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豆豆眼和长羽毛的组合,又萌又美

2020-09-16 11: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中美洲是一片难以言说的神奇之地,这里是世界物种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山林之间还曾产生过神秘的玛雅和阿兹特克文明。凤尾绿咬鹃Pharomachrus mocinno就是一种和古老的美洲传说联系在一起的美丽动物。

美丽的凤尾绿咬鹃。图片:Francesco Veronesi / Wikimedia Commons

在印第安传说中,有一位地位尊崇的神明——羽蛇神奎查尔Quetzalcoatl。奎查尔的形象是一条身披绿色羽毛的长蛇,它神通广大,在不同的传说里分别扮演者风神、雨神、农神、光明之神等多个身份,而凤尾绿咬鹃则被认为是羽蛇神的化身。西班牙殖民者的到来摧毁了当地文明,凤尾绿咬鹃也从高高的神坛跌落,成为了一种寻常飞禽。然而就在西班牙人征服和统治的过程中,凤尾绿咬鹃又被赋予了新的精神属性,这一次,它作为自由的代表而来。

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Museo Nacional de Antropología e Historia)的蒙特祖玛(Moctezuma)头冠仿制品,用绿咬鹃羽毛制成。图片:Thomas Ledl / Wikimedia Commons

在危地马拉的传说中,玛雅人为了保卫家国,同入侵的西班牙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斗,最终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玛雅的王子与无数战士一同战死,而这时一只凤尾绿咬鹃飞来,将胸部的羽毛浸在王子的血中,从此凤尾绿咬鹃的胸部羽毛就成了浓艳的红色。

玛雅人为自由而死,与这一传说紧密相连的凤尾绿咬鹃自然也成了自由的象征。有人说,此鸟性情高洁酷爱自由,一旦被捕捉笼养后就会很快死亡,然而事实是,墨西哥的一些动物园就长期饲养凤尾绿咬鹃,还可以进行人工繁殖。

凤尾绿咬鹃的英文名为Resplendent Quetzal,resplendent意为光辉的,因而它又名辉绿咬鹃,quetzal则是来源于羽蛇神奎查尔。凤尾绿咬鹃所属的咬鹃科Trogonidae是咬鹃目Trogoniformes唯一的一个科。咬鹃科有一个异于所有鸟类的特点:它们的脚趾第1、2趾向后而第3、4趾向前,我们称之为异趾型。虽然名字带“鹃”,但咬鹃同杜鹃、蕉鹃等鹃形目没有关系,反倒跟佛法僧目(成员包括戴胜、翠鸟)更为接近。

色彩鲜艳的红头咬鹃。图片:Francesco Veronesi / Wikimedia Commons

咬鹃其实相当温顺,并不“咬”人。咬鹃都是热带鸟类,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所有的种类体色都甚为鲜艳,亚洲的种类以红橙黄等暖色调为主,而非洲和美洲的种类则是蓝黄、红绿等强烈的对比配色。国内仅有红头咬鹃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橙胸咬鹃H. oreskios,红腹咬鹃H. wardi 3种。

也难怪印第安人会将其作为羽蛇神的化身,凤尾绿咬鹃同羽蛇神一样,拥有金绿色的羽毛和修长的身形。它之所以修长,完全是因为它那极度延长的羽毛——那些并不是尾羽,而是尾上覆羽,中央一对最长,可达80厘米,边缘丝绒状,飞行起来如同缎带,极为美丽。

除去标志性的尾上覆羽,凤尾绿咬鹃的身体颜色也相当华丽。整个背部以及从头部到上胸均为明亮的金绿色,还带有些蓝色光泽,胸部以下全为鲜红色。雌鸟相形之下则平淡得多,胸部以下为褐色,仅尾下覆羽鲜红,也没有延长的尾上覆羽。

哥斯达黎加的雄性咬鹃,长长的尾上覆羽风姿绰约。图片:Harleybroker / Wikimedia Commons

凤尾绿咬鹃在四十多种咬鹃中体型最大。体长36~40厘米,如果包括尾上覆羽,它的体长甚至可以超过一米;体重约180~210克,几乎是体型最小的红腰咬鹃H. duvaucelii的5倍。

