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吴铮强:寻宋的意味

吴铮强
2020-09-28 16:59
私家历史 >
字号

一、寻宋,什么情况?

2015年3月,我和好友老沈开启“寻宋”之旅。四年之间,走过的行程将近十万华里。

寻宋缘由说来话长。2013年,我在巴黎“洋插队”,陈新教授在莱顿大学访学,约我穷游欧洲,同行还有莱顿大学罗马史博士王忠孝。途中,我们聊起了公众史学的实践项目,不经意间提到我与老沈正搭建以“历史真好玩”为口号的“鱼汤网”。之后,老沈参与了陈新教授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的筹建工作,共同摸索历史旅游项目。经陈新教授介绍,老沈邀请德堡大学罗马史教授刘津瑜女士担任专业向导,尝试希腊、罗马历史探索之旅。不过老沈对旅游本身的热情远甚于项目开发,后来历史旅游项目没了下文。倒是策划过历史游学图书,包括陈新教授提到以朝代为主题的创意。

将这个创意转化成2015年以来的寻宋之旅,还有其他一些因缘。或许是日常生活过于熟稔的缘故,有一阵把自己放逐到某种陌生环境的念头越来越强烈。这时澎湃新闻网饶佳荣先生来访,想了解《龙泉司法档案》项目相关情况。聊天时跟他提及寻宋计划,引起他的兴趣。当时我说不出所以然来,只是觉得会有一些学术或文化意义,也没有具体的写作计划。感觉需要走很久,去过很多地方,才会知道能不能写点什么,怎么写。

即使什么也不写,也要到远处走走,让自己处在一种寻访、行走的状态中。这似乎是当时的一种生理需求。

二、我和老沈

寻宋之旅,老沈(沈波涛)不可或缺。

“他是我幼儿园的同学”,我通常这样开始对老沈的介绍。其实我私下叫他“葡萄”,这是小学时代的绰号。“押司”是另一个同学的绰号,偶尔会参加我们的寻宋之旅,都是小时的玩伴。我们最早的结伴出行,是小学五、六年级时,我们瞒过家里,坐火车从小镇到杭州一日游,然后若无其事地回家吃晚饭。

老沈是我幼儿园、小学及初中一年级的同班同学,高中时我们同校不同班。大学时代,他在苏州,我在杭州,都是历史学专业。大学毕业后都在杭州工作,还合租过一年。然后他回家乡工作,我读研究生。我留校工作若干年后,住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老沈在杭州购置学区房,就在紫金港校区门口。老沈是典型的历史系男生,号称“万金油”,对明星八卦、体育汽车、天文地理、国际形势主,他无所不知也不求甚解。有次问他,怎么不读个研究生?他说与其辛辛苦苦自己研究,不如读你们的研究成果能更好地获得知识——他的话总是那么有道理。

老沈对旅游是真爱,已走遍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下一个小目标是看遍首批国保。他是地理迷,经常夸耀小学时跟父母到北京旅游全由他安排行程的事。因为经常出差,也有丰富的长途自驾经验,在没有导航的年代就凭一本地图集纵横全国。跟他相比,我差不多是路盲,脱离导航去任何陌生地方都很难想象。

大概是老沈在杭州买学区房前后,我们开始相约旅游。最初是2011年9月的河北之旅,包括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承德外八庙、山海关与秦皇岛等。从那时起,我开始享受拿相机狂拍的乐趣。之后老沈参加过我们工作团队的河西走廊考察,又共同完成希腊、罗马的历史寻访。当我提出寻宋之旅时,他欣然同意,唯一要求是寻宋之余顺访其他名胜。

韩城法王庙“昭宋代”木匾

三、寻宋何处?

