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山深处的记忆:我拍上海皖南小三线工业遗址

2020-09-24 10: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刘 洪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上海参加小三线建设有7万余名上海职工(不包括部分家属)。他们背井离乡,远赴皖南和浙西深山中,开山炸石、架桥修路,硬是在皖南和浙西的深山密林中建出81家军工企事业单位。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的上海小三线建设。

2015年9月,当我完成了民革中央《团结报》与我合作采访《镜头中的抗战老兵》和民革安徽省委出品的《抗战老兵》这两本画册的采访和出版以及展览工作后,我便一直在寻找新的并有历史价值的创作题材。

2015年底,我开始关注上海皖南小三线这个题材,经过两个月的调研后,我认为这个专题一个人完成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个题材的呈现。于是, 我决定寻找一个创作伙伴, 配合我完成这个工作。

经过反复思考, 2016年3月, 我找来影友马春雷并说出了我要走访上海皖南小三线厂的意图后, 他立即答应并表示将尽全力配合我。选择马春雷配合我完成这项工作是因为我们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 对这段历史多少有些了解, 而且我们都是退伍老兵, 对这段历史有着共同的兴趣和感情。最重要的是在纪实摄影创作中他不仅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和优越的镜头感而且对图片有较强的后期处理能力, 这正是我们俩的长处和短处的互补。

一周后,我们俩便深入山区走进了当年的皖南小三线,对如今沉睡在多年残留至今的历史遗迹用纪实的眼光去全面地收录,用艺术的方式去全面地展示,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再度呈现这段被封存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为即将消失的这段历史留下最后的影像。

2016年3月底, 我俩把拍摄小三线专题暂定名为《拾碎的记忆》,我便开始与各方沟通,并想方设法去努力与当年在小三线工作的老人取得联系。同时,我们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逐一去寻找沉睡在皖南浙西的上海小三线81家企事业单位。

我从事专题摄影创作多年, 深知这种大题材专题创作的难过和过程, 要完成这个系列专题摄影创作和呈现的全部工作, 拍摄仅占全部工作的三分之一, 要从选题论证、到资料收集和社会调研后才能进入采访拍摄。完成采访拍摄后又进入选片、制作和文字叙述以及书稿的设计编印出版与展览的构想及策划。这一系列的工作看似简单而实际实施起来很难, 有人认为这个题材有价值, 值得挖掘, 也有人认为这个题材毫无意义, 无非一些破旧的厂房而已。

我始终感觉, 摄影的最大功能是真实记录历史, 真实再现历史, 它是任何视觉艺术无法超越的表现形式。而这段建国后的历史它不象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中越自卫反击战和五四学潮等大事件, 能够深深印记在我们这几代人心中, 因为它从初期的建设到最后的撤离都是在决对保密的条件下实施的, 如今三十多年后已被很多人遗忘,70后的人几乎不知道这段历史, 更别说80后了。

如今这些遗留在大山深处的小三线厂旧址依然存在,破败的厂房、岌岌可危的宿舍,仍然有序地站立在那里, 有些已经成为当地小企业的生产场地, 往日的景像已成历史, 既然是历史就应该记录它并呈现出来, 特别是这些即将消失并在人类世界里真实发生过的大事件, 用影像的表现手段去记录它, 再现它, 是我们摄影人和媒体人的义务和责任, 我坚信这才是影像的根本。  

误拍南陵127医院   

安徽南陵县城边有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建立的军队医院, 1982年在大裁军中撤消了, 大量的设施和营房及病房荒废在山边三十多年了。我们以为它有可能是专为当年小三线军工服务的一个野战医院。2016年春节刚过不久,带着一种好奇的心态, 我和马春雷走进了这个已废弃了三十多年的医院里, 我们把这次走访拍摄小三线厂采访拍摄的第一站。

上海小三线金星化工厂遗址(安徽东至县)

既陈旧又破烂的大门, 一条笔直而破旧的水泥路通向深处, 走进去大量破碎的建筑和残墙断臂如同战后的废虚, 眼前一个个画面让我震惊, 我带着极其亢奋的情绪拍摄了一大批图片。回来后经过了解核实后才知道, 这就是一个野战医院, 1983年大裁军时被裁掉了, 它与小三线军工建设没有任何关系。也正是初次走近这所废弃巳久的野战医院, 更加促使我迫不及待的开始寻找拍摄真正的上海小三线。

参观第17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展的观众。刘洪团队以“昔日辉煌:追忆中国军工小三线”参赛 (山西平遥,2017年9月)图片中那个邮政信箱,安放在上海小三线原红旗机械厂居民区内(安徽屯溪)。

隐藏在深山夹谷中的上海小三线井冈山厂这是一个座落在安徽皖南绩溪县孙村乡境内大山夹谷中的一个军工企业, 对外的名字叫井冈山厂(对内名字叫电子器材二厂), 主要生产军用雷达配套的电子器材。 我们拍摄这个专题的第一个镜是从这里开始的……

上海小三线险峰光学仪器厂遗址(安徽旌德)

