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后疫情社区·治理|社区基金会:串起每一颗善良的珠子

口述:赵艳华 整理:李伊琪 冯婧
2020-09-23 13:40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我是良渚文化村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赵艳华。我先介绍下良渚文化村社区,这是一个拥有17个小区,2万多户居民的超大型国际样本社区。距离杭州市中心16公里,离世界文化遗产良渚遗址保护区2公里。

良渚文化村社区公益基金会是浙江省杭州市首家自下而上的社区公益基金会,于2018年4月25日正式拿到基金会法人资格,由2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良渚文化村村民与两个公益创投(南都公益基金会和阿里公益基金会)孵化支持。

基金会由10位理事、3位监事会和秘书处组成,还有众多志愿者。目前有几个委员会:战略展委员会、筹款委员会、志愿者委员会和项目委员会。除秘书处全职工作人员之外,其余理事倡导“五出”(出心、出力、出钱、出资源、出席)原则。

在“德治、法治、共治”的大背景下,社区公益基金会一直努力成为社区营造和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的价值观是呵护良善,传承文明,共建社区,共享幸福。下面介绍下我们的社区基金会都做了些什么。

北归行动

北归行动是基金会支持的一个项目。

良渚地铁站修好后,距离文化村还有3公里,往来的公交班次当时不多,更多依靠私家车出行。住在白鹭郡北小区一位叫Tony的业主,看到业主群中的搭车信息,就想是否能发起一个行动。因为缘起于郡北小区,这个行动就被称为“北归行动”——私家车司机在进出村途中、路过地铁口时,顺便把邻居带一下。

这个想法抛出后,各小区积极响应,因为解决了很多老人、小孩的出行问题。一星期后,就有3000辆私家车响应。2018年1月,由基金会为打车村民出资制作了20000条黄丝带,给报名的车绑在后视镜上,村民也在手腕上系一个黄丝带,站在地铁口举起手,大家就知道是邻居,就会捎带回村。我们也为车主购买了安全保险。

但持续一段时间后,发现地铁口停车秩序混乱。基金会是帮大家疏通事情,而非添乱。政府也开始调整公交车的线路和时间,大大缓解了老人和孩子的出行问题。问题解决了,这个活动就暂告一段落,“北归”精神也传承下来了。这也说明了,基金会对于政府来讲,就是做好补位工作。

“基金会2019年度大事记”视频中,北归行动发起人TONY大叔接受采访介绍该项目。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村志”

舞态良渚

舞态良渚是基金会资助的另一个项目,也为良渚申遗起到了助力。文化村有一位村民叫梅姑娘,她曾在意大利学习社区舞蹈教育,现在是杭州师范大学的舞蹈老师,也是土生土长的良渚人。回国后,她想把学习的专业渗透进社区,用舞态践行社区教育。

她与基金会交流后,我们就建议她把志愿者带到正在筹备的遗址公园祭坛上去跳舞。这个舞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舞蹈,其实是西方的行为艺术。基金会帮她招募志愿者,报名了100多位,参加跳舞的志愿者舞蹈演员都是文化村的全职太太。很荣幸的是,“舞态良渚”项目在良渚申遗时被一个国外专家看好,成为了申遗的助力与加分项。

“舞态良渚”排练现场。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村志”

疫情期做的事情

今年大年初二,随着疫情形势越来越紧张,基金会也在思考能为社区做点什么?

最后,我们决定“一键重启”基金会微信公众号“村志”。在这个平台上传播和发现社区在特殊时期中的真善美故事。借助这个平台讲好社区的故事,讲好村民的故事。最后将不定期的推送改为每日播报。

我们的文化村当时发现了3例确诊病例,人人谈之色变。这时我们该如何做?是抱怨,还是逃离?还是冲到一线去当志愿者?

我们和社区党委紧密合作,呼吁大家“宅家避疫”,配合社区。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有声版推文,比如《良渚文化村社区公益基金会给村民的一封信》。这封信中,我们真诚地告诉大家:好好呆在家里,不要添乱,并非人人都适合去做志愿者,志愿者队伍也不是越壮大越起作用;相反,大家能够以小区为阵,有序管理好自己的小区,才最有用。

针对老年人每天读微信眼睛受不了,还有一些小宝宝连字都不认识。这时,我们就改为有声版。用温度的声音相互取暖。

以往春日里,村民都习惯一起去喝茶、郊游,在月夜下一起饮酒、唱歌。但是疫情期间,哪怕是门对门的都不方便见面,邻居间彼此还是很想念的。所以更要让大家去发声,用大家熟悉的声音——来自邻居的声音。