日本僧人成寻(1011-1081)的《参天台五台山记》是研究宋史的重要史料。成寻往来天台时,路经海宁长安镇,留下宋代长安闸、坝交通方式最详尽的描述,成为海宁市“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布展的重要依据。长安镇是我和老沈的家乡,我一直寻思寻宋系列应该有一篇关于长安闸的小文。可惜对交通史、考古学所知有限,记录点滴童年记忆则有离题之嫌,不知何以下笔,不如作个引子,谈谈“寻宋何处”的问题。

年少时就知道海宁中学的“三女堆”(东汉)及街市中心的虹桥(明清)是古迹,但对自己生活于千年古镇没有确切的概念。我家住上闸桥边上,上小学一般走中街,然后经虹桥下的“反帝桥”折返到学校。沿河走当然会更近,还能看到机械牵引的长安翻水坝,下塘河的船置于铺满橡皮轮胎的铁筏上被拖曳过坝,只是家长觉得不太安全。大人说以前过坝以牛牵船,只是不曾想这翻水坝与上闸桥还是宋代古迹,如今成了世界文化遗产。

后来才知道宋代的长安闸坝、明清的长安米市、太平天国运动中长安镇的战乱等历史知识,发现就读的小学曾经是热闹非凡的胡公庙。当我意识到长安镇的居民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周边县市的移民,便开始理解历史往往是断裂的、日常生活中历史记忆可能非常简短。

回到长安镇的现场,会发现宋代长安闸坝的历史信息,其实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脉络中得以重现。

首先是纪念场馆。海宁市政府为宣传世界文化遗产,在虹桥下新建“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记忆中这里最早是大会堂兼剧场,姜昆曾有专场演出,后来改成电影院,再后来是家俱厂。寻宋途中,我不时对老沈感叹一句:“没想到我们自幼生活在世界文化遗产呢。”——但这种历史感并不源于小镇居民的历史记忆,而是生产线漫长的文化全球化的产物。

其次是文物遗迹。郑嘉励在《长安坝》中写道:“2012年,为了配合大运河‘申遗’,我在长安住过半年,任务之一,是把长安老坝发掘出来。”那年长安闸、坝之间的河水被抽干,“掘出来”的无非是闸、坝遗址的几处石糟,拍完照片又淹没在河水之下。如今可以端详、触摸的长安坝文物,只有立于坝上的清光绪八年(1882)的《新老两坝示禁勒索碑》,只能追溯百余年。

最后是历史现场。如果既没有纪念场馆,文物遗迹也毫无踪迹,那么关于长安闸、坝的“寻宋”,便只有读着成寻的日记或杨万里的诗句,来到一个叫长安镇的地方,在河道上找到一座称为“上闸”的桥,在那里拍照留念,发思古之幽情。

理想之中,历史现场、文物遗迹、纪念场馆应该三位一体,事实上三者属于不同社会文化脉络的产物,往往此起彼伏:文物遗迹是历史穿越至今的所在;历史上大书特书的事件,现场往往一无所有;至于纪念场馆,则是后世因为特定的原因,对历史偶发的回应。比如地上文物最多的山西,被赵光义水淹的北汉晋阳城已难觅踪迹,杨业兵败的陈家谷口也不知所终,这是历史现场;代县雁门关虽说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但现存城墙重修于明代,景区内外杨业的塑像与祠庙属于纪念场馆;山西的宋代文物首推晋祠,又有定襄洪福寺、原平惠济寺、忻州金洞寺等佛教遗迹,这些遗迹很少纳入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地处荒僻、人迹罕至。

因此寻宋目标的设定,我们考虑历史现场、文物遗迹与纪念场馆三者兼顾,包括:1.宋代历史大事发生地;2.国家或省级重点文保单位中的宋代文物;3.宋人名人或文化纪念场馆(墓地)。以下是最初开列的寻宋清单:

1.历史现场:

(1)陈桥兵变,河南封丘;

(2)灭北汉,山西太原;

(3)高梁河之战,北京市;

(4)杨业兵败陈家谷,山西宁武;

(5)澶渊之盟,河南濮阳;

(6)真宗封禅,山东泰安;

(7)宋夏战争,宁夏固原,陕西延安;

(8)元祐党争,河南登封;

(9)宋江起义,山东梁山;

(10)方腊起义,浙江淳安;

(11)靖康之变,河南开封;

