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年网飞最佳纪录片,瞄准“智能陷阱”

2020-09-22 11: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鱼叔 独立鱼电影

前不久,万茜点赞事件一时闹得沸沸扬扬。

当事人后来对此解释为,账号被盗。

然而,知乎、网易、阿里巴巴接连出来回应。

纷纷表示自己的账号安全性没问题。

网易邮箱还证实,并没有收到万茜方面确认和处理邮箱账号泄露的事宜。

至此,万茜到底有没有真的点赞,已经无需刨根问底。

明星一翻车,总喜欢采用「盗号」一说,把锅甩给了盗号者。

鱼叔对此早已见怪不怪。

这回最特别的,反而是几大网络平台不再默不作声,公开回应盗号事件。

因为,表面上明星是在甩锅盗号者。

但其实,这个锅最后都落到了平台头上。

这样一来,阿里、网易自然不会轻易接锅。

事实上,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已经变得铜墙铁壁。

指向性的盗号,几乎不可能实现,除非是关系十分亲密之人。

如今可以说,每一个社交媒体,都是一个牢不可破的线上帝国。

每一个平台账号的背后,不再是孤立、平面的「网友」。

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TA的一切行动、言论,甚至兴趣爱好、生活习惯,都实实在在地在网上留下痕迹。

这种情况下,人们社交的安全性和便利性都得到了提升。

但这并非是说,当下的社交网络百利而无一害。

最近一款网飞新出的纪录片,便为我们深刻剖析了其真正的弊端。

有人说,这可能是今年网飞最好的一部纪录片——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

本片由网飞制作,播出后口碑不俗。

豆瓣8.6,烂番茄新鲜度90%。

不出意外的话,会像去年的《美国工厂》一样,成为网飞今年的冲奥之作。

影片中采访的人,是那些从各大网络公司离职的业界大佬。

由他们之口,说出一个细思极恐的事实:

过去,用户使用产品,付费购买。

现在,用户免费使用产品,广告商对产品付费。

换言之,广告商才是顾客,而我们用户则成了商品。

互联网的产业模式,正在从售卖商品,转变为售卖用户。

让用户花更长时间在这些平台上,看更多的广告,才是广告商的需求。

也是平台极力促成的事。

我们作为商品,在这个过程中被贩卖的是注意力和时间。

说得更长远一些。

我们思维习惯的形成,就是这笔交易当中最大也是最长久的商品。

拿影视剧为例。

当生活中接触到的社交网络,如朋友圈、豆瓣、知乎,都在疯狂推荐同一部剧的时候。

总会有人不可避免被吸引观看。

这些平台上的评价,又会影响到观众对该剧的认知。

渐渐地,我们就会形成了固定的观剧思路,也不会再自主去寻找好看的剧。

长此以往,制作方的剧集就形成了固定的类型风格和主题元素。

也同样培养出了喜爱这种作品的固定受众。

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

只要不停产出换汤不换药的作品,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利益。

也就是说——

过去的商家,研究的是如何改进商品,让更多消费者喜爱。

现在的商家,研究的是如何改造消费者,让他们喜欢自己的商品。

改进商品,带来的利益是暂时的。

但改造消费者,带来的利益却是相对持久的。

只要把韭菜种下去,就可以不断长出新叶子。

你以为你想买的东西,其实是巨头希望你买的。

你以为你想做的事情,其实是巨头暗示你做的。

而巨头公司,给这种改造手段起了个好听的名字:

提高用户忠诚度。

忠诚度高了,用户开始向某几个平台大量集中。

这就引发了第二个问题:「赢者通吃」现象。

简而言之,当某个主体在市场中一家独大的时候,所有资源和收益都会向其倾斜。

优胜者占据了所有好处,其他人则一点都得不到。

这里的其他人,不单单指与优胜者有着竞争关系的其它主体。

还包括整条产业链上的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就拿最近处于舆论中心的外卖行业来说。

当美团和饿了么已经占据了整个市场的时候,就可以「赚三方的钱」。

一面赚商家的钱,一面赚用户的钱,同时还要从骑手身上克扣所得。

不管是商家、骑手,还是消费者,面前的选择都只有两个:

使用平台并同时被剥削,或者放弃使用平台。

无奈的是,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就算我们放弃叫外卖,但打车、出游、购物,哪一样不是深度依赖网络?

