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以为自己在愤怒?其实只是自我保护

2020-09-25 11: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刘月咨询师 简单心理

刘月 ✑ 撰文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先与自己和解,才能与世界和解。——引子

《邻里美好的一天》看完第一遍,觉得是部挺简单且温情的电影,看了两三遍之后再细细品味,觉得这部电影就像是影片中两位男主角之一Rogers一样,用一种质朴的方式在传达着深刻的内涵。

故事很简单,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男主Lloyd在杂志社工作,采访了很多名人,并撰写成文。这天,老板派他采访儿童娱乐表演者Rogers,没想到这个最初被他不屑的称为“以玩木偶为生的人”,却是给他带来巨大转变的人,他们的友谊也由此开始。

愤怒是对悲伤和恐惧的防御

在认识Rogers之前,Lloyd是一个愤怒且破碎的人。

表面上,他过着成年男人的生活,有一个妻子、一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孩子、和一份杂志社的工作,但他一直无法面对内心的创伤。他的妈妈在十几年前去世时,爸爸丢下了他和妹妹,和另外一个女人生活在一起。他对此不能接受和处理,充满了对父亲的愤怒、怨恨。在妹妹的婚礼上,父亲只是提到他母亲,便足以让他失控到和父亲发生肢体冲突。一切关于父母、尤其是父亲的话题,都会轻而易举的引发他的愤怒。

在第一次采访Rogers时,他被Rogers问到他和他爸爸之间的矛盾时,他不高兴的提醒Rogers“是我在采访你”;他看到Rogers在电视上谈论自己作为父亲的体验时,生气的关掉了电视;在第二次采访Rogers时,被问起小时候妈妈送给他的兔子玩偶、他和父亲的关系,他愤怒的起身离开了。

从我的视角来看,与其说他易怒,不如说每当他感到内心情感可能被触及的时候,他都无意识的用“愤怒”这种情绪来防御更深,也更不愿意被他体验到的情感,比如悲伤,无助,恐惧。相较于恐惧与悲伤带来的无力和脆弱的感觉,愤怒是一个会让人们感到更有力量的情绪,所以很多人都用愤怒代替了悲伤。

Rogers显然是理解Lloyd愤怒背后的悲伤的。他虽然是一个儿童节目的表演者,但不同于人们的既定观念,觉得面向小孩子的节目和人是简单的、浅显的、或者说是幼稚的。Rogers并不是单纯的在娱乐儿童,他致力于引导孩子学习去处理情绪感受,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去看待和处理情绪。

Lloyd和Rogers第一次见面,Rogers在和一个小男孩对话。小男孩带着愤怒的拿着一把玩具剑,身边的父母在制止和指责他,但Rogers始终是耐心和接纳的,他在尝试和小男孩连接上,在他看着小男孩说“你能拿起这把剑,你一定很有力量,你的内在也一定很有力量”之后,一直愤怒着、对抗着的小男孩,走过去拥抱了他。这个片段,是关于处理愤怒的,同时隐喻了Lloyd的内心里那个愤怒又破碎的小男孩,以及当这个小男孩被看到和接纳之后所发生的转变。在我看来这个小男孩的片段是整部电影的一个缩影。

链接内在的真实感受

Lloyd一直在逃避自己的内心,用愤怒,用工作,甚至是用写作。当他对于让他采访一个儿童节目表演者表示不满的时候,他的老板告诉他,Rogers是唯一愿意接受他采访的人;他的妻子在知道他要采访Rogers之后说“请不要毁了我的童年”;Rogers的工作人员读了他的文章之后说他“不关心人性”......

电影通过周围人对他文章的评价和态度,让观众对于Lloyd的写作风格有个大致的想象——他很可能是个冷酷且刻薄的写作者,用一种消极苛刻的视角来看待和描写他的采访对象。他的采访对象们读了他的文章之后,都不再愿意和他谈话,可见他所看到和理解的“他们”,并没有让“他们”感到被看到和理解。从咨询师的角度来看,这和他与自身情绪情感的阻断与不接纳相关。

Lloyd不想感受到,也不能接纳自己的内心情感。

直到他被迫进入到Rogers的节目,变成了他小时候的兔子玩偶“Old Rabbit”,被要求一起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时,他切身体验到: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不容易。他无法顺畅的说出“I’m angery”, 卡在那里。随着Rogers的提问“从什么时候起,你开始变得愤怒的?当时发生了什么?” ,几个问题把他带到和妈妈的对话中,妈妈把他从愤怒的情绪中解放出来了。

从这里,Lloyd的愤怒得到了修通。他触及到了被阻断的悲伤。他开始表达自己对妻子的需要,开始感受到对父亲的情感,他接纳了自己真实的情绪、状态。他和妻子的关系、和周围人的关系,都得到了改善。

当他联结到内心更深的情感之后,他的写作也发生了变化。他写的采访Rogers的文章,获得了周围所有人的认可,成为了那期杂志的封面。影片开头,他作为杂志特稿奖获得者发表感言:sometimes,we get to change a broken world with our words. 这里的 “world” 既指外在世界,更是在说他曾经破碎的内心世界。他的写作,不再是一种功能性的防御,而成为了他链接、和疗愈内在破碎的方式。

接纳我们本来的样子

电影中的Rogers,让我想到了人本主义疗法的代表人物Carl Rogers——一位公认的积极、接纳、温和风格的心理学家。两位Rogers不仅同名,还有着相似的人格特质。电影中的Rogers真的很像是一位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师:他接纳和肯定每个人“each one of us are precious”,认为成长的前提是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I don’t think that anybody can grow unless he really is accepted exactly as he is”。面对他人不同的性格、反应、喜好、需求,他最常回应的是“That’s okay”。

Rogers接纳Lloyd的一切情绪反应,这让Lloyd在一开始感到有种说不上来的奇怪和不适应。但在第一次看到Rogers扮演一只小老虎玩偶,坦然的表达自己的愤怒的时候,Lloyd就被触动到了。他回到杂志社对老板说还想要再做一次对Rogers的采访,因为“he’s a lot more complex than i thought”——他从这种看似幼稚的儿童游戏扮演中感受到了更深刻复杂的东西。

其实在情绪情感的体验、表达和处理上,Lloyd还不如一个小孩,如同我和你这样的许多成年人一样。像电影里唱的那样:身体生病受伤,我们知道去医院,但如果我们的情感受伤了呢?没人教我们如何去处理我们的情绪感受。

而Rogers不停的在尝试让我们知道:无论我们的真实感受是怎样的,都是可以的,因为这就是我的情绪,我的感受,这就是真实的我,我本来的样子。

Rogers说:a child is apprecitaed for what he “will be”, not for what he “is”.

我们总是被期待着成为我们将要成为的样子,但其实,最需要被接纳和欣赏的,是我们本来的样子。

原标题:《你以为自己在愤怒?其实只是自我保护|心理咨询师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