(12)高宗登基,河南商丘;

(13)仙人关之战,甘肃徽县;

(14)朱仙镇大捷,河南朱仙镇;

(15)南宋偏安,浙江杭州;

(16)采石之战,安徽马鞍山;

(17)蒙哥之死,重庆钓鱼城;

(18)襄阳之战,湖北襄阳;

(19)文天祥被俘,广东伶仃洋岛;

(20)崖山海战,广东新会。

2.文物遗迹:

(1)巩义宋陵;

(2)开封繁塔、铁塔、开封府题名碑;

(3)雄县古战道;

(4)正定隆兴寺;

(5)定县开元寺塔;

(6)大名五礼记碑;

(7)太原晋祠;

(8)应县木塔;

(9)银川西夏王陵、承天寺塔;

(10)大足石刻、安岳石刻;

(11)赣州城墙;

(12)苏州文庙宋代石刻、玄妙观三清殿、保圣寺罗汉塑像;

(13)泉州洛阳桥、草庵、老君岩造像、伊斯兰教圣墓等;

(14)莆田元妙观三清殿、木兰陂;

(15)桂林龙隐岩摩崖(元祐党籍碑等);

(16)阳江南海一号南宋沉船;

(17)杭州六和塔;

(18)湖州飞英塔;

(19)宁波南宋石刻博物馆及史氏家族墓葬群、保国寺;

(20)绍兴宋六陵。

3.宋代名人或文化纪念场馆:

(1)苏轼:黄冈赤壁、纪念馆,眉山祠、家族墓,杭州苏堤、纪念馆,惠州西湖六如亭,常州纪念馆等;

(2)朱熹:建阳墓、考亭书院,上饶、武夷山纪念馆,婺源祖墓;

(3)欧阳修:郑州墓,滁州醉翁亭,永丰西阳宫;

(4)范仲淹:洛阳墓,苏州纪念馆,邓州花洲书院;

(5)岳飞:汤阴、杭州、朱仙镇祠庙;

(6)王安石:抚州纪念广场,宁波祠庙,南京半山园;

(7)文天祥:吉安墓,海丰方饭亭,温州祠;

(8)二程:洛阳墓,登封嵩阳书院;

(9)杨业:雁门关;

(10)胡瑗:湖州墓;

(11)周敦颐:九江墓;

(12)张载:眉县祠;

(13)包拯:合肥墓

(14)司马光:夏县墓;

(15)韩世忠:苏州墓;

(16)陆九渊:抚州墓;

(17)陆游:绍兴沈园;

(18)儒学:铅山鹅湖书院,九江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商丘应天书院。

以上清单勾勒出寻宋计划的整体格局,实际的行程受时间、交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除专程寻宋以外,也有家庭旅游或学术活动的顺访,以及杭州宋史学人专题考察等不同类型。最近整理照片,发现长短不一的寻宋之旅有40次之多,实际寻访内容远不止以上所列,不过也有一些最初的计划至今尚未完成。

《寻宋》篇目行迹分布图(曾晓祺绘)

四、四十次行程

我与老沈同行的专程寻宋有二十余次,其中周边自驾七次,高铁、航班抵达后租车寻访十四次。具体包括:

一、2015年3月2日,杭州宝石山。寻宋目标:牛皋墓、紫云洞、岳王庙(岳飞墓)、半闲堂(半闲亭,抱朴道院红梅阁),保俶塔,大石佛院造像。步行约10公里。

二、2015年3月12日,湖州。寻宋目标:胡瑗墓、铁佛寺、飞英塔、月河街、子城遗址、大小玲珑山、弁山黄龙洞、霅溪。周扬波教授及当地文人雅士陈先生、画家钟先生、考古工作者莫君等陪同出游,自驾约200公里。

三、2015年3月28-29日,上海。寻宋目标:龙华塔、法华塔、州桥、嘉定孔庙(科举博物馆)、秋霞圃(邑庙),古漪园,云翔寺双塔,方塔园(兴圣教寺塔)、李塔。高铁往返,上海市内公共交通约150公里。

