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蒙古袭来︱对马岛之“魂”
最近有一款挺火的游戏,叫做Ghost of Tsushima,中文译作“对马岛之魂”,截止8月9日,该游戏的玩家数已经超过400万。游戏背景设定在1274年,也就是第一次“蒙古袭来”(弘安之役)之时,玩家扮演境井仁这么一位日本武士与蒙元帝国的军队作战。以“蒙古袭来”为背景题材的游戏可以说十分罕见,能够火到中国的恐怕仅此一部。但与游戏中对马岛武士的英勇奋战相比,真实历史上的对马岛一役并没有这么精彩。实际上,对马岛这个日本九州岛与朝鲜半岛之间的岛屿一直以来都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如果提到对马岛的“魂”的话,恐怕真实历史所呈现的对马人的形象与游戏的描述截然不同,却有趣得多。
蒙古袭来之际的对马岛之役并不惊心动魄,1274年十月五日,蒙元、高丽联军的船队出现在了对马岛西海岸。很快,蒙元军击破对马守军,并攻下壹岐,转入博多湾的登陆作战。据说对马守护所的守将宗助国(守护少贰氏的代官)以下80余骑在小茂田滨战死,宗助国部下数人逃到博多。1281年五月,蒙元、高丽联军再度成功侵入对马、壹岐,而后向博多湾进发。可以说,蒙元、高丽联军在对马岛并未受到多少阻碍,对马岛的微弱武装在蒙元帝国的强大武力面前几无还手之力。
宗助国像
事实上,蒙元帝国与对马岛的接触可以追溯到开战之前。早在至元二年(1265),忽必烈就派遣黑的为国信使出使日本,结果黑的才到朝鲜半岛南边的巨济岛,就“遥望对马岛,大洋万里,风涛蹴天”,不敢渡海,无功而返。1268年忽必烈又令高丽派遣使节潘阜出使日本。1269年忽必烈再度以黑的为使,但黑的才到对马岛,就被日本人拒绝入境,并与对马人发生武装冲突,最终黑的抓回对马岛民塔二郎、弥二郎,把二人送到大都觐见忽必烈。当年,忽必烈又令高丽将两位对马岛民送还,并借此机会向日本传递元朝中书省牒。显而易见,由于对马岛与朝鲜半岛距离很近,甚至可以隔海相望,因而对马岛顺理成章地充当了蒙元帝国、高丽与日本交涉的外交舞台,也成为了两次蒙古袭来的前线。
从地图上来看,对马岛与韩国釜山的距离,比起与日本福冈的距离要近得多。对马岛孤悬在日本本州岛和九州岛之外,位于与朝鲜海峡与对马海峡的交界之处,是日本列岛的边陲之地。譬如妙本寺本《曾我物语》第五卷就将对马岛、壹岐岛视作日本西部边缘,在日本前近代的认识当中,对马岛常常被当作日本的边缘。
处在边缘地带的对马岛,自然环境并不优越。根据1471年朝鲜官员申叔舟所著《海东诸国纪》的描述,对马岛“郡八,人户皆沿海浦而居。凡八十二浦,南北三日程,东西或一日,或半日程。四面皆石山,土瘠民贫,以煮盐、捕鱼、贩卖为生”。这个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落后、粮食匮乏的岛屿只有699平方公里大小,相当于崇明岛的一半,由丰崎、豆豆、伊乃、卦老、要罗、美女、双古、尼老八个郡组成,内有时古里浦、皮多加里地浦等82浦,共8460余户靠海为生。
《海东诸国纪》
这个贫瘠的边缘海岛逐渐频繁地见诸史料,成为历史学界关注的焦点,要等到蒙古袭来以后数十年,作为跨越国境的“海民”登上历史舞台以后。由于距离上的便利,对马岛民跨越朝鲜海峡到对岸并不困难。从14世纪末到15世纪,对马岛民经营“兴利倭船”,作为“兴利倭人”跨海到朝鲜半岛南部沿岸贸易。一些对马岛民在朝鲜南部庆尚道的三浦(荠浦、富山浦、盐浦)定居下来,成为“恒居倭”。庆尚道的三浦,原本只是留宿倭人的港口,渐渐地以对马人为主的倭人在此长期居住,形成了倭人的聚居地。村井章介通过对朝鲜史料的分析指出,在日本与朝鲜之间海域活动,且被朝鲜一侧记录为“倭人”的,主要是对马、壹岐、五岛等国境上各岛屿的居民。“倭人”虽有时也指日本列岛全部的居民,但更多时候只指代九州人,或者只指对马人。《朝鲜王朝实录》中,朝鲜世祖说:
