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部门动态】喜讯!东湖区2个项目代表江西省冲刺国家级非遗
日前,经江西省文旅厅组织评审确定,报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东湖区省级非遗项目东湖赣发绣(传统美术)、南昌清音(传统曲艺)入选江西省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东湖区是全省唯一有两个项目入围的县区。
古老艺术的文化传承:东湖赣发绣
赣发绣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传承至今已有560余年,它萌芽于明代南昌宁王府娄妃用发线绣制的字画。娄妃身故后,其贴身丫环杏花回到安义县石鼻乡用所收集娄妃发丝,绣制了一副娄妃画像,赣发绣开始走向民间。至十七代传承人陶永红,她推陈出新,把赣发绣艺术推至一个新高峰。
24道流程,62道工序,24套大针法,20套小针法,在起针,记针,落针中游刃有余。真、和、平、光、齐、细、密、匀、顺的效果,头发的拼接和一丝头发的漂染,在产品中得以真实表现。赣发绣讲究精、细、雅、洁。头发是由人体重要基因胶蛋白质组成,它的原理光、滑、细、柔,在经过浸泡,擦洗,整理之后,依然如新。所有技艺都凝聚了生命的闪光点。它是一种独立特殊的艺术品,有着自己固有的情感语言和表现力,是大众传递、传承生命的情感表现形式。
南昌重要文化瑰宝:南昌清音
南昌清音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流行于南昌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具有南北交融、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是江西民间曲艺的一个门类,距今有400余年的历史。江西堂子班、女伶小队,皆以度曲为事而不演剧也,谓之清音。艺人们凭借精妙的唱腔,只唱不演地抒写唱本中的故事和人物。
南昌清音的演唱形式分坐唱、走唱、站唱3种。伴奏乐器为扬琴、笛子、琵琶、二胡、三弦和清音鼓。音乐为曲牌与板腔的综合体式。曲牌体又有单曲与曲牌连缀两种,板腔体音乐有文南词和京剧的西皮、二黄等,又有“文词慢板”和“南词正板”等演唱形式,是文南词早期坐唱的具体见证,对研究明、清历代的江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和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2010年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
活化、发展,为非遗传承探索新模式
长期以来,东湖区以文化为魂,为城市发展赋能,最典型的就是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东湖区非遗以“活着”的方式,让生活其间的人们感受到了历史和文化遗产带来的喜悦和幸福生活。
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东湖区文化部门都会举办系列庆祝活动传播非遗技艺,鼓励市民参与其中,共同守护精神家园。同时,“非遗大师在线公益教学”“非遗体验课”“南昌手绘非遗地铁票卡”“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北京美术馆举办赣发绣展、山东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展演周”,“深圳文博会、海峡两岸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等等,一场场在全省甚至全国性非遗展览、赛事等活动,扩大了东湖区传统美术、传统曲艺的传播力,提升了东湖区文化遗产的影响力。“非遗+商业”“非遗+旅游”“非遗+互联网”“非遗进高校”的整体氛围日渐浓厚,成为非遗保护成果展示和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有力“推手”。
据了解,东湖区一直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区政府议事日程,为加强全区非遗工作,成立了涵盖传承人、专家学者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东湖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领导小组。2016年6月,全新打造“东湖区文化传承中心”,承担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等具体工作职能。现有非遗保护项目18个,建立了系统的保护、传承、传播机制。为确保此次项目申报成功,东湖区文广新旅局早在2013年就开始未雨绸缪,期间调查人员和学者走访民间老艺人、民俗专家,走街串巷进行登记、记录、摄影、摄像,更进一步挖掘非遗“家底”;分批次到重庆、山东、浙江等地学习取经;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聘请国内知名文化艺术专家担任顾问,组织相关学者撰写文字材料、拍摄采集素材,加强审核把关文字、视频等申报材料,全面开展各项申报工作。通过七年多的努力,最终东湖赣发绣(传统美术)、南昌清音(传统曲艺)双双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名单。
作为千年文化胜地,东湖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生动多样的保护实践,是东湖老城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的生动体现,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实践中来,让赣鄱大地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为人们带来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
来源:区文广局
原标题:《【部门动态】喜讯!东湖区2个项目代表江西省冲刺国家级非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