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五十年•见证|王一尘:见证葛洲坝开工万炮齐鸣

2020-09-23 20: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

水利灌溉 河防疏泛

被视为兴国安邦的重要保障

也正因为如此

才涌现出一批又一批

感人至深的治水故事

才留下了一个又一个

不懈奋进的伟岸身影

在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

迎来50岁生日之际

微言将带您翻开历史的篇章

回到建企之初

探访那些亲历者、见证者

感受他们与葛洲坝的不解情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王一尘的记忆

共同感受葛洲坝开工万炮齐鸣的时刻

【讲述人简介】

王一尘(1930- ),江苏徐州人,1962年8月加入入中国共产党,由部队转入地方的工程技术干部。1958年到丹江口水库工作,1970年参加葛洲坝工程建设,见证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从开工到竣工20年历程。

1970年8月,当时我在丹江口水库右岸工区当副主任。接到上级通知到鄂西北的竹山县筹备潘口水电站后,我和四位同事一起投入这项工作。三个月后,实现了进场道路的维修和移民的搬家工作,工人也陆续到齐,正准备大干,在北京开会的葛洲坝三三〇工程指挥部领导突然打来电话:“潘口电站不干了,招来的工人交给黄龙滩,你们马上回来,接受新任务!”

那时葛洲坝三三〇工程实行军事化管理,令行禁止。收到命令,我们立马收拾东西撤出。等我回到丹江口才知道:长江上要建一座大型水电站,坝址就选在宜昌葛洲坝。这可是水利战线的一件大事情,大好事!

紧急出发,我和七八个人开着一台东方红推土机,带着相应的工具、物资、生活用品,由丹江口开往宜昌筹备葛洲坝工程开工事宜,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方家耀同志带队,三辆大卡车跑了三天,从丹江到襄樊(现襄阳)、再到宜昌,后11月底赶到葛洲坝。

▲十万大军向葛洲坝进军

现在的葛洲坝十里城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又是出租车,又是互联网,很现代化!可1970年的葛洲坝还是一片农村景象,山上光秃秃的,长江两岸都是低矮的平房,没有马路,只有庄稼地、菜地。江里跑的大多数是木船,江边有鱼划子打鱼。我们初来乍到,没地方住,就住在当时叫“葛洲坝”的老百姓家里。宜昌人民很好客,听说我们是来建设大坝的,对我们特别好,用他们的熏肉做红烧肉给建设者吃。那个味道,一辈子都忘不了!

来了以后就开始搭建进场工人住的工棚、修筑三江上游围堰,这些都是前期准备工作。当时还没有机械,就安排人工挖深井,就在现在的三号船闸那个位置,挖到岩基,直径3米,深10米左右,一共挖了9个,一个里边装一吨多炸药,为修三江围堰做准备。12月初,张体学提出要求,在1970年12月底要开工,而且开工仪式上要万炮齐鸣。但是条件有限,“万炮齐鸣”怎么实现?

当时三江的冬天,河里基本没有水,水位降低后裸露在外面的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大的石头有几个立方米这么大,小的石头也有几十公分大,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石头。

这么多石头要爆破,而开工仪式正要万炮齐鸣。于是我们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打这些石头当做放炮,来庆祝开工典礼。

12月30日正式开工那天,我负责在三江指挥放炮开工的万炮齐鸣。天不亮,汽车拖了几吨炸药来了,工人开始装炮。

三江两岸都是百姓平房。为了老百姓的安全考虑,放炮当天我们派了很多人,一家一家地通知老百姓撤离200米安全区以外,有些年纪大的不愿意走,安全员就好言好语做工作;另一队人准备装炸药,8点以前装药完成。为了方便指挥,当时专门拉了电话线 ,几十个工人,一人管一片,在石头边等着点炮。

开工典礼现场,红旗飘扬,人山人海、群情激奋,场面简洁、隆重而壮观。在坝轴线上,我们面向江面搭了个土台子作为主席台。主席台上方悬挂巨型横幅“长江三三〇工程开工誓师大会”,主席台两侧是“腰斩长江”“首战必胜”这种激昂的标语。会上,省革委会主任、三三〇工程指挥长张体学宣读了毛主席关于“赞成兴建此坝”的重要批示。“开工典礼正式开始!”张体学一声令下,仪式现场锣鼓喧天,鞭炮一响,我们就开始放炮。炮仗前边的炮捻子长,后边的短一些,点完炮,工人迅速撤离。

万炮齐鸣,地动山摇!

▲开工仪式 主席台下人山人海

好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事:哪儿来的这么多炮响呀?我深感骄傲:这是个创举,为葛洲坝工程开了个好头,既为开工典礼鸣了炮,也完成了爆破任务,一举两得。

大会结束后,张体学指挥长走下主席台,为葛洲坝开工掀下了第一锹土,搬走了沉睡在江中的千年江石,万人大会战由此拉开了序幕,宣告了葛洲坝工程正式开工。

▲张体学为开工铲第一锹土

施工前期,工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当时那种“先生产、后生活”的年代,干部职工都住在临时搭建的“芦席棚”和“干打垒”里,领导同志也和工人们一起住在“芦席棚”,上下班走在“水泥”路上。有一次副指挥长张浙去指挥部开会,晚上回家由于下雪路滑,一不小心滚下了下山坡,浑身裹着“雪水”和“泥水”回到住所。

工程施工更是困难。我们几乎是靠肩挑人扛完成了道路平整、排水沟开挖,修筑场地及上下游围堰等艰苦工作。那个时候,机械很少,各种施工主要靠人力,我们每个人的工种就是挑土工,一根扁担两只筐,每天就是挑土、挑砖、挑石渣,连砼都是挑到施工部位。白天挑了不说,有时还挑灯夜战,成群结队地挑。

▲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

在王子卿书记的带领下,指挥部于1971年4月召开了政治思想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工区开展三个“想一想”活动。“苦不苦,累不累,想想万恶的旧社会;苦不苦,累不累,想想革命的老前辈;苦不苦,累不累,想想建坝为了谁。”引导大家正确对待困难,激励大家为搞好“三线建设”而大干苦干。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也不知道挑了多少天,我们挑出了一条条平整的施工大道,挑出了一条条疏浚的排水沟系,挑出了一座座各式营房。而且挑肩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挑肩的队伍,一天比一天浩荡,人山人海,士气高昂,十万民众,直至挑出了两条巨龙般的长江上、下游围堰,雄踞在长江中,成为镇江之物。那场面真是激动人心,至今难忘。

原标题:《五十年•见证|王一尘:见证葛洲坝开工万炮齐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