我国西北连野人(女真人),东南近倭人,若日本国则相去窎远,至如对马、一岐(壹岐)、霸加台(博多)等三岛倭人,屡生边衅,我国不得已随所讨索,给与米布,烦费不小。
显然,在朝鲜国王眼中,对马、壹岐、博多是与日本不同的地域。在朝鲜人眼中,屡次到朝鲜沿岸寻衅滋事的是对马岛民等“倭人”而非“日本国”人。“日本倭”与“对马倭”常被区别开来。并且,“倭人”一词通常与民族属性无关,只要是对马方面来的(包括居住或被掳掠到对马的有朝鲜血统的人,譬如朝鲜史料中出现的父母都是朝鲜人的左卫门九郎)都是倭人。在当时的朝鲜人或日本人看来,对马岛民是与本土人并不完全相同的存在,村井章介将这些生活在国家边缘的人群称作“境界人(边缘人,顺便说,游戏对马岛之魂中的境井仁就是在暗示境界人)”。
与“边缘人”对马岛民类似的是朝鲜的济州岛人,这个如今的旅游胜地,在高丽时代曾被蒙元直辖。《朝鲜王朝实录》称济州岛人“依岸为庐,衣服混于倭人,言语非倭非汉……近处居民皆以为掠我国人者疑是此徒”。济州岛民的服装与倭人类似,语言也与朝鲜本土不同,当时的济州岛与对马岛同为倭人活动的主要场所,被朝鲜视作夷狄之地。此外,朝鲜本土的庆尚道金海的海民们也同对马岛人、济州岛人相似,不以农业为生,以船为家,横行海上,被视为“岛夷”,后来一度被朝鲜国家组织为海军。
对马岛
对马岛民并不都是老实本分的海商,事实上对马岛还是著名的“倭寇巢穴”。早在1226年,对马、壹岐一带的地方势力松浦党就曾劫掠高丽沿海,当时日本大宰府统治者少贰氏在高丽使节面前斩首“恶徒九十人”,以示与高丽修好。14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蒙元帝国治下东亚海域秩序的瓦解,以对马岛民为中心的倭寇,与东亚海域各国的难民、移民、海盗等势力相结合,活动范围大为扩展。《高丽史·郑地传》中就记载:“倭非举国为盗,其叛民据对马、壹岐诸岛,近我东鄙,入寇无时。”当时,倭寇以对马、壹岐、济州岛等为据点,袭击朝鲜半岛南部、中国大陆沿海,掠夺稻米和人口。这些在14世纪横行海上的倭寇主要就是对马、壹岐、松浦地区的“边缘人”,也可能混有高丽人。甚至《元史》还记载1352年日本报告“高丽贼过海剽掠,身称岛居民”,村井章介认为,这些被称作“高丽贼”的岛居民实际上就是对马岛民。朝鲜称他们为倭寇,日本九州则称他们作高丽贼。同样的人群竟然同时被称作倭寇和高丽贼,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然而这正反映了对马岛民这一“边缘人”群体的特性。
倭寇的活动在1370年代以后达到顶峰,作为倭寇巢穴的对马岛当然也引起了高丽·朝鲜当局的注意。1388年,庆尚道元帅朴葳率100艘军船攻对马,俘虏岛民100余人。1418年,对朝鲜较为合作的对马守护宗贞茂(与前文所述战死于蒙古袭来的那位宗助国是同族)死去,岛内实权被海盗首领早田氏掌握。1419年5月,倭寇劫掠朝鲜半岛西海岸。愤怒的朝鲜太宗于1419年5月14日决定出兵对马岛。随后,李从茂率军船227艘,共17000人于6月20日登陆对马浅茅湾,大败对马守军之后于7月3日撤回巨济岛。这就是日本与朝鲜关系史上赫赫有名的“己亥东征”,日本叫做“应永外寇”。
电视剧中的朝鲜太宗
己亥东征之后,朝鲜与对马岛的交往和贸易中断。于是,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极为奇异之事。1420年,一位叫辛戒道的人物自称奉对马岛主宗都都熊丸(后来改名宗贞盛)之命,向朝鲜报告了对马请求归附朝鲜的消息。于是,朝鲜当即赐下“宗氏都都熊丸”印一枚给对马,这就相当于将对马纳入朝鲜庆尚道之内。但仅一年之后,宗贞盛的正式使节仇里安就来到朝鲜,明确宣称对马岛隶属庆尚道一事“实无所据”,拒绝了朝鲜的领土要求。对马岛向朝鲜的“归附”俨然一场闹剧。
