党的影响力,为反帝、反封建及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绥宁省军区司令部遗址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中共派李荆璞接收牡丹江市,李荆璞任市长兼任东北国民军牡丹江军区司令员。10月,东北国民军改称东北人民军自由军,李荆璞任牡丹江省军区司令员。1946年4月绥宁省成立后,李荆璞任绥宁省军区司令员,刘贤权任绥宁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当时省军区司令部设在西三条路现北方工具厂南门一日本住宅内(现在拆除)。中心工作是粉碎敌对势力对新生政权的进攻,领导牡丹江地区的剿匪斗争。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址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俗称“老航校”)位于牡丹江市海浪机场。

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文革,中央从延安派出大批干部和技术人员赶赴东北,筹备创建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成立。1946年4月,国民党军队逼近四平,通化告急,上级领导决定将学校迁往牡丹江,5月,仅成立两个月的航校,历经千难万险,用火车、汽车、马车,甚至人拉肩扛迁移到牡丹江。航校校长是常乾坤。飞行教官多由日籍飞行员担任。实飞课程开始不久,就有学员独立驾驶“九九”高练机放了单飞。1947年,“九九”高练机教学训练内容转入轰炸机和战斗机的训练上来,同时成立了一、二、三飞行队,分驻东安、千振和海浪机场。9月26日,“东总”任命刘亚楼任航校校长,吴溉之任政委,常乾坤、王弼分别任副校长和副政委。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架“八一”式滑翔机。一批飞行、机械和领航学员也相继毕业,成立了战斗机大队,这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雏形。最终校名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老航校是中国空军的摇篮。

1949年3月,随着东北战局的变化,党中央为壮大航校力量,老航校由“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由牡丹江迁往长春。

海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旧址

海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旧址位于横道河镇七里地村。1926年10月,在中共北满地委的领导下,海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在横道河子秘密建立。横道河子是中东铁路的交通要道,沙俄在这里的各种统制机构繁多。中国铁路工人及其家属也非常密集地居住于此地。当时有8名产业工人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其间,由于党支部处于比较幼稚的初级阶段,在组织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活动中还不够成熟,所以建立以后不久便被敌人发现,便遭到破坏。该遗址于2005年被海林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闻天工作室

该工作室位于宁安城区风景秀丽的江滨公园,是张闻天在宁安工作期间的住所和办公场所。房屋是一座晚清时期的四合院,房屋7栋,保存完好。

1945年12月9日,张闻天化名张平之以牡丹江地区中共中央东北局代表的身份来到宁安。1946年4月30日,张闻天离开宁安去佳木斯。

在短短的四五个月的时间里,他遵循党中央和东北局的指示精神,以宁安为点,开辟工作,摸索经验,使宁安的根据地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当时北满为我军解放的58个县中,宁安成为发动群众极为普遍深入的五个县之一。为了发动群众,反奸清算,分配土地,建立区、乡政权,1945年12月25日张闻天组织成立了工作团亲任总团长,工作队员总计有200多人。在此期间,在张闻天同志的主持下,总结了工作团第一次下乡的经验,并根据情况,提出了分配土地的基本政策。1946年1月他亲自起草并经过宁安县临时参议会通过了《分配敌人土地条例》。

1946年1月29日,工作团第二次下乡。由于张闻天作了周密的部署,有了条例可以依循,而且剿匪斗争的重大胜利,大大地鼓舞了工作队和广大农民群众,很快打开了局面。在张闻天的提议下,1946年3月4日创办了宁安学院,设高中5个班、初中6个班和一个专门部,共有学生500多人。张闻天和县党政领导同志经常到学院为师生作报告,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师生们的阶级觉悟和思想觉悟提高很快。

2005年宁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张闻天工作室辟建成专题陈列张闻天革命事迹的教育基地。

中共穆棱县委诞生地

位于河西乡向阳村旧址(现向阳村南约一公里处)。

根据《中国共产党穆棱历史》第一卷(由中共穆棱市委组织部、中共穆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2009年12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版,由牡丹江市印刷总厂第一次印刷)第437、438页记载:

1930年8月2日,穆棱地下党团组织根据中共满洲省委关于召开农民代表大会产生全满农民协会的指示,积极发展农民革命组织,大力开展宣传活动。

9月,随着马列主义在穆棱境内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共产国际“一国一党”的指示,撤销了在穆棱境内的朝共组织,朝共党员先后(是个别,不是整体)加入中国共产党,使全县党员由8人发展到11人。9月22日,在县境内建立了下城子、八面通和梨树镇3个区委。

