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切缅怀袁毅平

2020-09-18 14: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0年9月16日17时30分,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德高望重的摄影家、摄影理论家袁毅平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袁毅平,1926年出生于江苏常熟鹿苑镇(现属张家港市)。我国著名摄影家、摄影理论家、摄影活动家。

1939年在上海开始摄影生涯,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新华日报》摄影记者,《人民日报》摄影记者,《大众摄影》杂志编辑组长,《中国摄影》杂志编辑组长、主编,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副主席等职。摄影代表作有《东方红》《振我国威》《拔地擎天》《70年代村干部》《马路“天使”》等。袁毅平曾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杰出摄影活动家”等称号,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文联第十届荣誉委员。

袁毅平代表作品《东方红 》,1961年。

2014年8月,中国摄影出版社曾出版由朱炯主编的《被遗忘的影像记忆:袁毅平摄影》,该书呈现了袁老从上世纪40年代至21世纪初跨越60年的影像作品,其中,最著名当属其1961年拍摄的《东方红》,这张既是他的传世佳作,也成了他的个人标签。而袁老与摄影的相随相伴远不止一张照片所能概括。诚如朱炯在书中开篇所言:

“实际上,自20 世纪40 年代至21 世纪初中国摄影发展的历程中,袁毅平具有多重身份:摄影师、编辑、摄影理论研究者、摄影评论人、摄影家协会领导者、摄影活动组织者。时间将袁毅平与摄影编织成了一个实心球,从照相馆人像摄影扎实训练起步,到职业新闻摄影的锤炼,进一步以编辑的视点审视和评价影像,进而研究摄影的理论与美学。袁毅平以一位在摄影的自觉实践中成熟起来的领导者,参与摄影行业政策、规范的制定与决策、执行与推广。”

接下来呈现袁老各个时期的作品,是梳理,亦是一份纪念。

1939—1949 年 照相馆时期·上海

1926 年,袁毅平出生于江苏常熟鹿苑乡下(现属张家港市),1939 年,14 岁的袁毅平(当时名为袁士敏)经人介绍进了上海百乐摄影室当练习生(学徒)。袁毅平进店后自知文化太低,征得老板同意,业余时间参加上海中华补习学校,学习英语、国文。自此,袁毅平一边学习照相工艺,一边学习文化。照相业务方面,他学习了从裁边、贴卡到修照片、底片的技术,从漂水、印片到放大等暗房工艺,以及照场(即摄影室)布光、调整姿势、抓取瞬间神态等技巧……经过全流程的学习和实践,袁毅平练就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

1946 年,袁毅平本人肖像,拍摄于百乐摄影室,拍摄时由袁毅平布光,另一个练习生(即学徒)拍摄完成。

1950—1954 年《新华日报》时期·重庆

1949 年7 月,“袁毅平”这个名字被正式确定下来。他报名申请并经过筛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8 月袁毅平随西南服务团从上海出发,经南京、武汉,经过集训和学习,于1949 年12月抵达重庆。

1950 年,袁毅平被分配到重庆《新华日报》担任摄影记者。在1951 年到1952 年期间先后拍摄了“101 钢铁厂”、“枪毙反革命”、“成渝铁路通车”、“‘三反’‘五反’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等主题,对当时新中国创建初期的社会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及社会活动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记录。

1953 年7 月1 日,成渝铁路通车以后。
1953 年3月9日,重庆市各界人民举行追悼伟大革命导师斯大林同志大会,参加追悼会的市民达5 万多人。(新闻摄影局资料)
重庆搬运工人的图书室。(新闻摄影局资料)

1954—1957 年《人民日报》时期·北京

1954 年,随着重庆《新华日报》的撤销,袁毅平被调入北京《人民日报》,进入摄影组,担任摄影记者。他先后被分配拍摄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外交活动等领域。袁毅平在进行新闻摄影的同时,注重对编辑和撰写新闻稿的能力的学习与提高。

1955 年5 月22 日,星期日,《人民日报》第5 版,《长江航运》,袁毅平摄影。
1955 年1 月30 日,星期一,《人民日报》第5 版,《首都的冬季体育运动》,王志渊、袁毅平、高宏、张家丽摄影。
1956 年5 月27 日星期日,《人民日报》第5 版,《在一周的工作以后……》,苍石、袁毅平摄影。

1962 年 水乡秋收·江苏苏州甪直地区

1962 年夏秋之交,袁毅平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农村调查。经杨恩璞介绍情况,袁毅平得知苏州甪直一带的农村工作搞得较好,袁毅平就前往那里“蹲”了两个星期,他跟随农民上工下工,“随时随景”地拍摄了这组照片。