四、2015年4月7-12日,赣州、吉安、上饶等。寻宋目标:赣州通天岩、赣州城墙、郁孤台、八镜台、建春门浮桥、夜话亭石碑、赣州文庙及慈云塔;吉安白鹭洲书院、永丰县沙溪镇西阳宫(泷冈阡表)、欧阳观墓、文天祥陵园、净居寺、吉州窑遗址;上饶铅山鹅湖书院。高铁往返杭州,当地公共交通约1100公里。

五、2015年4月29日至5月5日,银川、武威、固原。寻宋目标:银川承天寺塔、西夏王陵;武威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武威文庙、大云寺;固原大营古城、定川砦遗址(上店子古城址)、好水川遗址。顺访镇北堡影视城、宁夏博物馆、鸠摩罗什寺、天梯山石窟、秦长城遗址等。航班往返杭州,当地公共交通及租车自驾结合,约2000公里。

六、2015年7月4-6日,马鞍山,宣城。寻宋目标:马鞍山采石矶、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双塔。顺访朱然墓、李白墓等。全程自驾约700公里。

七、2015年7月14-21日,登封、巩义、开封、封丘、郑州。寻宋目标:登封中岳庙、嵩阳书院、崇福宫、初祖庵;巩义宋陵;开封铁塔、繁塔、龙亭、大梁门与朱雀门遗址、包公祠、开封府、大相国寺、开封博物馆;朱仙镇岳飞庙、清真寺;封丘陈桥驿。顺访嵩岳寺塔寺名胜约10处。高铁往返杭州,当地自驾约650公里。

八、2015年7月29日-8月2日,泰安、曲阜。与老沈同行亲子游,顺访景灵宫遗址、寿丘等宋代遗迹,泰山、岱庙、周公祠、孔庙均有宋真宗遗迹。高铁往返,当地行程约200公里。

九、2015年9月6-13日,定州、保定、石家庄、赵县、濮阳、汤阴、安阳。寻宋目标:定州开元寺塔、雄县古战道;赵县大观圣作碑、陀罗尼经幢;大名石刻博物馆五礼记碑;濮阳澶渊回銮碑;汤阴岳飞庙、昼锦堂。顺访殷墟等名胜近20处。航班往返,当地自驾约1500公里。

十、2015年10月17-23日,太原、五台、代县、应县、朔州、忻州。寻宋目标:太原晋阳古城遗址、晋祠;定襄关王庙、洪福寺;繁峙岩山寺;代县雁门关、新旧广武城;朔州崇福寺;应县木塔;原平惠济寺;沂州金洞寺。顺访五台山名胜。航班往返杭州,当地自驾约1300公里。

十一、2016年2月15-17日,江门、阳江、珠海。寻宋目标:江门崖山海战旅游区,阳江海陵岛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张世杰墓;外伶仃岛。顺访开平碉楼群等,航班往返,当地自驾约1000公里。

十二、2016年3月25至28日,重庆、大足。寻宋目标:合川钓鱼城遗址、涞滩古镇、二佛寺摩崖造像、大足石刻等。当地自驾约500公里。

十三、2016年6月9-11日,宁波。寻宋目标:南宋石刻公园,忠应庙(王安石纪念馆),大运河水则碑,宝奎巷高丽使馆,保国寺。全程自驾约600公里。

十四、2016年11月18-20日,襄阳、黄冈。寻宋目标:襄阳古城、米公祠、李曾伯纪功铭;黄冈赤壁、苏轼纪念馆、安国寺。顺访钟祥明显陵等,高铁等往返,当地租车自驾约800公里。

十五、2017年1月23日,大理。与老沈同行家庭游,顺访元世祖平云南碑。

十六、2017年2月18-20日,苏州。寻宋目标:吴江东庙桥、天平山范文正公忠烈庙、灵岩山韩世忠墓、紫金庵罗汉像、苏州文庙宋碑、沧浪亭、景范中学(范氏义庄)、玄妙观。全程自驾约450公里。