而这些行业,也都在经历赢者通吃的阶段。

用户就算察觉到了自己在被割韭菜,但根本无法逃脱。

因此,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个体,都被「困在了系统里」。

电影《黑客帝国》

赢者不仅通吃,还要吃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久。

要达到这个目的,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让用户上瘾。

像是架构出一种「电子毒品」,培养出人们无意识的消费习惯。

内容定制,就是一种培养用户成瘾的最主要手段。

人们普遍喜欢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内容。

所以,社交平台为了增强用户的依赖性,会对每个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

影片里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同样是用谷歌搜索词条,在不同地区、不同账号上的关联内容完全不同。

这些内容,就是搜索平台根据算法,推测出来你想看的东西。

不仅是谷歌,我们在使用微博、抖音、知乎、淘宝,又何尝不是如此。

兴趣爱好不同的人,在这些平台上看到的仿佛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这种机制下,用户越来越难看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声音。

也就越来越远离了真实世界的本来面目。

每人都固守着自己的一方讯息,得出一个小范围适用的结论。

于是,「信息茧房」就这样诞生了。

如此一来,还会带来了很多衍生问题,比如助长虚假新闻,加剧社会分化等。

让人类变得越来越难以沟通、越来越自我固化。

这一切,说明了一个令人恐惧的事实:

科技没有让人类走得更近,反而把彼此推得更远。

并且,内容定制还诱发了更恶劣的消费欺诈行为。

比如,许多平台会利用忠诚度,给使用频率高的用户反而更高的价格。

也就是所谓的大数据「杀熟」。

最近,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才公布了一项新规定,明令禁止利用大数据「杀熟」等行为。

总算是将这个行业的黑幕彻底揭开来。

更严重的是,社交媒体的成瘾性,还会诱发人们负面情绪的增长。

有人会因为网络上的嘲笑而自卑,会因为网络暴力而自残,会因为幸存者偏差而焦虑。

甚至还催生出新的奇异病症,比如「图片分享畸形症」。

指一些年轻人渴望通过整容手术,让自己看起来更接近自拍中加了滤镜之后的样子。

令人唏嘘的是。

尽管现在呈现出如此乱象,但所有大佬们还是对一个观点保持一致:

没有一个人是坏人。

购物平台的出现,是为了让人更方便的购物。

网约车平台的出现,是为了人们出行更加便利。

包括一个小小的「赞」按钮,也是为了满足人们把美好的东西分享给更多人的愿望。

技术研发的初衷,并非是有意去打造一个畸形的社会形态。

但技术成果进入社会以后,却因为各种不可控的复杂因素,逐步暴露出难以控制的负面效应。

因为在我们的眼中,只看到了科技的优越性。

而对它的负面影响,不屑一顾。

片中提出了一个理论:

当我们生活在一个死树比活树更值钱的世界时,砍树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的主流。

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明明知道砍伐树木、猎杀动物、抽取石油等行为会破坏生态环境,却依然一代又一代继续做着这件事情。

而现在,我们自己成了那颗「等待砍伐的树」。

我们的关注力,成了能带来丰厚回报的石油。

面对技术依赖造成的负面效果,我们该如何逃离这种控制?

很遗憾,可能无法逃脱。

前面说过,现在的媒体平台根本目的就是让用户成瘾。

这种让人成瘾的设计方法,最初掌握在人类手里。

但现在,却逐步交到了人工智能的手上。

人工智能是没有道德依据的,至少目前没有。

唯一的目标是完成指令。

而它超强的计算能力,足以发觉人类自身都尚未察觉到的弱点。

结果,研发出这些成瘾性反馈机制的科研人员,也一样无法逃脱其巨大的诱惑。

就像当年奥本海默与核武器的关系一样——

这是一头无法被创造者控制的猛兽。

既然逃不掉,那还有一条路就是适应。

如果人类可以适应这种建立在成瘾性上面的社交形态,那大佬们担忧的崩塌就不会出现。

但问题是,技术的发展太快了,是指数级别的增速。

下面这张图,是从20世纪中期到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变化。

短短几十年,计算机技术已经经历了多次爆炸式增速。

相较而言,人类进化的速度几乎慢到相对静止。

不可能在科技崩塌前,适应新模式的存在。

更进一步来说。

就算真的有一种方法可以从这种科技依赖中挣脱出来,我们会选择去使用它吗?

我们会因为个人信息出售导致的诈骗、推销电话而愤怒。

但我们却不会一怒之下就停用手机。

我们厌恶所有的网站会员都变着花样收集自己的隐私。

但我们无法抗拒这些会员带来的便利。

就像这部影片本身,是网飞拍摄的纪录片。

而网飞本就是世界上最热衷于大数据的几家公司之一。

那么同样,这部纪录片本身,又何尝不是网飞利用大数据分析,拍摄出来的作品呢?

算法是内嵌在代码中的观点。

每打开一次APP,每浏览一个页面,每点一个赞,我们都在浑然不觉之中被影响着。

甚至为了只看想看的内容,而屏蔽掉所有异己的信息。

某巨头公司的创始人曾说过,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便利。

这句臭名昭著的话,不仅正逐步变为现实,还在不断升级。

就算知道自己的隐私在被收集、计算,我们依然深陷在科技带来的便利里无法自拔。

我们在网络世界里作茧自缚。

我们在赛博朋克的世界里坐井观天。

说实话,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不光是它已经回不去了。

作为用户的我们,也一样回不去了。

站在历史的路口上,周围处处是看似道路的陷阱,和看似陷阱的道路。

时代巨浪已经扑面而来。

每一个人,只能迎头向前,无法后退。

全文完。

原标题:《全球最大的阴谋被揭穿了,看完瑟瑟发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