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见证上海公卫体系30年变迁,“疾控女侠”吴凡:我们扛住了

澎湃新闻记者 朱奕奕
2020-09-23 08:56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上海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扛住了,我们当年建立的体系在实战中发挥了作用。”

吴凡的语气中难掩自豪,她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更是一名资深公卫人,从事公共卫生和疾控科研近30年,也参与并见证了上海疾控体系的建设。

如今的她,更多时候被市民网友们亲切地称为“疾控女侠”,一头利落的超短发,娇小的身影,在上海防疫新闻发布会、在各类论坛,她用简明质朴的词句为人们答疑解惑,提升市民健康知识素养,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不懈努力。

吴凡工作照 本文图片均为复旦大学医学院提供

投身公卫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专业是预防医学的吴凡进入了上海市卫生行政部门工作,并于2002年前往北京创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担任首任主任,后于2008年回到上海,担任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整整10年。

“我最初在上海卫生系统工作时,主要分管的就是传染病控制。”吴凡介绍,现在的疾病预防控制处当初还叫防疫处,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就已经开始面对各类传染病威胁,甲肝、霍乱等都曾在上海出现大流行。

“上海市政府领导换了很多届,但每一届都非常重视疾控体系的建设。”吴凡说,也正是因此,早在1998年上海就成立了首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比国家疾控中心建成还要早两年。

2007年,回到上海市疾控中心,吴凡在全国创先构建腹泻病综合监测网络和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综合监测网络,掌握完整病原谱、致病原因及病原体耐药特征,有效提高病原的发现能力和新发传染病的早期预警能力,快速指导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促进医防融合。该系统运行未满1个月,就在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禽流感H7N9病例。

因此,在人感染禽流感H7N9疫情的极早期,吴凡得以凭借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快速启动应急调查程序,确定该病毒为全球首次发现的新型禽流感病毒,迅速形成完整可信的证据链,最终将病例的暴露和感染来源锁定为活禽零售市场。

能够在应急防控的第一时间启动科学研究,首先发现病毒“有限人传人”证据,证实家禽是感染源、禽类交易是传播途径、儿童感染轻症等背后都是公卫人智慧结晶。

据此,吴凡在全国首先指出活禽市场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点,提出暂停活禽交易和运输的循证建议,为上海市政府及时采取关闭活禽市场的防控策略提供令人信服的依据,为迅速扑灭疫情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灵敏、专业、高效”,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也对此次“战疫”给出了高度评价,这场“战疫”也被国际同行誉为新发传染病防控的全球典范。

吴凡为新冠肺炎防控录制课程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经受住了考验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均面临一次“大考”。

最初,根据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预测,按照人口密度和人员流量,上海新冠感染者可能会达到80万。但实际上,至今上海本土病例只有342例。

新冠疫情发生后,作为上海市政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吴凡于1月18日第一时间参加防控工作,她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及长期积累的传染病防控经验,对新冠病毒的传播性、致病力作出准确判断,第一时间提出“及时发现病人,快速感染溯源,100%密接隔离管理”的关键措施。

而能让措施落地的,正是上海经过多年建成的立体防控体系。市、区二级疾控中心发挥了核心关键作用,流行病学调查、感染来源追溯、密接排摸、病原鉴定等,构筑起了城市安全的“防火墙”。

“我们的社区医院和三级医院也都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吴凡说,最初大家都觉得社区医院就是个一级医疗机构,但实际上社区医院还是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当中的网底,负责承担落实疾病预防控制的很多任务。

在这次疫情中,上门排摸、居家隔离监测、发现疑似病例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者们承担起了繁重又高风险的工作,在城市的神经末梢上奔忙。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三级医院同样是新冠防控的前哨。吴凡说经过多年的努力,三级医院纳入防控体系,也增强了医院“见人见病见群体”的宏观意识。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证明了上海的疫情防控体系是在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而领先的绝不仅仅是技术和体系,更重要的是理念。”回顾这过去的大半年,吴凡说上海“扛住了”,而且凸显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吴凡(中)参加健康大讲堂

为“曲突徙薪者”言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这是吴凡在大学第一次上公共卫生专业课时,教授说的第一句话,30年的公卫生涯让她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公卫人才培养本身较为复杂,需要以医学为基础增加各类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再配备社会学、统计学、法学等相关多学科知识。

然而一个需要复合培养的人才,却总是面临着“工作成效隐形”的尴尬。因为,预防了的事情往往是没有发生的、看不见的。吴凡说,疾控、公共卫生人员预防措施得当,疾病发病就越少,大家甚至都不知晓,久而久之,疾控“做得越好,成绩越不显现,越没存在感”。

吴凡被大家称作“疾控女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吴凡也透露,有时公卫人阻断了一种传染病,也消灭了自己的这支队伍,让自己“失业”。

在吴凡看来,这次疫情让人们认识到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性,这是一个认识上的新起点,也因此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人才的岗位设置、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

2019年,吴凡回到了母校,如今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30年来她已走过了卫生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医学教育等多个岗位,更能理解当下的需求和趋势,将为公卫事业培养有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同时继续关注体系建设。

“希望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经此一疫迎来春天。”吴凡如此期许着。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