1930年10月,中共满洲省委(机关设在沈阳)依照地理环境和斗争的需要,责成中共北满特委(由中共哈尔滨市委改组)成立了中共穆棱县委,县委机关设在向阳屯(今河西乡向阳村),隶属于中共北满特委领导(中共满委文件300095号记载)。县委书记为金瑞铉(化名金世勋,别名金瑞汉);县委委员有金成浩、黄玉清、李定国、许范俊、金铉、韩振守;梨树镇区委,书记程文福;九站区委,书记为金凤世。县委下属4个区委计9党支部,党员由11人增加为24人。中共穆棱县委成立后,组建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穆棱支部,团县委书记为徐德海,领导7个团支部计30多名团员。

东宁二道沟抗日根据地

二道沟抗日根据地遗址位于牡丹江市东宁县老黑山镇二道沟村。1939年春建屯,张传福为屯长。据文献记载1940年春,由抗联将领柴世荣、季青等率部队来到距离二道沟屯十多华里的马鹿窑子、寒葱河、片底子一带建立了密营。抗联部队通过马鹿窑子木帮马守珍等人的联系和二道沟群众接上了关系。在抗联领导季青、陈德山的直接帮助下,于1940年3月在屯里成立了反日会,张传福被选为会长。二道沟屯从此成了抗联根据地。从此至1944年抗联五军转移为止,反日会有组织地对抗联进行支援工作,巧妙地通过各种方法给抗联送信、送粮、买东西等。由于叛徒出卖,1940年秋张传福等十七名反日群众被捕,1941年3月25日张传福被押送到牡丹江监狱被日寇杀害。此后敌人的宪兵、特务、讨伐队更加频繁的窜到二道沟搔扰和欺压群众 ,但二道沟的反日群众没有屈服,也没有搬家,他们继承了张传福遗志,采取了新的策略,继续为抗联送粮、送物、送情报,直至1944年抗日联军全军战略转移为止。四年里二道沟为支援抗联抗日救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02

纪 念 场 馆

八女投江纪念馆

为了缅怀八女烈士的丰功伟绩,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在全市人民和各有关部门的捐助和支持下,于1984年在牡丹江畔筹建八女投江纪念馆,1988年8月1日落成开馆,后于1998年搬迁至铁岭河革命烈士陵园内,隶属于市民政局。多年来,曾先后接待了王震、李瑞环、李铁映、张万年、张震、迟浩田等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接待各界参观群众上千万人,是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八女英烈是胡锦涛总书记面向全世界人民介绍的英雄群体中唯一一个女性群体,“八女投江”是牡丹江抗战十四年历史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已成为这座城市的红色标记。为了褒扬先烈,教育后人,牡丹江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决定重建“八女投江”纪念馆,展馆位于牡丹江市太平路156号,筹备布展历时近5年,于2011年7月30日正式开馆。

八女投江纪念馆在展览内容设计中,突破了以“八女投江”事迹叙述“八女”精神的陈旧布展理念,将展览内容扩大为牡丹江抗日斗争十四年历史过程,八女投江纪念馆设有2个展厅,展出面积共1200平方米、展线共560米、展出实物303余件、照片(画像)400余幅。展出内容为六部分:日寇铁蹄下的牡丹江、牡丹江的抗日烽火、中朝人民并肩抗日、八女英烈壮歌、抗战的最后胜利、英烈千秋。展出亮点包括:八女英烈的伟大事迹、镜泊湖连环战是中国共产党人打响的抗日第一枪;建立东北抗日联军的中共著名革命家、思想家杨松同志的事迹;中朝人民并肩抗日;苏联红军解放牡丹江地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役。展览采用幻影成像、故事墙、弧幕投影等科技手段和绘画、雕塑、场景复原等艺术形式,在展陈艺术和表现手法上力求突破,打造精品展馆,使之成为我市烈士褒扬事业、红色旅游事业一个新景观和新亮点。

八女投江纪念馆的建成开放,对于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精神,增进中、俄、朝三国的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为深入挖掘牡丹江红色历史提供了重要基地,也为海内外更好地了解牡丹江开启了崭新的窗口。八女投江纪念馆将始终坚持“公益性”原则,牢固树立“观众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把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建设先进文化作为强馆之路,以丰富的陈列、鲜明的特色、先进的管理、一流的服务,更好地保护、利用、宣传好牡丹江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阵地作用,打造我市对外交流的最佳名片。

牡丹江市革命英烈纪念馆

牡丹江市革命英烈纪念馆位于牡丹江市太平路156号的八女投江纪念馆大楼的三楼,2011年7月30日正式开馆。纪念馆展览面积300平方米,展线长度100米。

纪念馆的内容分为:马烈主义早期传播、战胜黑暗迎接黎明、捍卫和平建设家园三个部分,共展出图片261张,文字约2万余字。纪念馆还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场景复原、实物展示等展出形式。缅怀在牡丹江这片英雄辈出的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再现了在二十世纪初,牡丹江做为传播马列主义的红色通道,进步知识分子的宣传阵地;抗日战争胜利后,以地缘优势的牡丹江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建党、建政、土改、剿匪,建立东北野战军炮兵学校、航空兵学校的重要战略后方;新中国成立后,富有革命斗争传统的牡丹江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保家卫国,建设美好家园,取得了优异成绩。

