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部唯一百强镇茅台镇,除了白酒还有啥?

2020-09-19 16: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王zs 搜狐城市

近日,竞争力智库等机构发布了最新一年的《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报告》,茅台镇成了西部城市中唯一一个跻身中国百强镇的城镇。

贵州茅台镇,一个因白酒而闻名的小镇。这里盘踞着3000多家酒厂和作坊,有2000多个白酒品牌。领头羊茅台集团市值已超过贵州全省GDP,可谓“富可敌省”。1935年,红军在此横渡赤水,众多指挥员用茅台酒疗伤解乏,在长征历史上也留下不少美谈。

这个颇为传奇的小镇究竟在哪儿?除了白酒之外,还有哪些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来看一看。

两千余年的酿酒文化

茅台镇是遵义仁怀市下辖镇,位于贵州高原西北部,与川南紧密相邻。因其地处赤水河畔,也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截至2019年底,茅台镇地域面积18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0万人。

茅台镇地理位置/搜狐城市

茅台镇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茅台酒而定名的。早在元朝时期,当地就已正式定名为茅台村,明清时期又一度改为云鼓镇、益商镇,但终因人们习惯难改,最终又改为茅台镇。

茅台镇地处赤水河谷地带,远离高原气流,终日云雾密集。年平均气温17.4℃,夏季最高温40.6℃,炎热季节持续半年;冬季无霜期长,温差比较小。这种冬暖、夏热、少雨、微风的气候,十分有利于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再加上水质好、硬度低、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的赤水河,以及本地生长的适宜多轮次翻烤的糯性高粱,酿酒就成了茅台镇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据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酿酒。到了汉代,当地就出现了一种 叫“枸酱”的酒,这是一种由构树的果实酿造而成的酒,也是茅台酒的前身。司马迁《史记》中有记载,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今仁怀市一带),曾专程绕道取此酒带回长安献与武帝,武帝饮而“甘美之”。

到了清代,茅台镇酒业随着赤水河航运的兴起而兴旺,茅台春、茅台烧春、同沙茅台等多种名酒声名鹊起。嘉庆二十一年(1821年)《仁怀厅草志》记载,“茅台酒:城西茅台村制酒,为全黔第一。”这是“茅台酒”第一次在史籍中出现。清道光年间,茅台酒的独特工艺己基本形成,且生产规模不小,烧房不下二十家,远销滇、黔、湘、川等地。

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世博会上因包装简陋遭受冷遇,中国代表佯装失手将其摔坏,会场顿时浓香四溢,吸引不少看客。评委最终向茅台酒补发了金奖,茅台从此享誉海内外。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一直遭到质疑,但并不妨碍茅台人对其广泛宣传和塑造。茅台镇在镇中心建造了一个以获奖年份命名的1915广场,并复原了百年前的荣耀时刻。

茅台镇1915广场/市界

1951年,政府通过赎买等方式将镇上的三家大酒坊——成义酒坊、荣和酒房、恒兴酒坊合并,国营茅台酒厂就此成立,也就是如今人们所熟知的那个茅台品牌。为确保茅台酒生产用水质量,周总理还指示“赤水河上游不得再建厂矿,特别是化工厂”,他也因此被茅台集团尊为“国酒之父”。

金光闪闪的“国酒之父”雕像/市界

据茅台镇白酒行业协会内部人士所称,如今茅台镇登记在册的酒厂有300多家,加上各种小酒厂、小作坊约有3000多家,有2000多个白酒品牌,白酒年产量达21万千升。这里亦镇亦厂,连空气里都飘着酒香。

茅台镇酒厂林立/市界

为了促进茅台商务客流发展,茅台镇甚至在遵义新舟机场通航后,又获批建造了一个自己的机场,即遵义茅台机场。茅台机场于2017年底正式通航,2018年旅客吞吐量便突破百万大关,成为第一个在通航首年实现旅客吞吐量过百万的支线机场。

对于茅台镇来说,白酒无疑是支柱产业,全镇超过3/4的人口从事与白酒相关的职业。酒业带动包装业、运输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全镇财政的贡献占比达到90%以上。茅台集团每年的纳税总额,占贵州全省税收的20%左右。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市,已经成了整个西南地区GDP最高的县级市,2019年GDP达到1297亿,人均GDP更是高达22万元,只比江苏有名的强县——昆山、江阴低了2万。

