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餐桌文明整风”系列报道丨餐厅食堂 浪费严重

2020-09-22 16: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贾彦颖 人民法治

民以食为天

作为一个饮食大国

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一直是国人的骄傲

然而在餐饮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食物浪费问题也愈发凸显。数据显示,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率为11.7%。每天,数以万吨计的食物被从餐桌上丢弃,其中大型餐馆、单位和高校的食堂更是成为了餐饮浪费的“重灾区”。

请客好面子盛宴变“剩宴”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宴请产生的食物浪费问题可以说最为严重。

中国人向来热情好客,请人吃饭肯定是多点菜,还得点贵菜,不然就觉得不体面、丢面子,这往往造成请客的点得不少、赴宴的吃得不多,从而导致大量浪费。

这天中午,在北京展览路一家大型餐厅内,市民齐女士正在宴请好友,一共7个人,加上汤和主食点了16道。问她为何点了这么多菜,齐女士表示,来的几位都是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好不容易聚一次,一定要让他们吃好才行。

“一旦菜点少了,不好看不说,也显得我小气,以后怎么相处。”齐女士解释道。饭后,齐女士还想带老友们去茶馆坐一坐,也就没有打包,记者发现桌上的菜至少还有一半没吃完。

店长一边收拾残局一边告诉记者,客人来点餐,服务员都会根据人数建议客人点几道菜。但有些客人请客,为了面子根本不听建议,不在乎剩菜。“有时候客人都吃饱了,请客的人还要再点两个菜,不想给客人留下抠门的印象。而且请客吃饭很多人觉得当着客人面打包也没面子,所有打包的情况不多。”店长颇为无奈地说道。

“主食和荤菜是最容易剩下的。”不远处另一家餐厅负责人罗先生表示,现在很多客人十分注意健康,忌口较多,甚至有不少女士只喝汤不吃肉,宴席结束后,桌上经常剩很多肉菜,一整条鱼动了几筷子,就没人吃了。而除了荤菜,米饭、面条等主食也是最经常被大家“遗忘”的食物。

请客盛宴变“剩宴”

罗先生还告诉记者,比起日常宴请,婚宴的浪费情况更甚。一场婚宴结束,留下满桌剩菜剩饭,大家对于这样的浪费现象似乎早司空见惯。

七夕这天,在北京某度假酒店举办的一场婚宴上,每桌奉上26道菜,宾客们推杯换盏,只顾着喝酒、聊天,很多菜都只夹了几筷子。很快,桌上的菜盘子摞着也放不下了,部分菜只吃了不到一半就被服务员撤下。

宾客离场后,几乎每桌的菜肴都剩了一半以上,其中不乏海参、龙虾、鲍鱼等价格昂贵的菜肴。不少桌上的清蒸鲈鱼都是完整的,四喜丸子、粉丝扇贝等菜品剩下大半,后上的主食、青菜、甜品、水果盘几乎没人动过,每人一例的汤羹也因上得较晚被整份的留在桌上……

除了菜品多,婚宴浪费的另一个原因,还与酒店推出的婚宴套餐有关。记者走访多家酒店发现,从他们提供的婚宴套餐菜单来看,一桌婚宴最简单也要有8道凉菜、12道热菜、2道主食和一道果盘,共计23道菜肴的规模。婚宴套餐价格最低每桌2888元起步,每桌4588至5888元是主流价位,基本不能根据人数、饭量、喜好来点菜。

“如果客人想打包,我们也提供服务,不过婚宴打包的人很少。我们这儿有规定,哪怕客人没动过,我们也不能吃,只能眼睁睁看着倒掉。”一位酒店服务员说。

吃自助餐抢得多吃得少

如果说请客吃饭是餐饮“浪费榜单”首位,那么自助餐便是紧随其后的亚军。消费者适量取餐时,基本不会造成浪费。倘若一心只想吃回本,就不可避免地会浪费大量食物。

自助餐浪费情况依然严重

从事文字工作的小林是名自由职业者,经济条件尚可。前段时间,他带着女友去吃一家高档海鲜自助餐,看到了让他印象深刻的一幕。

“我们当时正在排队,前面排着一些岁数较大的女士。只见她们直奔最贵的生蚝、螃蟹、鲍鱼区,一个盘子上装十几个,几乎全部都拿走了。”小林说,轮到自己时,档口盘子上已经不剩什么高档海鲜类了,“当时,我还蛮不开心的,但也不好说什么。”

另他没想到的是,结束用餐走的时候,路过几位女士那一桌他看到了满桌的剩菜,生蚝因为拿得实在太多,每个盘子都剩了五六个。

“这种行为让我觉得很过分,哪怕是自助餐,哪怕是昂贵食材,也应该能吃多少拿多少,花钱不代表有了浪费的资本。”小林说,这不是自己第一次在自助餐厅看到这种情况,“帝王蟹的脚整个剩下扔掉的也有,自助餐不是这么吃的!”

