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欧商在中国|对话伍德克:2020年后中国市场的挑战与机遇
【编者按】
中欧贸易关系已有悠久历史。今年来,虽然全球疫情肆虐,两方仍保持着密切交往。9月14日,中欧双方宣布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确认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实现年内完成谈判的目标。中欧领导人的此次视频会晤被视为促进未来双方深化合作的重要动力。
尽管如此,在疫情与中美贸易摩擦尚未结束的大背景下,欧企在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他们的经营情况如何?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是否会动摇欧企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未来中欧经济发展如何继续共赢?为了解上述问题,澎湃研究所推出“欧商在中国”系列报道,与14位中欧人士探讨当前的全球局势与中欧应对之策。
今天刊发系列第一篇,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中国欧盟商会现任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的专访。为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中欧经贸往来现状,我们在文末制作了数据图表。
澎湃新闻 王基炜 制图
1982年,伍德克第一次来到中国,走在北京的街上,来回穿行的自行车让来自德国这个汽车制造大国的他感到十分新奇。当时他无法想象,三十余年后,这里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而自己也将在这里扎根,为推动中欧经贸合作发出来自企业的声音。
自2007年起,伍德克曾先后三次当选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在中国多年的他意识到,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市场的变化不仅在于持续增大的体量,消费者需求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中国消费者变得越发有经验,价格不再是影响购买的唯一的参考,产品的质量和生命周期成本也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这意味着,在华经营的欧企必须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调整产品的生产和设计。
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不断变化,在华欧企的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和挑战。根据今年6月中国欧盟商会对千余家会员企业进行的商业信心调查,受疫情与贸易战双重冲击,近三成企业预计其研发和业务将受到消极影响,并会出现收入下滑的情况,有14%的企业表示必须通过裁员的方式削减成本,以弥补业务损失。
面对新的情况,伍德克认为,大多数欧盟企业早已扎根在中国,并融入了地方产业链的发展。但是,他们期待看到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并在服务业方面增加国际合作。以下内容整理自9月4日澎湃新闻对伍德克的专访。
澎湃新闻:目前在华欧企正逐渐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恢复,但疫情的持续蔓延也让这一恢复过程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此前您曾谈到希望“中国能抓住当前形势带来的机遇”。具体来说,您认为当前有哪些机遇?
伍德克:中国是全球第一个受到疫情冲击,又第一个从危机中走出来的国家,甚至可能是唯一一个当前还在维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国家。但同时,中国市场也有系统性的问题,比如债务、老龄化、中美贸易战和服务业升级困境等等。
我认为,当这种危机发生时,政府想要通过财政投入刺激经济,应将重点放在切实有效的领域,例如高科技、教育和医保事业;毕竟经过疫情,人们更加意识到了医疗保险的不确定性。
回顾过去,虽然每每危机都对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却几乎不会浪费掉危机中所蕴含的机遇。在中国生活三十多年了,我见证了中国市场所遭遇过的诸多挑战,例如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经济波动,但中国成功将危机转为经济发展的机会,加入了世贸组织,为自己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中国经济的体量已经非比寻常,几乎与欧洲和北美市场相当,这是中国市场逐步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的开放仍存在很大的空间和潜力,一些行业领域甚至还没有对外资开放。举例而言,欧洲企业只占中国银行业不到2%的市场份额,保险业也只占2.5%,不过在某些行业,欧洲企业却也拥有着较高的市场份额,如汽车产业。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呼吁的,中国应着力于继续深化市场开放,中国消费者也可以从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益。
澎湃新闻: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中国进入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循环为辅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欧洲企业将如何应对这种新模式?
伍德克:这还是一个很新的概念,我们期待着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新模式对于在华外资企业发展的意义。从总体上来说,双循环比单循环要好很多,而对外资企业而言,显然国际循环更加重要,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与欧洲的密切接触可以让中国更好地平衡自己在国际市场中的位置。
作为外资企业,我们不希望“内循环”的模式将中国市场发展转变为内向型;我们希望这可以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发挥本土消费潜能,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不过,这种转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为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很大程度上做到“自产自销”。
众所周知,中国消费者习惯于优先储蓄以应对未知风险,因此,解决中国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对于激发中国国内市场活力至关重要。然而这并不容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多年的投入和持续不断的努力。欧洲的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已经较为完善,我认为中国也可以往这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澎湃新闻: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美国商会副主席William Zarit谈到中美关系的变化对美国企业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中美关系变化对在华欧企造成了哪些影响?企业采取了哪些对策以缓解危机?
伍德克:显然,中美贸易摩擦和技术争端会让很多企业面临难以合作的窘境,我们当然不希望中美脱钩。全球化虽然并非完美,但它为世界经济带来的利好是显而易见的,中美脱钩只会让所有参与方都受到负面影响。
欧洲方面已经开始讨论企业探寻分散投资的可能,比如将部分投资转移出中国以降低脱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这样的讨论是相对有限的,根据我们对会员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十年前有20%的欧洲在华企业认为自己在未来会转移出中国,今年这一比例已降至10%。
这说明,即使在危机中,在华欧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有着较强信心,我们的调研显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会占据全球增长的30%之多。目前对于在华外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要短视,不要仓促做出会危害企业发展长远利益的决定。
澎湃新闻:欧企是否担心欧盟会迫于压力与美国采取同样的强硬立场对待中国或被鼓励从中国撤回?
伍德克:我不认为欧洲有必要为美国工作,我们是亲密的盟友,在历史上有紧密的联系,但同时欧洲也是巨大的经济体,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在国际贸易方面,欧盟确实需要建立相关的市场防御机制,一方面保持市场开放,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市场竞争因多重资本注入而发生扭曲和不利转变。
大量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投资,所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欧企都面临的类似的竞争对手。在华欧企与中国国有企业竞争时所面临的困境,即使回到欧洲后也依然存在。所以,中欧双边经贸关系之间的当务之急是不断优化自己的市场环境、追求共同利益,贸易保护主义对任何一方都无益处。
澎湃新闻:出于规避风险或降低经营成本的考虑,有些企业已经将工厂转移至东南亚等地,有多少欧企可能作出这样的决定?
伍德克:如果查看相关数据可以发现,一些外资公司确实开始离开中国,但据我所知,这些外资企业大多是与中国资本共同开设的合资公司。他们转移自己的产业链大多是因为自己的主要客户在美国,转移至越南、新加坡等地生产可以使其享受当地与美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这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
但对于其他在华外资来说,只要客户和市场在中国,基本上都不会轻易考虑转移,因为中国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是非常难以取代的。
可能只有具备极强战略意义的产业领域会受到国际关系波动的影响从而转移,我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中国对欧洲来说是制药的重要基地,全球有40%-50%的活性药物成分(API)产自浙江和江苏,这些原材料会被运往印度制成药品出口至欧美市场。但中印关系日趋紧张,欧洲各国可能会因此而考虑转移产业链,以保证药品市场供应的稳定性。
澎湃新闻:您认为欧企在中国市场的哪些领域还有发挥的空间?
伍德克:欧盟企业在中国市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在街上你会看到许多德国、法国、意大利的汽车,我认为欧洲企业的下一步目标是更多地参与服务业,例如交通运输、法律咨询、旅游等,在这方面,在欧洲的中国企业拥有比在华欧企更大的自由度。
欧企在服务业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将欧洲的服务行业引入中国可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例如,中国社会正在面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威胁,而在如何照顾老龄人口方面,欧洲的服务业已经积累了相对丰富、成熟的经验,可供中国借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