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500余物件再现吴贻弓电影创作,“电影万岁”激励后来人
艺术档案、创作手稿、工作笔记、场景草图、奖杯奖牌等共计500余件物品,见证了导演吴贻弓一生的电影创作和成就。2019年9月14日,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吴贻弓因病逝世,享年80岁。吴贻弓导演去世一周年之际,由上影集团指导、上海电影博物馆主办的“电影万岁——吴贻弓纪念特展”正式开幕。
本次展览聚焦吴贻弓的电影作品,及其创作成就,以七大板块的内容,追随他的创作历程和生活轨迹,传播上海电影的美学及上海电影的精神,呈现“电影万岁”的内涵。
形式多样,打开丰富观展样式
步入展厅,一个大型艺术装置开启吴贻弓的电影世界 ,而这对应的恰是吴贻弓自己的电影启蒙——少年吴贻弓利用手电筒和纸盒做出幻影成像的魔盒,这个自制“影院”种下了电影梦最初的种子。914张照片从一个纸盒中喷涌而出,当梦想照进现实,展览用光影的交汇致敬这位理想主义者。
吴贻弓导演的传记作者、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很喜欢这个设计,手工盒子开启的电影梦想令他想起他为吴贻弓立传采访的时候吴导和他说起自己的童年经历。而这样丰富用心的呈现方式在电影博物馆布展的经验中也算得上用心十足。“这次的形式很丰富,电影博物馆在尽量克服场地上的劣势,尽量地让展览显得丰富,无论是展呈形式还是空间设计,都不仅仅是在墙上挂一些图片文字那么呆板。”
在此次展览呈现上的创意,还体现在比如《城南旧事》的单元被布置成了拍摄片场的样子,复原的小英子的学堂,摄影机、摄影灯等器械营造出电影的现场拍摄感。观众可以在1920年代的桌椅小坐,面对黑板朗诵小英子最喜欢的“我们看海去”。这种适合当下观众观展喜欢的可以参与其中拍照、打卡的展出方式也收获了很好的互动效果,成为了本次展览的一大两点。
而另一部吴贻弓导演的重要作品《阙里人家》的展区,则是推开“老孔家”的大门后步入的五世同堂的场景。穿梭在吴贻弓电影世界的感觉令人亲切而生动。“其实电影博物馆的临展区一开始没有规划得特别充分,这次利用拐角的一个小空间,打开了比较丰富的观展方式,在很简单很局促的环境中翻出了一些新花样,能够看到在策展的方面是花了非常多心思的。”
而此次布展也撷取了吴贻弓导演对于电影的所思所感作为展呈元素的一部分,这些话语饱含着这位电影大师的深情,如今看来也依然掷地有声。
一位始终在思考和反思的导演
更多被展览吸引来的人,更感动于这次展览的内容。
上海电影博物馆策展总监、本次吴贻弓纪念展策展人王腾飞介绍,去年吴导家属忙完后事, 10月份就把大概500多份各类文献、图像、实物捐给了博物馆。而这也是上海电影博物馆建馆以来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一次捐赠。
策展团队经过一年的筹备与策划,精选实物、手稿、剧照、照片、奖杯、文学本、完成台本等精品特藏,全面展现吴贻弓的电影人生。其中,《巴山夜雨》《阙里人家》等影片的导演总结、《城南旧事》《姐姐》的工作手记、《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等影片的场景画稿,均是首次公开展示,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
王腾飞在研读这些工作笔记和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吴贻弓是位非常文人式的、始终在思考和反思的导演,他每一部影片都会有一本翔实的创作手册,从影片的概念萌生到外出采风、剧本创作再到拍摄经过、后期等等,全部记录在内,而且边写边评论、总结。”王腾飞认为,“从这次展览里特别展出了《城南旧事》《姐姐》《阙里人家》等影片的创作手册,从里面既能看一部电影的诞生,也能看吴贻弓电影美学的形成。另外,还有一批导演总结的原稿,这是他们那代人的特点,用文字总结的方式与自己、行业对话。展览里还有一些场景设计画稿,比如《城南旧事》的、《流亡大学》的,主要想让大家看看当年那种手工式的电影创作样貌。”
作为一位专业的观众,石川教授也十分肯定这些展品的价值,“这次首次面世的工作笔记里,能够看出一个导演在创作的初始阶段对未来影像的构思,表达的意念,表达的诉求,到最后怎样变成流传下来的影像,中间那个留下的痕迹。这些虽然不是在展览中就能全盘捕捉到,但是可以细细体味。”
从情感上,石川也解读出了这些细致笔记背后所承载的创作者对于电影的感情,“你可以看到他为了拍电影画的地图,还有那些分镜和场景设计,工作相当细致,是很认真的,这些笔记,不是一个简单潦草的提示,仔细得像个工艺品。这让我想到吴导曾经说过,他们这批导演在改革开放后才有机会重拍电影,那时候他们已经40多岁了,所以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害怕这样的机会得而复失,恨不得每一分一秒都投入到工作。”
从展出的工作笔记中,也能看到吴贻弓导演许多涂涂改改的痕迹,手写、手画的笔迹传递着属于过往泛黄年代独有的温度。“他以前说过,写一个导演阐述,像写‘毕业论文’,还要查很多资料,还要反复斟酌,搞得自己特别痛苦。所以这次能够从手稿上看到这些涂涂改改的痕迹,大概展览最珍贵的也是这个部分。”
王腾飞说自己特别喜欢这次展览中《流亡大学》的一张工作照,“非常酷,它也是展区里最大幅的照片。它的年代感、精神气特别吸引我,让人想象文人的力量,迁徙中的生命力。”
展厅的最后一部分是吴贻弓一生所获得的诸多成就。而在高高摞起的奖杯旁,反复播放的是吴贻弓2011获得导演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时的发言,“我们都十分热爱这个由我们自由选择的职业,所以我们也绝不会辜负它,今天我想在这句话后面再加上四个字,那就是‘电影万岁’。”此时的吴贻弓已经因为从政而多年没有再拍电影,他成为了一名电影事业家,创办了上海电影节,为中国电影搭建起一方更大的舞台。“电影万岁”这句话也激励和鼓舞着无数电影的后辈们。
和吴贻弓纪念展区相呼应的,是相隔不远的谢晋回顾展,电影大师的艺术人生在这延续,上海电影的精神在这里传承。上影集团王健儿董事长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吴贻弓扎根创作的精神激励着上影人回归内容、回归原创,鼓舞大家擦亮“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金字招牌。“‘电影万岁’四个字蕴含的力量,让上影人在2020年这样一个特殊之年仍迎难而上。”
据悉,“电影万岁——吴贻弓纪念特展”将在上海电影博物馆进行为期一年的展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