1962 年10 月初,水乡农民种的地离家很远,需要坐船往返去上工。
用船运稻子到这个地方脱粒。
收割水稻。
脱粒。
孩童在牛拉水车上玩。

1963 年 送影展下乡·河北省涿鹿县

1963 年,为响应“把社会主义的文艺送到农村去”(文艺下乡)的号召,在袁毅平的建议下,中国摄影学会指派袁毅平、佟树珩和王发瑭三人携带历届全国影展展出的约150 张24 吋照片(包括关于雷锋的照片),到河北涿鹿(现张家口市涿州)的农村为农民展出,同时作调查,看看农民喜不喜欢照片,最喜欢什么样的照片,还有他们对摄影学会的工作有什么样的看法和要求……展出的照片直接贴在由装相纸的盒子做成的卡纸上。

送“全国影展”下乡。
群众参观雷锋照片。
参观的农民。
河边洗濯。

1964—1965 年“四清运动”·山东曲阜焦河大队

袁毅平于1964 至1965 年间在山东曲阜孔村焦河大队参与“四清”工作。中国文联组织的“四清”工作团中,华君武是团长,中国摄影学会的吴群、朱家实、张家琪等参加。袁毅平是焦河大队“四清”工作队队长,其职责是访贫问苦、发动群众、按照上级指示开展活动,保证农业生产正常有序地进行。他所在的大队成员还有几名舞蹈协会成员和刚调入摄影学会的山东大学毕业生。按规定,“四清”工作组不能带照相机下乡,而袁毅平幸运地被批准可以随身携带照相机。他并无报道任务,因此可以将镜头对准他想要留存的点滴瞬间。

访贫问苦。
干部宣布政策。
贫下中农代表发言。
对敌说理斗争大会。
抽水。

1969—1972 年“五七干校”·天津静海

1968 年,黑龙江柳河干校命名为“五七干校”,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此命名的干校,此后大批“五七干校”在各地开办。袁毅平于1969 年前往天津静海文化部“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到了干校,一方面是劳动,另一方面继续检查和接受批判,后来获得了“解放”。直到1972 年恢复全国摄影展览时,袁毅平从天津静海“五七干校”被调到新华社摄影部,参与筹办全国摄影展览。

干校的文艺活动。
纪念《五七指示》发表五周年。
推土。
拉练。

20 世纪50 —60 年代 工业生产与水利建设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人民“鼓足干劲”投身到新中国建设中。袁毅平的影像记录了早期工业进程中的汽车工业、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等。他拍摄的影像既展现了社会主义劳动的群体面貌,也将镜头对准了普通人。

1958 年,修建十三陵水库。
1958 年,修建十三陵水库。
1958 年,修建密云水库。
1965 年,填平北京龙须沟金鱼池。
六十年代初,北京汽车修配厂。

20 世纪50 —70 年代 北京面貌

自1954 年到北京以来,袁毅平对新中国首都的记录就未曾停止。他曾以《人民日报》记者身份对一场场文艺展演进行“标准框取”,还曾“顺手牵羊”地抓拍北京城除旧换新的瞬间片段,抑或驻足于庙会或动物园之中、透过取景器凝神细看……

1955-1956年,北京拆除复兴门。
北京三里河附近。
大熊猫。
白云观游园会。
节日前,整修重要街道的灯具。

1950 —1998 年天安门广场

袁毅平在特定时期对于天安门的记录已将“天安门”这一象征符号与中国的历史节点牢牢地嵌在了一起:五十年代的五一劳动节及天安门广场扩建,六十年代的“东方朝霞”,七十年代悼念毛泽东的肃穆广场,还有1997 年香港回归之夜的天安门城楼。作为建筑,天安门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老去;而作为符号,它留存于袁毅平的影像中,静默地等待今人的重新解读。

天安门,1955年,五一劳动节。
“五一”劳动节。
拍天安门游行的记者。
在天安门城楼上拍摄的人民大会堂。
东方红,图为1962 年全国摄影艺术展展出效果。
1997 年 7 月 1 日,庆祝香港回归。

1980 年— 21 世纪初 开放的中国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袁毅平因公走遍了大江南北,拍摄了大量日常生活的片段和点滴。这些照片并无宏大叙事背景支撑,但几乎每一张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小故事,都能勾连出一段往事。

新潮。
顽皮的熊猫。
小姑娘。
谁走得稳?
老摄影家敖恩洪和吴印咸。
1976 年,傣族小姑娘,西双版纳。
周庄小镇。
渡船上,浙江。
放学路上。

向外的目光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摄影家协会更加频繁地与其他国家的摄影机构或组织开展联系活动,同时继续加强与港澳台地区间的摄影文化交流。袁毅平多次随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代表团在进行工作访问,他将视线和照相机镜头伸向了超越自己日常经验之外的“他方”。

1982 年5 月,袁毅平随以徐肖冰为团长的中国摄影代表团出访美国,同时前往美国的还有刘榜、王世龙等。图为其在美国访问期间。
林肯纪念馆。
1985 年,意大利。
1985 年,早餐桌,罗马尼亚。
大佛 ,1999 年,中国香港。
2005 年,海景,台湾。

2014年,袁毅平口述视频。采访人:朱炯

以上内容摘编自《被遗忘的影像记忆:袁毅平摄影》

原标题:《深切缅怀袁毅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