十七、2017年6月2-11日,盱眙、徐州、济南、商丘、滁州。寻宋目标:盱眙第一山;徐州黄楼;济南灵岩寺;东平水泊梁山风景区;商丘应天书院;滁州醉翁亭。顺访嘉祥武氏墓群石刻等众多古迹,全程自驾约2500公里。

十八、2017年9月28日-10月1日,福州、莆田。与老沈等分别旅行,老沈行程又包括泉州。寻宋目标:福州华林寺大殿、鼓山摩崖;长乐圣寿宝塔;莆田元妙观三清殿、释迦文佛塔、木兰陂;仙游万寿塔;湄洲岛妈祖庙;泉州洛阳桥、文庙、伊斯兰教寺墓、清源山石造像群、九日山摩崖石刻、安平桥等。全程自驾约2500公里。

十九、2018年4月7日-11日,九江。带学生实习,老沈同行。寻宋目标:周敦颐墓、观音桥、岳母墓、爱莲亭、落星墩、石钟山、浔阳楼、东林寺、白鹿洞书院。全程自驾约1500公里。

二十、2018年7月28-8月5日,安岳、汉中、徽县、广元、阆中、眉山。与包伟民老师、陈晓燕老师及老沈同行。寻宋目标:安岳石窟;汉中东塔;徽县仙人关遗址;广元剑门关;阆中张宪祠;成都王建墓;眉山三苏祠、苏洵家族墓。顺访三星堆等,航班往返,当地自驾约2500公里。

二十一、2019年4月28日,长兴,德清。寻宋目标:章惇墓、韩彦直墓、寿昌桥、防风氏祠。顺访谢安墓等。全程自驾约350公里。

以上寻宋行程仅自驾及公共交通约2万公里,计入航班、高铁的长途往返则不下5万公里,可折10万华里。

此外,因以参加学术会议、考察或其他学习活动顺访宋代遗迹有5次,包括2015年5月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术会议,西直门外寻访高梁河战役故地; 2015年11月延安学习活动,顺访宝塔山“嘉岭山”等摩崖题刻; 2016年4月,张小也教授组织麻城学术考察,顺访陈慥墓等; 2017年12月深圳大学学术会议,顺访宋少帝(赵昺)陵; 2019年3月15日,南京大学学术会议,与周扬波教授同行寻访定林寺。

家庭游两次, 2015年8月广西之行,顺访桂林龙隐岩石刻(元祐党籍碑等);(28)2019年2月广东之行,宋代遗迹包括惠州西湖六如亭,汕尾壮帝居、方饭亭,潮州韩愈祠。

省内各种活动寻访宋代遗迹十余次: 2017年单位组织考察活动,包括安吉独松关; 2019年5月与曾晓祺同行温州寻宋,包括平阳宝胜寺双塔,瑞安圣井山石殿、陈傅良墓,温州国安寺塔、三港殿、温州博物馆(海神庙残碑等)、妙果寺、叶适墓,乐清王十朋墓、苍坡村、能仁寺、东塔等; 2019年宁波学术会议参观史氏墓葬群及宋代石椅。郑嘉励老师多次组织考古现场参观活动,参观考察的对象包括吕祖谦家族墓、嘉兴杉青闸(宋孝宗出生地)、绍兴宋六陵、杭州德寿宫等。当然,家住杭州,本地游时也处处可寻宋代遗迹,如径山寺、杭州孔庙、六和塔、老龙井(胡则墓、辩才塔)、大麦岭苏轼题刻、凤凰山南宋皇城遗址等。以上40次寻宋之旅,尚不计入2012年与 2014年泉州与合肥包公祠的家庭旅游。

五、何所寻?

寻宋,真能寻到什么吗?

