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欧商在中国|孔海德:制订并推广节能政策事不宜迟
澎湃新闻 王基炜 制图
我叫孔海德(Harald Kumpfert),来自德国,1994年的一次技术交流会议让我有机会首次到访中国。两年后,我作为项目经理被公司派往中国长期负责供热系统技术的相关业务,起初我以为这次派遣只会持续一段时间,但项目时长超出了公司的初始规划。随着派遣时间的延长,我发觉自己逐渐喜欢上了在中国的生活。
2000年前后,我加入了西门子,主要负责中国区供暖产品的业务。2009年我换了工作,为一家位于沈阳的德国智能供暖公司开发采暖泵技术,之后就一直定居在沈阳。现在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主要开展清洁能源相关的业务。
刚来到沈阳时,我觉得这里虽然气候宜人,但基础设施建设粗糙、污染严重,在发展上落后北京、上海一二十年。现在,沈阳整体市场开放程度和国际货物运输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城市的绿化水平提高了,市内有大型公园,周边还有不少大型自然公园,这在东北之外的中国其他地区应该并不多见。而且,我能明显感觉到城市近年来在文化氛围方面的改善,对外籍人士来说也非常宜居。
最近几年东北地区整体都在经历人才持续净流出的窘境。虽然人才走了,但是起码可以证明东北地区有基础、有实力培养人才,这点值得被肯定。但是,我们要考虑的是,人才为什么要到南方去?我觉得只把原因归结为薪资待遇优越未免太过简单。
一方面,现在的青年人才对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等新兴产业更加感兴趣。沈阳如果希望他们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员,就需要把这些在未来五到十年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带来这里。
另一方面,沈阳应该在城市形象方面多下功夫。大多数人对沈阳的了解仍停留在旧工业城市时期,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变东北的传统印象,但好像并不成功。很少有人知道,沈阳是一座沉迷体育的城市,这里不仅文化遗产丰富,还有许多资深的当代艺术家,这座城市早已不再像以往一样只有老旧的机床、随处可见的烟囱,而是在各个方面都充满了活力。
沈阳如果无法快速转变城市形象,就会在接下来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我认为,沈阳很“酷”(Shenyang is cool)这个定位就非常好,因为它可以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城市气候凉爽宜人,也将这座城市的特点用一个字总结了出来。
“酷”只是一个概念,必须有内核支撑。沈阳的历史、体育、汽车制造产业、艺术都有内容可以挖掘,政府在这方面需要有所作为。我们也在一直与沈阳政府沟通,可以考虑从城市生活、产业结构等方面开始调整,迎合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职业期待,养老和教育资源也要跟上,这样才能鼓励人才在此安家。
清洁能源发展需要政府对投资、教育进行引导
虽然中国污染水平已经下降了很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的许多中国客户甚至并不了解二氧化碳排放未来将会被征税。出口到欧洲的产品需配有二氧化碳证书,企业应写明产品从生产到运输总共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并为此付费,这甚至包括企业员工开车到办公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设想一下,一个产品从零到被出售的整个过程都要被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多少中国企业为此做好了准备?因此,中国下一步应该更加关注能源消耗问题,政府在这方面需要发挥更加积极的协调作用。
目前,清洁能源或可持续能源的投资回报率(RoI)不足以吸引所有投资者,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市场还没有接受购买高效率、高质量产品的教育。企业投资总是选择最廉价的生产方式,原因在于这种投资最安全、最快,但效率很低,因为便宜的生产方式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高。反之,如果更多企业开始热衷于使用高效技术,两三年后的投资回报会比依靠廉价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回报更高。
政府必须加以引导,鼓励企业关注污染排放量,否则市场很难在短期内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引导并不代表为大型国有企业增加补贴,而是应该增加知识产权保护,并向更多中小企业开放更多的市场。补贴只会让大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但大企业并不一定拥有最好的技术,市场力量的参与有助于让最好的技术快速成为主流。
另外,中国应该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使消费者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购买力对二氧化碳排放会产生切实影响。政府不仅要从学校教育开始普及节能的重要性,还要更改能源消费政策,提升消费者的节能意识。
这方面亟待改善的政策之一是中国的能源计费系统。对于冷却和加热的能源,中国大部分城市还在使用平方米计费。这种计费方式已经持续了二三十年,并不科学,因为人们意识不到每平方米的使用量到底意味着多少能源消耗。
政府应迈出大胆的一步,将计费方式改为能源单位,电的计量已经改为千瓦时了,其他能源如水、气等也应模仿这种方式进行改良。当人们能够了解自己的行为实际消耗了多少能量,就会主动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中国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生产可再生能源,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纬度合适,拥有充足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和地热资源。而且,即使没有这些“免费”能源,发电厂或工厂产生的热能也可通过技术回收与加工被用来加热或供电。
但是,目前这些能源在很大程度上被浪费了。因为单个地区的能源需求有限,而且能源传输能力不足,能源的储存条件尚未达到标准,多余的能源无法供更远的地区使用,所以东北地区的一些风能设备在晚上只能关掉。电能也是一样,通过技术配合,电能可以发热、生成氢气、将废水转化为气体、净水等,但这些功能都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我们主动放弃许多可再生能源,去使用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煤,这对环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改善社会的能源使用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的参与。
沈阳有潜力成为中国清洁能源试点城市
近年来,欧盟成员国开始越发关注气候问题,并准备对进出口业务进行能源管控。因此,欧商在投资设厂时除了回报率还需要考虑:这里的能源使用效率和能源清洁度如何?可见,能源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只会越来越重要。
从传统能源转向清洁能源的趋势早已不可逆转,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哪座中国城市能率先做出改变,就可能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灯塔,为其他城市提供示范。沈阳具备成为中国清洁能源试点城市的潜力,因为这里与决策中心北京距离较近,有供暖需求,燃煤仍是当地获取能源的主要方式,同时区域内也有大量待开发的清洁能源。
我们已经与政府就这一问题多次交涉,希望他们能率先制定出更科学的节能政策,为区域发展服务。只有苛刻的政策才能真正推动企业实现应有的转变,但可惜的是目前并没有太大进展。
想要提高这座城市的节能水平,沈阳政府可以首先考虑放弃补贴国有能源公司,因为这些补贴并没有起到鼓励节能的作用。补贴节能投资的结果就是,现在仍有许多企业继续生产老式能源产品,这些设计早已因为无法高效转化能源而落伍了。
率先提高城市能源效率可能会经历阵痛,但长远来看可获得的益处远远大于当前的损失。一方面,友好的能源政策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新能源技术公司在此集群,他们在带来资金的同时也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能够吸引更多相关产业的年轻人前来就职,区域内的人才流失问题会有所改善。另一方面,使用清洁能源能够有效减轻城市的废物处理压力,缓解区域的污染问题,在提升本地居住环境的同时也能为中国整体的大气环境优化出一份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