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千年光影摇曳的艺术,琴声灯影里的南充记忆——王氏兄弟的皮影人生

南充文旅
2020-09-15 11: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透过白色的幕布,三尺的小舞台

一个个栩栩如生、色彩斑斓的

皮影人物

被匠人用双手赋予人的灵魂

你来我往、嬉笑怒骂

几曲哦呵腔,展现人间百态

今天带你走进

老一辈四川人记忆里的“坝坝电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四川皮影戏

非遗名片

项目序号:235

项目编号:Ⅳ-91

类别:传统戏剧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2006年,四川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川皮影戏

四川皮影戏主要包括土皮影、广皮影(又称“渭南皮影”)和阆中皮影戏三类。其中阆中皮影戏最具特色。

▲阆中皮影戏

阆中皮影戏流行于以阆中市为中心的南充、广安等地区的36个县市,覆盖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这种皮影戏系阆中民间皮影大师王文坤家族所创,王氏先祖结合土皮影、广皮影的优点,创出新型的阆中皮影戏。

▲王氏兄弟表演皮影

阆中皮影制作上极见功力,雕刻技法娴熟,线条流畅细腻,镂空留实得体,影人结构均衡,造型俊美,面部为椭圆形,头帽胡须不固定,服饰多用川北民间流行的传统花纹图案装饰,外观精致优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阆中皮影戏的唱腔主要借用川剧五大声腔,此外还博采民间流行的山歌、小调及佛教、道教音乐,兼收并蓄,自成一体。

充分反映了四川地区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和人文传统,具有重要的民俗学、艺术学研究价值。

传承——赓续“王皮影”,拒绝“忘皮影”

王氏兄弟的皮影人生

中国皮影戏大概有陕西、湖北、四川三派,王皮影属于四川的川北流派。王皮影创于康熙年间,皮影流派中,是惟一以姓氏命名的。在王皮影发展史上,王彪两兄弟的爷爷王文坤起了关键作用。

▲王皮影人物

王彪说,“自曾祖父王元胜创立王皮影,经我爷爷王文坤改造,传到我已是第七代。”在王彪小时候,农村很少通电,晚上看皮影就成了大家的习惯,“小时我天天跟爷爷去耍皮影,跑了一年,学了许多台词。我感觉很有趣,不知不觉就爱上了皮影。”王彪说,在耳濡目染中,爱上皮影是自然的事。王文坤见孙子领悟力好,便拿出一年时间,专门在家调教。为了让孙子接下衣钵,王文坤还专门请了川剧老师上门教王彪两兄弟学乐器和演唱。

▲王氏两兄弟正在雕刻制作皮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老百姓的娱乐方式从看戏渐渐变成看电视电影,皮影渐遭冷落。为了生计,王彪不得不辗转东北、深圳等地打工。“虽然我酷爱皮影,可没钱就养不了家,我守着这些‘活宝’过不了一辈子。”

1988年,就在王彪为生计奔波在外时,王文坤应邀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一个川北农民就这样带着皮影登上了世界艺术殿堂,成为第一个登上金色大厅的中国农民艺人。演出后,奥地利国王授予他金质奖章,这或许是王皮影家族荣耀的巅峰时期,因为这之后,王皮影便遭遇了难寻传人的尴尬。

▲王皮影中的三国人物张飞(李祥云/摄)

“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这是艺人的传统,王文坤一直想调教出一个传人,但他的孙辈为了生计而不敢“担此大任”。1999年,王文坤带着满腹遗憾离开人世。

艰辛闯荡 从倒贴伙食到年收入数十万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彪邂逅了著名的皮影收藏艺术家赵树同先生。经过多年潜心收藏,赵树同已经有了很多皮影,让这些皮影动起来成了他的心愿,他正四处寻找王文坤的传人。赵树同告诉王彪,自己收集了几千件“死”皮影,现在要让它们“活”起来,只要王彪答应,他愿意给他现有工资的两倍。

王彪说,自己当时不敢马上答应,因为自己经历过一次放下皮影的伤痛。经过数十天考虑,王彪才应允下来。

“我们在外面打工也挣了点钱。有钱后,我们也想再把王皮影搬上舞台,了却爷爷的遗愿,不让他的皮影事业断送在子孙手里。”2000年,王彪、王访用他们在外打工十多年积蓄的20余万元,在成都租房表演皮影。

▲王彪(右)、王访(左)在幕后表演皮影

“但那时很艰难,一个月收入才200多元,吃的是家里带来的米和腊肉,每天去菜场捡菜叶吃,后来好多人熬不住就走了。”王彪想到了放弃,赵树同苦心劝阻:“如果坚持,现在苦点,但人生光明;如果放弃,将留下终身遗憾。”于是,两兄弟又到人民公园找了一个地方演出,能多点演出收入,还可以顺便帮喝茶的人看孩子挣点小钱。有空的时候,他们免费到大学、幼儿园演出,只为赚取眼球。

就这样,王皮影渐渐在成都扩大了知名度,邀请演出的餐饮娱乐场所渐渐多了起来。

2004年,阆中旅游业悄然兴起,王皮影被当地政府盛邀回到家乡阆中古城演出。之后,很多游客只要一到阆中,就必看皮影。发现商机后,王彪把“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登记注册,在阆中古城一家客栈花1.2万元租场地演出。一年下来,6个人居然净收入20万元左右。