这就是灵魂拷问了。

我跟考古学者郑嘉励说,因为文物、考古方面的知识储备太少,那些让我震憾的精美的宋代文物,比如大足石刻、安岳石刻(多为佛教遗迹),我怕写不出什么来。

寻宋,甚至谈不上是田野考察。以前困惑地问历史人类学方向的同事,明清史尚能在田野中发现延续至今的社会文化格局,宋史就几乎不可能,碑刻之类考古资料在书斋中也能获得,田野考察对宋史学者意义何在呢?同事回答,亲临历史现场能获得某种感性认识,谈不上对研究的直接推动,但看与不看完全是两码事。诚哉斯言,以后我的任何研究都伴随着历史现场的寻访。

但寻宋不是研究项目,没有搜寻史料的目的,文物遗迹也不是研究对象,更不是为宋史通俗读物配备风景插图而四处摄影。从当初开列的寻宋清单来看,是想在书本以外寻找宋史叙述的某种脉络。走得越多,就越清楚地意识到,这样漫长的旅行,隐藏着对历史文本的不信任,以及用地理空间、文物遗迹、历史记记重构宋史叙述的憧憬。

寻宋中可以记录的旅行体验与知识拓展极为丰富。在无数次游览过的杭州宝石山抱朴道院,第一次关注到红梅阁与贾似道传说有关;在赣州宋代城墙上,我们徘徊多时与“熙宁二年”砖铭遇而不见;从西阳宫里面为我们开门的女士原来是欧阳修的后裔;山西众多赫赫有名的古建筑散布于不起眼的远村荒街,出错的导航能把我们导到另一个毫不相干的国家重保;在岩山寺,为我们开门的乡间文物管理员驾驶着满载谷物与家人的拖拉机姗姗来迟;在车流量近乎是零的高速公路会邂逅瞌睡不醒的收费员;爬上大营古城前我们先穿过散发工业废水恶臭的水沟;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嵩岳崇福宫内是一片玉米地,几只雄鸡觅食于古碑之间;巩义宋陵或已辟地保护,或仍半埋于田垄。还有那些前所未有的驾车体验,雁门关能见度为零的云雾,三百五十公里蜀道的瓢泼夜雨,进出三次仍不知路在何方的石家庄机场高架,都让我们记忆深刻。为了压缩旅行时间,保持普通游客的体验,寻宋全程极少联系当地师友,路边烤红薯解决中饭成为常态。2015年9月12日夜幕降临前,峰峰矿区的破残公路上空气严重污染,我们着急地寻访早被盗卖得七零八残的响堂山石窟,可能因为精神高度紧张,在某一刹那,我终于感觉自己走进了历史深处,成为穿越时空的旅行者,从书斋生活的冗余情绪中脱落出来。

这些体验让我越来越迷恋作为旅行者的生活,却不构成写作的源泉。寻宋,需要重建宋史的叙述。最初是在封丘陈桥镇的宋太祖黄袍加身处,看到“陈桥驿”下悬挂着另一块“显烈观”的匾额时,写作的念头突然闪现。这样的时刻逐渐多起来,曲阜少昊陵的寿丘、万人愁碑实在令人困惑,太原晋祠的宋代彩塑为何如此阴沉,在代县农家庭院的迷人秋景中寻访杨七郎墓显得有些诡异……于是史书上的记载变得陌生,而我的写作意识逐渐清晰。寻宋,正要寻访那些微弱的历史信号——通常被士大夫的历史书写所屏蔽,却散落于荒村、隐藏于文物遗迹之中。

2018年春,我在浙大高研院驻访前后,有些朋友提醒我,朋友圈上的寻宋照片应该写成文字。于是我开始梳理这些旅途中闪过的念头,仔细考量以遗迹为线索的宋史叙述的可能性。寻宋点滴体验,被我在宋代的人物、事件、关系、情感中重新拆解、排列、组合。这些寻宋的文字看似散漫、跳跃,旅行体验或有或无、若隐若现,构不成一部旅游指南,涉及的话题在不同时空、甚至虚实之间自由切换。但各篇综合起来,我仍希望是一部完整的宋史叙述,抛开史书的思维限定,在地理空间与文物遗迹中重现宋朝风云。

(本文系《寻宋》一书“前言”,吴铮强著,中华书局2020年9月出版,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

 

    责任编辑:于淑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