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遭遇冷暴力伤害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澎湃号·湃客“懂点心理学”专栏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师生撰写,内容聚焦时事热点,科普生活知识,涉及亲子教育、家庭关系、职场之道等诸多方面。将心理学应用于日常,让生活更加精彩。
撰文/山下京子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马伟军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运营/杨晓
不管是在公司、学校还是家里,只要你觉得被某个人或不止一人用不讨人喜欢的语言批评、甚至恐吓、监视,或是被疏远、冷漠对待,在一段时间内使你的尊严或心里受到伤害,那么要注意了,你正在遭遇冷暴力。
所有精神伤害都属于“冷暴力”,而肉体上的暴力被称为“热暴力”。法国精神分析专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在作品《冷暴力》中,把冷暴力定义为“精神虐待”。冷暴力是一种不健康的、非显性人际交往关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容易被人忽略。然而,长此以往,受害者的心理会出现持久、深刻的创伤。
冷暴力在社会范围内表现为校园冷暴力、职场冷暴力、家庭冷暴力以及网络中的媒介冷暴力。冷暴力不可避免?不。
校园冷暴力
校园冷暴力分为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冷暴力。前者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上升为校园热暴力,即校园霸凌事件。后者则是教师在充斥着冷漠、讥讽的教学环境下像毒药一般腐蚀着学生的心理,增加学生的孤独感、抑郁感,如不加以控制,会对受害者造成一生的心理伤害。
图/ unsplash
对于校园冷暴力,一定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及自我修养,缓解教师精神上的压力,预防职业倦怠。老师的状态饱满、处理能力高,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职场冷暴力
职场冷暴力也分为同事群体孤立一人,以及上级对下级使用冷暴力两种,后者往往产生于上下级共同的错误认知。
在职场中不允许使用武力,因此精神伤害这种更加隐蔽的手段才会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更常见。站在被害者的角度,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法:
1.认清错误、找出问题根源
不要一味地抱怨只有自己遭受到了不公平对待,首先要就事论事,如果是长期的,就要从当下开始改变。找出自己真正问题所在,确保自我言行合规、态度端正,并对公司有贡献精神,从而消除误会。
2.了解问题,明确需求
不要暗自较劲,要使对方知晓自我一切行为规划与目的,充分交流,了解领导或同事的处事习惯,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兼顾对方需求以及自我调节把控。做到既能干又谦卑,才可让领导和同事觉得稳重可靠。
图/ unsplash
家庭冷暴力
家庭冷暴力是婚姻、家庭中的一大“杀手”,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冷暴力形式。2020年8月1日起,《吉林省反家庭暴力条例》施行,冷暴力被纳入条例,规定采取冷淡、漠视等具体行为方式为家庭暴力。
家庭冷暴力表现形式有:言语攻击、冷漠漠视以及用性冷淡的方式惩罚对方。
家庭冷暴力的最大特点是其隐秘性和反复性。因此,即使有小程度的冷暴力,我们也要重视,尽快采取措施,不让其严重下去,也希望不要增加反复性。
图/ unsplash
对于家庭冷暴力,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点避免方法:
1.普及婚前培训
婚前培训包含婚姻心理学、家庭危机案例分析与处理、等内容,涵盖婚姻生活方方面面,增强准婚者在婚后处理家庭事务的能力以及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
培训机构也会为之后的婚姻矛盾提供第三方解决平台,例如心理咨询所、社会辅助机构、法律援助等。预防在问题发生以后施暴者与受害者的不知所措,更为系统和专业地帮助解决家庭冷暴力问题。
2.及时寻找心理寄托
许多受害者只愿自己默默承受冷暴力,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使自身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甚至与社会隔离,导致一些不可挽回的错误发生。此时需要寻找可靠的心理支持以及陪伴,为受害者提供自信,更积极地解决问题。在受害者缺失判断力的时候,第三方能站在中立的立场去看待整个问题,提供更好的建议。
3.调整心态,放弃逃避,采取行动
受害者在发现问题后,应理性认清整个过程,必须放弃容忍到底的理想,将自我辩解转为自我防护,将被动转为主动,打破冷暴力的恶性循环,将危及摊开。
较严重的冷暴力仅用法律途径是无法完美解决的,往往需要社会多方面的保护与支持。因此,寻求社会机构的帮助,让我们共同抵御家庭冷暴力!
媒介冷暴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慢慢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接受信息的同时,网络环境也成为了媒介冷暴力滋生的温床。
本文将媒介冷暴力分为两种:一种为直接表达的冷暴力,比如在一篇标题为《最美乡村女教师惨遭杀害》的文章中,大部分的内容仅描述这位女老师如何美,却对她如何被杀害的遭遇一笔带过,搞错报道重点,使人感到媒体冷漠。另一种是媒介主导公众实施的冷暴力,比如媒体只报道经过扭曲的事实来煽动公众的情绪,借由他人之手“杀人”,从而导致媒介审判现象的产生。
图/unsplash
对于媒介冷暴力,除了提高媒介从业者的道德素养之外,我们自身增强思维辩解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当今社会上这些过度富裕的信息,要能保持冷静、存疑、批判的态度,不被网络上未经证实的信息误导,不沦为“网络暴民”。
另一方面,也希望媒介管理者能加强对平台的管理,剔除虚假信息,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由于冷暴力的发生较为隐蔽、间接,对受害者的人际关系具有破坏性,无法主动脱离该不利处境的受害者就会感到无助、情况不可控,才容易采用自我逃避,忽视问题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因此本文重点提出避免冷暴力的方法,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正在遭受冷暴力的你。
引用文献:
1. Marie-France Hirigoyen.(2001).Le harcèlement moral: La violence perverse au quotidien.
2.于海龙,聂国欣.(2020).单位管理中情感冷暴力的常见形式与防避思路.领导科学,9,104-106.
3.梁富钱.(2019).中学阶段教师冷暴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学周刊,27.
4.于浩.(2019).家庭冷暴力的预防及解决措施.青年时代,20,156-157.
5.戴慧娇.(2019).网络环境下的媒介冷暴力研究.新闻研究导刊,7,46-47.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