在此期间,我们也收获了一大批志愿者。有的志愿者录音前和我说:“赵老师,我普通话讲得不是很好,特别紧张。”我说:“没关系,哪怕你就讲地地道道的良渚话、杭州话,只要你有温暖的声音,大家就会有心灵上的感应。”

每篇推文都有很多志愿者参加,我们把他们称为“声援抗疫志愿者”。有位小志愿者刚刚6岁,很多字都不熟悉,妈妈教他用拼音拼读,他练了好多遍,就为了录好那一句话;还有年龄最大的68岁的阿姨,也加入有声志愿者之中。

疫情期间,基金会微信公号报道了很多抗疫英雄,他们有物业、社工、业主、业委会主任等等。比如,柳荫坊物业管家老计,他所管辖的小区,有一家业主3人确诊新冠病毒,确诊患者送到医院后,整幢单元都被封锁,每天就靠他一个人穿着防护服,挨家挨户把垃圾送出去,把生活用品送到每家门口。他本人也经历了和家里的矛盾、内心的斗争和抉择,但他坚持下来了。

物业管家老计穿着隔离服为被隔离单元的居民送生活物资。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村志”

《村民公约》2020年疫情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月8日,“声援志愿者们”还一起录制了《村民公约》2020年疫情版。早在2010年文化村就有了《村民公约》。这26条《村民公约》当时由村民自发提出、自发讨论,通过调查问卷、电话询问、入户调查等方式,共向3931户居民征求意见。今年是文化村的20周年,如何营造好我们的家园这是入住在这里的每一位村民的担当和使命。

2010版《村民公约》竹简。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村志”

基金会就像是串珠子一样,串起每一颗善良、公益、慈善的珠子,把大家串起来,一个一个呈现在阳光下,向上生长。这个过程不仅感动着做这份事业的人,也感动着广大村民。未来的五到十年,我们会在社区营造方面继续深耕。

附:《村民公约》(2020年疫情版)

一、我们不访友、不聚会

我们不走亲访友,不集会聚餐,不外出旅行。

我们多陪伴家人、多强身健体、多享受天伦。

我们不心存侥幸,最大程度阻断病毒传染的通道。

二、我们不污染、不传染

我们外出必戴口罩,切实做好自我防护。

我们坚持垃圾分类,严格定点投放,用过口罩规范处理,正确丢弃。

我们保持良好习惯,适当锻炼身体,注重家庭卫生,定时开窗通风。

我们用流水、肥皂、洗手液勤快洗手,用消毒液经常清洁家居设备。

三、我们不隐瞒、不回避

如果我们自己、亲友、邻居近期去过疫情相关区域,第一时间与区疾控中心或社区取得联系。

我们主动告知邻居,报备主管部门,切莫隐瞒回避,这是对自己和邻居最大的负责和尊重。

我们坦诚相待,以真心换真情,灾难面前,考验的是人性、人品、人情!

四、我们不恐慌、不歧视

如果有邻居被医务防疫人员访问或接受隔离,我们不大惊小怪,不散播恐慌,理性应对。

对于自觉居家隔离的村民,我们应该有更多的理解、尊重、鼓励和支持。

如果有隔离邻居有生活困难,我们乐于伸出援手。

我们不因隔离而恐慌、焦虑,我们也不因隔离而惧怕、歧视。我们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人。

无论是武汉人、湖北人,还是温州人、台州人,只要在这片土地上,都是杭州人,都是文化村的村民,我们都是相爱相助的一家人。

五、我们多包容、多配合

如果有政府、社区工作人员、医务人员、物业工作人员、志愿者等不分时间地向我们询问情况、入户调查、管制出入,我们充分理解并配合。

工作人员舍弃了与家人的团聚时间,冒着风险不分昼夜地默默付出,我们心怀感恩!

我们多包容,多配合,积极参加志愿者,与他们一起并肩作战。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防范疫情但不防范你!

坚信大家一起努力,群防群控、众志成城,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待春暖花开时,我们还会像往常一样相聚在阳光下相互问候!

(本文根据“看见社区”栏目4月5日的直播分享整理而成,“看见社区”栏目小组每周邀请社区一线从业人员分享社区实践,致力于听到不同声音,看到真实视角下社区的样子。)

关于“后疫情社区”

2019年,“社区更新观察团”走进上海5个社区,听社区实践者分享在地经验,与关注社区议题的人,一起漫步、观察和讨论。2020年,社区成为了抗击疫情的一线,后疫情社区将有哪些变化?社区治理会有哪些转向?我们将在“融合”、“治理”和“数据”三个主题下,继续观察,探讨社区的未来。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