它们的分布仅限于中美洲地区,在北起墨西哥南部、南到巴拿马的雨林中零散分布,多生活于海拔900~3000米的半山坡上。它对于生境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大片郁闭度较高的热带雨林,且少有人干扰。凤尾绿咬鹃生性慵懒安静,经常停驻在树木枝杈间一动不动,尽管其颜色如此绚丽,然而在满眼浓绿的热带雨林中却很难被发现。绿色的羽毛给了它完美的伪装,只有转过身时才看得到腹部醒目的红色。

由于栖处昏暗,凤尾绿咬鹃的视力颇佳,大眼睛有些近似夜行动物,然而它主要的活动时间却是白天。凤尾绿咬鹃也不爱鸣叫,只有在求偶季节才会发出一连串的呜呜声。

所有的咬鹃都是标准的杂食动物。由于其活动能力不强,所采食的动植物也都较大,其嘴型宽阔,善于吞咽。亚非的咬鹃更偏好“荤菜”,美洲的咬鹃喜欢“素菜”。凤尾绿咬鹃就是一种主食植物果实的咬鹃。食谱里80%都是各种水果,尤其偏爱樟科富含油脂的果实,如绿心樟Ocotea、尼克樟Nectandra等,剩余部分为大型昆虫和小型的脊椎动物。

咬鹃的嘴相当大,可以吞下大的果实。图片:Francesco Veronesi / Wikimedia Commons

樟科植物是热带雨林中的优势树种,对于凤尾绿咬鹃来说,食物俯拾即是,因此它们的活动范围往往很小,也不具有迁徙性,终年居留在同一片雨林中,与此同时它们也协助了樟科植物种子的传播。

凤尾绿咬鹃是独居动物,只有在繁殖季节才会成对出现。以树洞作为繁殖的巢穴,如果没有合适的树洞,它们也会在腐坏的枯树上自行挖掘。由于洞内空间狭小,雄性咬鹃归巢成了一个难题,它常常会将长羽从背后扭转向外、从洞口伸出,如同一簇长在树上的附生植物。每一对繁殖个体都有固定领地,领地面积约有6~10公顷,繁殖期由北向南逐渐推迟,如在墨西哥为3~4月,哥斯达黎加则为5~6月,南部地区则每年会繁殖2次。

只有羽毛尖露出洞外。图片:Cephas / Wikimedia Commons

凤尾绿咬鹃每窝仅产1~2个卵,雌雄共同孵卵育雏,孵化期约17~19天,幼鸟一般经过20多天的喂养后便离巢。幼鸟出壳后前10天,亲鸟会以昆虫饲喂,10天之后则改喂植物。雌鸟常常会放弃对幼鸟的哺育,改由雄鸟单独喂养,多达80%的幼鸟不能成活,而成活的幼鸟又有80%活不到成年。

由于不善飞行,凤尾绿咬鹃的生活算不上安逸。中美洲有着名目繁多的各种捕食者,面对弱小的凤尾绿咬鹃自然是来者不拒。来自同一高度层的黑鹰雕Spizaetus tyrannus、丽鹰雕S. ornatus等都是捕食能力很强的猛禽,是凤尾绿咬鹃面临的一大威胁。此外,松鼠、鼬和鸦类也会侵袭其巢穴,盗取鸟蛋和雏鸟。

凤尾绿咬鹃长久以来被印第安人奉若神明,虽然如今玛雅古国已不在,但对于凤尾绿咬鹃的钟爱却保存了下来。其分布区内各国均对其进行保护,尤其危地马拉将其定为国鸟并立法严格保护,在危地马拉的国旗上就有凤尾绿咬鹃的形象。

危地马拉国旗。图片:Pixabay

尽管被保护得很好,凤尾绿咬鹃却仍然面临着雨林面积萎缩的威胁,虽说目前在IUCN受胁等级中只是近危(NT),但未来的情况依旧不甚乐观,只有保护好整片的热带雨林,这个物种的生存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原标题:《豆豆眼和长羽毛的组合,又萌又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