说来也巧, 2011年初夏的一个傍晚,我曾驾车在皖南山区误入一条山路。在灰暗中曾看见峡谷中有破旧的大规模建筑, 当时我猜想它可能就是当年小三线军工的遗址, 那时我就蒙发了拍摄三线这个专题。当我这次走入井冈山厂时,我才确定2011年初复那个旁晚我误入的地方就是这里。初次走进这座残破的厂区, 立刻被当年的建筑规模所震惊, 残墙断臂上长满了爬墙草, 破碎的厂房在杂草丛中坚强的挺立着任凭风霜雨雪的冲刷, 整个场景看上去让人有种说不出的心酸。从高处往下看就是一座空旷残破无人的城市, 实足让人痛心…… 

没有影像的历史是残缺的历史

完成了井冈山厂的拍摄后, 我们非常兴奋, 在后来的三个多月里, 我们制订了完整的拍摄和采访计划,利用业余时间七次驾车进入皖南和岳西大山深处, 总行程近8000余公里,寻找当年残留下来的军工厂。

由于当年这些军工厂都属于保密单位,1984年撤离后就封存于深山峡谷和密林中, 当地百姓五十岁以下的人几乎对这段历史都不知道或记忆不清, 唯有五十五岁以上有些文化和在当地当过村长或地方职务的人能帮助我们寻找到这些遗迹的具体位置。在寻找采访上海小三线遗迹的过程中, 我先后多次与上海有关方面联系, 寻找当年在小三线工作过的老人。第一个找到的人是张明余先生, 之后又与徐有威先生和原上海小三线老职工朱鸿钢先生分别联系上。 徐有威先生是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编过《口述上海:小三线建设》、《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等书。当他得知我在采访拍摄上海小三线专题时,非常高兴, 专程寄来了有关上海小三线的各种资料, 并多次与我电话沟通, 提供采访线索。

在采访上海小三线的过程中,我们凭借着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和导航在深山里逢人便问, 四处打听, 十七次进入皖南和岳西山区, 总行程15000多公里风雨无阻, 终于完成了42个仍有明显遗迹和能够看到当年风貌的军工厂遗迹的拍摄与采访工作。

刘洪团队主持的上海小三线建设摄影展《尘封记忆:小三线纪实摄影展》
(上海陆家嘴美术馆,2018年1月)徐有威(前排右二)

皖中军工与马鞍山的情缘三线军工厂除了皖南山区由上海建设的81个单位之外,在皖中地区的六安, 舒城, 潜山, 霍山, 安庆等大别山地区也分别建设了属于安徽省自行投资经营的十多个军工厂, 主要生产轻武器。座落于安徽纵阳县的向阳厂及舒城县的皖中厂和利群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撤消军工企业中8000多干部职工,均被安置在马鞍山各地方企业。  

五十年后的回眸

2016年5月20日, 朱鸿钢先生打来电话说,6月18日他将带领原三线上海小三线老职工50人由上海出发去旌德回老厂遗址地参观, 希望我能到场。我当即答应下来, 我认为这是一次采访原三线老职工的最好机会。李力(网名:梓山人) 1955年11月出生,安徽旌德县人, 是安徽旌德县上海小三线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之一。退休后极积为保存和发展利用原小三线遗迹开发旅游的倡导者, 他在我们起初的创作和采访过程中为我提供了部分老三线职工的联系方法, 使得我们极时掌握了值得应用的第一手资料。

2016年6月13日下午, 李力(梓山人) 与我在微信中聊天时突然提到我的父亲刘汉先生, 我万万没想到,原来这位从未见面但始终通过网络帮助我们采访三线厂的梓山人, 竟然是我父亲35年前的老同事李力。2016年6月17日下午,我和马春雷一行四人驱车赶往旌德县城, 李力在距离县城12公里处的一个山庄等候着我们, 下午4点见到了今年已62岁的李力。

在他的协助下我们六次深入旌德县的大山深处走访了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安徽旌德县内遗存的几十个上海小三线厂遗迹的抢救性的拍摄工作。镜头是真实记录历史的最好方式,同时更是真实记录历史的最好方式,摄影工作者用影像呈现历史应该是摄影工作者的责任,因为影像的责任是呈现历史,用影像的魅力去回味过去是唯一给读者直观视觉感受呈现方式。

刘洪团队以“昔日辉煌:追忆中国军工小三线”参赛第17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展(山西平遥,2017年9月) (左一为刘洪)

2018年1月13日,为期十天的上海小三线建设摄影展《尘封记忆:小三线纪实摄影展》在上海陆家嘴美术馆拉开帷幕。这次摄影展得到了上海小三线亲历者的热烈追捧,场面大大超出我的想象。同时这次摄影展得到各大主流媒体的报道,同名摄影集《尘封记忆》也由团结出版社同时推出,它见证7万余上海职工的芳华。

上海小三线建设摄影展《尘封记忆:小三线纪实摄影展》
(上海陆家嘴美术馆,2018年1月)(左三为刘洪)

作者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港深珠澳摄影联盟主席团成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专家资询委员会成员,中国采石全国摄影大展总策展。主编《尘封记忆》(团结出版社2017年版)。

本文选自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六辑):三线建设研究者自述专辑》,该书由上海大学出版社2020年底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