但是,对马岛的“归附”并非完全空穴来风。朝鲜人老早就有“对马岛隶属庆尚道”的认识。根据《朝鲜王朝实录》,1419年朝鲜发动己亥东征之际,朝鲜太宗曾说:“对马为岛,本是我国之地。但以阻僻隘陋,听为倭奴所据。”己亥东征结束之后,朝鲜的政策转为招谕,要求对马岛主宗氏“卷土来降”。并且,朝鲜太宗在给对马守护宗贞盛的书信中说:“对马为岛,隶于庆尚道之鸡林(庆州)。本是我国之地,载在文籍,昭然可考。”又如朝鲜的官修地志《新增东国舆地胜览》一书,就将对马与釜山浦等一并列入庆尚道东莱县,里面说:“日本国对马州,本隶我鸡林(庆州雅名),未知何时成倭人所据。”可见,那位自称对马岛主使节,宣称对马将要归附朝鲜的人物,所依据的正是朝鲜一方由来已久的想法。或许那位辛戒道是一位渴望重新与朝鲜恢复贸易的商人,又或者他本人就是对马岛主派出的真正使节,无非是想找个理由诓骗朝鲜与对马岛重开贸易而已。这件有趣的逸事,是日本与朝鲜关系史的插曲,却生动地表现出了对马岛的特异性。比起游戏当中所刻画的蒙古袭来时所谓的“对马岛之魂”,这种困境面前的投机性,才真的能体现对马岛民的特质吧。
“德有邻”伪印
己亥东征后,按照朝鲜一方的提案,朝鲜委任对马岛主宗氏审核派往朝鲜的船只。但凡在朝鲜入港的日本船只,只要使者是日本人,都必须携带宗氏发行的渡航证明“文引”(路引)。这么一来,对马岛主摇身一变成为了朝鲜入境审查的负责人员。对马相当于充当了朝鲜半岛“藩屏”的作用。1443年,对马岛主宗贞盛又与朝鲜签订了癸亥条约,根据这一条约,对马岛获得每年派遣50艘船只(特遣船)和派出特送船的权利。通过与朝鲜的合作,宗贞盛掌握了对朝鲜通交的商贸利益,还成功地加强了岛内的统治。对马人靠海而生,依对朝鲜贸易而兴利,成为了东亚海域上的主要角色之一。
1510年,朝鲜半岛南部沿海的倭人聚居区三浦爆发三浦之乱,对马岛主特遣船的数量被减少到25艘。此时日本国内已经进入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将军的权威不断下坠,各路诸侯竞相粉墨登场。三浦之乱后,出现在朝鲜的所谓“日本国王使”(本意为室町幕府执政者派遣的官方使节)几乎都是对马岛主宗氏派遣的伪使。在局势不稳定的状况之下,对马岛又一次地绞尽脑汁,以各种手段、各种名义维持对朝鲜的贸易。有趣的是,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有伪造的室町幕府将军印“德有邻”印四个、朝鲜国王印“为政以德”印一个——他们都是对马岛主宗氏的“杰作”。这才是真正的“对马岛之魂”。
参考文献
关周一:《中世の日朝交流と境界意識》,《交通史研究》第67卷,2008年
村井章介:《境界史の構想》,东京:敬文舍,2014年
村井章介:《日本中世境界史論》,东京:岩波书店,2013年
村井章介:《中世日本の内と外》,东京:筑摩书房,2013年
桥本雄:《中世日本の国際関係:東アジア通交圏と偽使問題》,东京:吉川弘文馆,2005年
田中健夫:《対外関係と文化交流》,京都:思文阁出版,1982年
佐伯弘次:《蒙古襲来以後の日本の対高麗関係》,《史淵》第153号,2016年
佐伯弘次:《応永の外寇と東アジア》,《史淵》第147号,2010年
中村翼:《東アジア海域世界の境界人と政治権力:一四世紀の分水嶺を考える》,《日本史研究》第679号,2019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