两百余年的盐运文化

俗语有云:“酒香也怕巷子深”。最初茅台镇与茅台酒能够从清朝时期开始名声大噪,其实还是借了盐运的光。

几千年间,盐一直是内地的稀缺资源。贵州不产食盐,老百姓所用食盐大部分依赖广西、广东、云南和四川等周边省份。据称贵州人称食盐为“盐巴”,其由来就与巴蜀井盐有关。

清乾隆元年(1736年),四川巡抚黄廷桂在今贵州边境开设四大口岸,专门运输和销售四川食盐,其中就包括以茅台镇为中心的仁岸。1745年,赤水河道初步疏通,茅台镇成为川黔水陆交通物资集散地,与打鼓、永兴、鸭溪并称“黔北四大重镇”。

光绪年间,当地官员为了把贵州和云南的铜、铅、木材等运到北京,以及更快更多地把川盐运到贵州,再次动工治理赤水河。赤水河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货运量一下子增加了不少,每年大约能运650多万公斤。

赤水河码头停靠的运船/茅台时空

茅台镇在盐业的带动下日渐兴盛,聚集了大批盐商。这些盐商有不少是陕西人,人称“老陕”。清代著名诗人郑珍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曾作“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盛况。仁岸著名的四大盐号——永隆裕、永发祥、协兴隆、义盛隆,在茅台竞相建仓筑舍,鳞次栉比。

仁岸的建立和发展,使得来往茅台的人口急剧增加,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客栈、饭店、木商、药商、船商兴起,酿酒业更是首得其利。据《遵义府志》记载,到清嘉庆、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每年酿酒“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按旧时量具尺寸推算,当时的酒产量已达到450吨之巨。茅台酒也通过商人、旅客销售到外地,声名远播。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赤水河沿岸诸县的公路相继建成通车,附近区域所需之盐先后改为汽车运输。经历了数百年风雨沧桑的仁岸水陆盐运通道,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横渡赤水的长征文化

无论是酿酒,还是盐运,其实都与赤水河离不开关系。据悉,当地地层由沉积岩组成,为紫红色的砾岩、细砂岩夹红色含砾土岩。这类岩石具有非常好的渗水性,每当夏季雨水多的时候,地面水和地下水便通过两岸红层渗入河里,于是河水变红,故称“赤水河”。

这条河作为盐运的水路,为当地食盐的运输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河水中含有的众多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也成了酿酒的绝佳用水。除了茅台酒之外,还酝酿了潭酒、习酒、郎酒、董酒、怀酒、泸州老窖等数十种闻名中外的美酒,被称为“美酒河”。

此外,赤水河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叫做“英雄河”。1935年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便是这个称号的来源。而茅台镇渡口,正是四渡赤水中的第三渡。

1935年3月,红军到达茅台镇,毛泽东作出在此三渡赤水河的决定后,工兵立即投入架桥。据悉当时赤水河河宽水急,不少老百姓把自家门板拆掉给红军搭桥。红军将铁丝扭成铁索,又找来一些拉船的竹纤绳,把铁索和竹纤绳拴在两岸的大树和木桩上,盐船固定在深水处作桥墩,浅水处再用装盐巴的竹篓装上石头作桥墩,上面搭圆木、铺板,在下渡口及银滩搭好两座浮桥,最终成功渡水。

后修建的茅台索道桥/网络

彼时茅台酒已声名鹊起,镇里弥漫着馥郁酱香。广大指挥员用茅台酒疗伤解乏,在长征历史上也书写了特殊的一笔。上世纪80年代,老红军在回忆录中对茅台酒描述很多,开国将帅们也记忆犹新。

开国大将萧劲光将军回忆称:“茅台镇很小,茅台酒却驰名中外。我们在茅台驻扎了三天,我和一些同志去参观了一家酒厂。有很大的酒池,还有一排排的酒桶。我们品尝了这种名酒,芳香甘甜,沁人心肺,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有些同志还买了些,用水壶装着,留在路上解乏。”

后来,当地政府在茅台镇兴建了茅台渡口纪念碑和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这些守望在赤水河畔的建筑,仿佛仍在铭记那段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

如今,盐运与长征都已成为历史,白酒作为支柱撑起了茅台镇的发展,也为遵义、为贵州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未来,这个西部唯一百强镇,还将在历史的画卷上续写传奇。

参考资料:

[1]酒闻茅台镇上的故事.李葉飛

[2]茅台镇,空气里都飘着酒精.市界

[3]川盐入黔与黔北的经济发展.徐文仲

[4]“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原来有层关系?刘威远

[5]三渡赤水诱敌西进 茅台渡口守望峥嵘岁月.多彩贵州网

原标题:《西部唯一百强镇茅台镇,除了白酒还有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