▲王皮影艺术团

2006年,王彪租下古城入口处的华光楼搞餐饮,同时演皮影,并出售皮影工艺品。当时,华光楼一年租金20万元,“签合同时,心尖尖都在打抖。”让王彪没想到的是,华光楼因为阆中旅游的发展,餐饮做得相当顺利,一年毛利润100多万元。专门针对游客演出的皮影也受到热捧,一年要演六七百场。

适应市场 《迪斯科》开创皮影风格新时代

2004年开始,川北王皮影艺术团一直常驻阆中古城开展商业演出。几年演出下来,王彪兄弟慢慢悟出一个道理:顾客需求是生命线。“根据多数顾客的需求上演不同的戏,老外来,我们演传统的,年轻人来,我们演迪斯科,小孩来,那我们肯定演儿童剧。” 王彪得意地捧出自己的“法宝”。

▲王访小心翼翼地将皮影装箱

几年来,兄弟俩和自己的团队不断更新戏剧内容,对皮影的表现风格和配乐进行了大胆改革。为解决游客看得懂听不懂的矛盾,他们在舞台两边设有电子显示屏,显示台词。他们创作了一批适宜青少年欣赏的剧目和现代人物造型皮影,创排的新戏《消防演习》和《迪斯科》开创了皮影风格新时代。

▲王彪

2009年1月,王皮影应邀前往美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王彪带去的现代皮影《迪斯科》,创新地把皮影影偶做成现代帅哥靓妹的造型,再配上动感的迪斯科音乐,在华盛顿、洛杉矶等城市演出引起轰动。

▲三根竹能文能武 ,一片皮呼圣唤贤(焦虎三/摄)

王皮影盯准市场,开始探索一条产业化发展路子,他们注册了旅游服务商标,在艺术团设立表演组、产品设计开发组、制作组以及专门的市场营销组。王彪还把艺术团一分为三,一队留阆中,一队全国巡演,还有一个机动队负责邀请表演。

传承遇尴尬 倒贴钱都留不住学生

2008年6月,阆中王皮影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成功。但是,皮影虽然发展了,传承却成了问题。爷爷对皮影倾注了一生的感情,王彪兄弟认为,应该让更多人了解皮影、学会皮影,加入到传承队伍中。

▲王皮影艺术团新增了许多年轻面孔

早在2006年底,王彪兄弟就打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招了20多个学员脱产学皮影,不仅包吃包住,每个月还发600元工资。不料7个月后,学生们纷纷离开,只有两人留下。

问起其中的原因,王访叹息说,“还不就因为这行苦,一些学员一学到一点东西,就谈条件要求涨工资,没留住。”

▲王皮影中的古代妇女(李祥云/摄)

王访说,“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皮影人才,至少需要四年时间。表演者需要从最基本的乐器打击学起,有了乐感后,开始练习皮影的手法表演;接着,再学习如何一边唱、一边操作皮影。最后,学习最重要的皮影雕刻和制作部分。然而,有些年轻人觉得皮影戏没有就业前景,学不到一年就放弃了。”对此,王访也表示理解,现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压力,不能强求。

▲国外游客体验皮影

2011年11月,王皮影艺术团第二期培训班再度开学。新招收的6名学生全是大学毕业生。这一次,王彪兄弟不发工资,但和每个学生签了合同,承诺在他们完成学业后,可以留在艺术团就业。

后继有人 80、90后续写王皮影传奇

让王彪兄弟感到欣慰的是,王皮影如今已有了第八代传人——王彪的儿子王小兵。此外,两位“90后”传承人——王访的一双儿女,也加入到了传承王皮影的队伍。“王皮影后继有人,爷爷泉下有知一定很欣慰。”王彪说。

▲80后传承人王小兵(左)研究皮影的着色

在第21届国际木偶节上,王访的女儿王佳佳扎着清爽的马尾,1.68米的身高苗条匀称,她熟练地操作着经典皮影戏《斩蔡阳》中的武将角色,一把大刀舞得虎虎生威。2011年,在校学习空乘专业的王佳佳获得了去航空公司实习的机会,空姐梦咫尺眼前。听说这一消息后,父亲王访坐不住了,赶了近400公里到学校,拉着王佳佳在学校食堂里长谈,翻来覆去还是一句话,“你是‘王皮影’的后人,皮影需要你。”

▲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史奸与恶。(李祥云/摄)

在王访的劝说下,王佳佳放弃了自己的空姐梦,回到南充老家。现在,王佳佳和她的6人小团队已经学习完了二胡等乐器部分。她说,“很多女孩子都有空姐梦,但是‘王皮影’需要有人继承。其实,刚开始对皮影感觉一般般,但现在学进去后,有兴趣多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王访说,两个孩子都刚大学毕业,他们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传承家族事业,也是因为受了父辈们的影响。“传承王皮影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责任,希望我的儿女们能和侄子王小兵一起,把王皮影的传承事业做得更好,把它当成一份终身事业来做。”

如今,皮影戏

在校园、社区等设立传习所

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走向世界

▲国际非遗节上的皮影

▲青少年体验皮影

三尺生绡做戏台

全凭十指逞诙谐

有时明月灯窗下

一笑还从掌中来

四川皮影的故事讲了几千年

将来会越加精彩、动人

内容来自文旅阆中等

 

    责任编辑:沈关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