作为牡丹江人,了解自己家乡厚重的历史,可以激发我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了解那些英勇牺牲的革命英雄,会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马骏纪念馆

马骏纪念馆位于宁安市马骏街,为三层仿古建筑,造型古朴典雅,雄伟壮观。该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五四”运动杰出青年领袖之一马骏于1995年8月建成,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83平方米,总投资280万元,邓颖超为纪念馆题写馆名。纪念馆现由宁安市文广新局下设机构——马骏纪念馆办公室管理,人员5人,专职讲解员2人,年办公经费3万元。

馆内设有马骏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展室474平方米,展出有马骏开展地下活动时用过的捻珠、在敌人法庭上的辩护词手稿、马骏生前用过的器物等珍贵文物205件,记载马骏革命事迹的历史文献以及照片,创作画等102张、文字资料10余万字,翔实生动地再现了马骏烈士光辉的革命生涯。开馆以来,共接待参观40余万人次。其生平事迹陈列曾被评为“黑龙江省十大优秀陈列”之一。

马骏纪念馆现为全国和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省国防教育基地;牡丹江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绥芬河秘密交通线纪念馆

绥芬河秘密交通线纪念馆是一座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系统展示以中共六大和绥芬河红色历史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资料的主题展馆。为纪念和彰显中共六大和绥芬河红色国际通道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展馆选在重要革命纪念地绥芬河俄式建筑大白楼。大白楼建于1903年,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它是原中东铁路的附属建筑,中东铁路初期曾作为俄国铁路员工宿舍,1945年后为前苏联驻绥芬河专家宿舍及办公地,曾接待过中共六大代表。展览利用两层楼的“六室”、“三厅”和走廊大约500平方米的面积进行布展陈列。既采用了图片、实物、绘画、微缩场景、沙盘等传统展览形式,也充分运用了录音、视频、滚动屏、触摸屏等各种多媒体手段。筹备展览形式生动、史料翔实。主要分为“红色国际通道”和“中共六大”两大部分。200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绥芬河秘密交通线纪念馆共有藏品221件,其中一级文物23件,三级文物198件。馆藏关于中共“六大”、“88国际步兵旅”的相关资料,在国内也是最多最全的。我们还先后派人到国内外收集和整理涉及红色交通线、东北抗联等相关党史资料共12类,230余卷。其中,文字史料5000多万字、有珍贵价值的历史图片2056张、视频采访和口述录音300多份,对217名红色后代进行了视频采访。经研究整理,形成了高质量的编研成果38项。

绥芬河红色文化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绥芬河是中国革命史上形成时期较早、存在时间较长的秘密国际交通线之一。2011年4月,国家发改委、中央宣传部、国家财政部、国家旅游局、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等14个部委将“绥芬河秘密交通线纪念馆”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二批名录。2012年1月,绥芬河秘密交通线纪念馆被中宣部批准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一部分 红色国际通道

展示了中共六大召开前的中国革命形势,中共六大的酝酿和召开过程,大会代表从绥芬河出入境情况,中共六大解决的问题和重要历史作用等。全部展览向人们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主旨。

第二部分 中共六大

以红色中东路为主线,以绥芬河地下交通站为切入点,再现了党的国际地下交通站、交通员艰苦卓绝的斗争故事。同时,在当年周恩来、李大钊、罗章龙途径绥芬河时居住过的二楼几个房间辟建了展室,以缅怀革命先烈为中国革命建立的丰功伟绩。

专题陈列及临时展览。该展厅展出内容主要为2011年9月文汇报北京分社副总编、旅日作家萨苏与日本摄影家宗景正、日本老兵星宏相继为纪念馆捐赠的包括《日本战史》、《新泻县满洲开拓史》、“日本外务省警察在满活动档案”在内的2000多份抗日时期的图片、书籍、实物,尤其是包括在国内首次发现的皇姑屯事件、柳条湖事件、抗联密营、七三一部队、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等大量珍贵图片。其中有很多资料和图片填补了国内空白。9月18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以“探寻历史、勿忘国耻”为主题播出了在绥芬河市录制的“九一八”专题节目。制作的系列光盘在专题展厅内循环播放。特别是制作的焦点访谈栏目和新闻频道的专题片、国际频道的专题节目得到了中央和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来源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网

原标题:《【接续】致敬历史,寻访牡丹江的红色文化印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