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iR机器人中国区总监:疫情带来新需求,二季度销量创新高
“今年在很多方面都是特殊的一年,年初MiR的常规业务受到影响,很多企业都把一些机器人项目暂停了,所以上半年业务量有所减少,但到了第二季度,我们的机器人产量和销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近日,MiR机器人中国区总监袁亿米(Emil Hauch Jensen)在工博会上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称。
MiR ,全称为Mobile Industrial Robots,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来自丹麦的机器人以及移动机器人制造商。
年初的疫情给全球经济按下了暂停键。疫情使得工人无法及时返回岗位,工厂无法开工。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有两种:一是让许多工厂订单延迟,这就导致机器人产商的订单也无法交付。另一方面,这推动了工厂加速了机器人替代人的进程。
“疫情让许多工厂意识到了机器人的作用,原先对机器人替代有迟疑的工厂,经过疫情都意识到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 袁亿米称。
为了让工厂更容易接受机器人,MiR在今年的工博会上推出了MiRGo解决方案。MiRGo是MiR为其用户提供的一个包含各种类开箱即用解决方案的平台。用户无需更改应用场景的摆设,就能轻松完成对MiR移动机器人的应用集成,赋能企业自动化。
疫情给机器人带来新需求
据MiR介绍,疫情期间,公司将现有MiR自主移动机器人改造成自主消毒机器人,为医疗领域的场景、政府大楼、办公机构、各类院校等公共场所提供紫外线、喷雾消毒等功能。目前集成了消毒顶部模块的MiR自主移动机器人正效力于泰瑞达公司位于美国的两家工厂之中。
“原先也有使用机器人去做消毒的应用,但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市场,数量比较少,今年因为新冠疫情,它的增长非常大,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机器人应用的市场。” 袁亿米说。
他指出,即便疫情结束,这一需求也不会减弱。“消杀市场有两个分类,一是在医院医疗机构当中使用,另外一个是非医疗环境当中,比如说工厂、学校、火车站、飞机场等,现在它也成为了一种必要设备。我们当然也希望疫情能结束,病毒能够消失,这样的话未来人们就不再有这样的需求。但是医院的需求会保持长久。”
疫情除了带来消杀机器人领域的爆发外,还带来了一些意外进展。袁亿米称,今年由于复工复产时间比往年推迟许久,机器人替代人的作用开始凸显。“往年春节复工后,客户经常订购1-2台机器人去做一些所谓的试点项目和小规模测试,但今年客户的订单经常是一次订购10台、20台,甚至50、100台,规模更大的,也就是说现在客户对机器人的接受度已经成熟,已经进入到了大规模部署自主移动机器人的阶段,所以我们对未来是有信心的。”袁亿米称。
据袁亿米介绍,MiR目前已累计销售3500多台机器人,今年二季度的机器人销售量更是创了历史新高。
自主移动机器人的未来挑战
自主移动机器人AMR(Autonomous Mobile Robots)是MiR主要设计生产的产品,AMR有两个特点:便捷,安全。相对于传统的自动导引运输车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必须沿着固定轨道行驶不同,AMR只需被输入起点A与终点B,就能够自动寻径并传送物料。
“AMR便于操作,也很安全,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如何能保持高增长是我们未来的挑战。”袁亿米称。
与AGV相比,AMR进入市场的时间较短。“现在市场只是刚刚开始接触自主移动机器人,开始了解它是什么。我们所需要做的一项非常重大的工作,就是去教育用户,教育市场。”袁亿米说。但袁亿米称他看到了AMR在中国很好的发展。比如2017年,MiR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可以说是市场的独家,但到现在,这个市场上大约已有40-50家自主移动机器人企业。
另一个挑战则来自产品,即如何保证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安全性。据袁亿米介绍,MiR自主移动机器人的核心算法中已经包含了许多安全设定的规则。但他希望未来能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其他外部手段,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安全性。“我希望我们的机器人不仅能识别前方是否有物体,还能识别这是什么物体。在一些应用场景中,这很重要。你知道它是托盘,那就不需要减速,只需绕行;如果是人,那就可能需要机器人先减速再绕行。这些都是非常智能,且对安全性能要求非常的挑战。” 袁亿米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