记者来到一家火锅自助餐厅也看到了小林所说的类似情况,只见一桌客人刚刚离开,桌子上两个小蛋糕只被咬了一口,五六杯饮料只喝了三分之一,桌子上还有包子、烧麦等主食,几乎一口未动,前来收拾的工作人员毫不犹豫地把这些食物倒进垃圾推车。

顾客李维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最近许久未见的大学同学都回到北京,几人便决定聚上一聚,想到大家都是男生,饭量大,一行人就来吃了火锅自助。选好锅底后,一行5人分头到菜品区挑选食物。不到5分钟,桌子上就堆满了各类餐食。

“每次吃自助餐时,总抱着花了那么多钱,必须吃回来的心思。”小李告诉记者,虽然每次都是“眼大肚小”,会剩下一些饭菜,因此还被罚过款,但只要大家都开心,也没关系。

“每天店里的剩菜剩饭都能装六七个大桶,仅凭罚一点款用处不大。”这家餐厅的厨师长于师傅说,自己经常去看厨余垃圾,想看看什么菜被倒掉比较多,了解大家的口味,“但后来发现没用,我换一种菜,还是会有很多被倒掉。前一天,有顾客说西兰花偏辣,我刚刚把西兰花换成清淡口味,今天剩的还是很多!”

“我好几个师弟,是承包单位食堂的,说食堂浪费也蛮严重的。”于师傅认为浪费现象与自助餐的取餐形式并没有直接关联。

食堂“大锅菜”一半进了泔水桶

很多上班族的日常用餐都在食堂解决。由于职工食堂一般带有福利性质,除了分量大,比起餐厅和家常菜,食堂“大锅菜”的价格也非常实惠,有些地方还可以免费吃。因此,浪费食物情况较为严重。

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丰台区某职工食堂,发现中午用餐时间,职工们按照疫情要求,一人一桌吃着午餐,每个人的餐盘里都至少盛有三菜一汤。

一位职工在食堂吃剩的午饭

食堂工作人员表示,为了让职工们吃饱吃好,每天的餐单都会变化,保障六菜一汤荤素搭配,可以任意选择,多数人都比较满意。

但记者看到该食堂的两个泔水回收桶内,剩饭剩菜并不算少,其中一个已快装满。

问及为何倒饭,一些职工也说出了各自的理由。“食堂不让打半份菜,又想多吃几样菜,所以吃不完,只能吃一半倒一半。”“不是想故意浪费,实在是饭菜不好吃,只能剩下。”“作为员工福利,我们单位食堂饭菜确实便宜,浪费一点也没多少钱,久而久之节约意识就淡薄了。”

建立食堂,本意是方便员工、学生等群体用餐,但采访中这些就餐者的话语却暴露出一些单位食堂存在的问题。

福利餐费制度或能会削弱节约意识,一些单位通过补贴单位食堂来降低员工用餐成本,导致一些员工觉得食物“弃之不可惜”。

此外,有时食堂饭菜色香味的欠缺,也让不少人“理直气壮”的浪费。

有数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工作餐浪费率达30%以上。高校食堂的浪费率还要更高一些。

学生饭盒三分之一被扔掉

2020年初,记者曾到北方工业大学学生食堂就餐,发现各种盖饭和面食的价格都在8元到17元不等,给的量也较大,大多数就餐者都吃不完,食堂工作人员推着装有泔水桶的垃圾车,忙着处理残羹剩饭。

如今,疫情之下采取全封闭管理的高校食堂,浪费食物现象是否依然严重?

有媒体进行了实验调查,随机选择了三所大学的80名学生进行观察,发现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都没有做到“光盘”,盘中所剩的多是主食,多半学生没有打包带走剩饭的习惯。

记者也联系到几位在校大学生,采访过程中大家都表示自己饭量不大,在食堂吃饭有剩饭的情况,觉得口味不佳时会吃几口就扔掉。一名大三男生更是表示,如果舍友帮忙打饭回来,只要打开后发现不喜欢就会直接扔垃圾桶,“反正不会饿到,再想吃什么订外卖就行,食堂饭不贵,扔了也不心疼。”

在我国中小学,类似浪费情况同样存在。2020年8月1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发文,给出了令人惊心的数据——学生饭盒有三分之一被扔掉。而另据中科院地理所研究显示,中小学校园餐的人均食物浪费量达到89.94克,不仅远高于大学食堂和职工食堂,更高于餐饮业平均水平。

有中学老师在网上留言称,校园“光盘行动”还远未达到预期效果,“孩子们剩的饭菜常能装几小桶,挑食的学生们经常把不喜欢的菜品直接扔掉”。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为方便管理,中小学食堂一般分为盒饭、自助餐、组合套餐三种常见校园餐饮方式,其中以盒饭浪费最为严重,约占供应量的三分之一。

盒饭虽易于搭配、便于分发,但在调整分量、口味水准及精准供餐上不能保证,经常导致学生不爱吃、吃不了。每到午餐时间,一些学校门口经常出现外卖小哥集中送餐而外卖剩餐扔满垃圾桶的景象,造成了食物的二次浪费。

有学生家长表示:“现在家里都一个孩子,疼都疼不过来,哪怕明知他浪费食物也不忍苛责,如果孩子抱怨学校食堂的饭难吃,为了不耽误学习,会叮嘱孩子自己买一些顺口的饭菜,不爱吃的可以不吃。”

来源:《人民法治》杂志

责任编辑:王雪

●●●

为良法善治发声 为公平正义张目

为法治中国建言 为中华复兴鼎力

原标题:《“餐桌文明整风”系列报道丨餐厅食堂 浪费严重》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