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十年磨砺,生态终成巨头征战To B最大增长曲线
目前,占据主流的,是科技巨头为主导的生态体系。阿里、腾讯、小米、京东、华为等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生态体系,各家体系框架又截然不同。
作者 | 刘珊珊
编辑 |杨铭
1995年,新中国第一个面向普通大众开放的网络——瀛海威还在苦苦探索时,时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的胡泳,决定翻译一本关于互联网的书。
两年后,这本名叫《数字化生存》的书籍在中国问世。在书中,尼葛洛庞帝认为,比特作为“信息的DNA”将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知识、信息、商品制造和销售的既有方式都可能发生巨变。
20多年后,数字化就像19世纪末的内燃机代替蒸汽机,20世纪初的汽车代替马车一样,早已证明其对世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哪怕流量红利殆尽,但随着互联网主战场转向To B,数字化对整个世界的“跨界”和“颠覆”,如同马拉松长跑一样,其实才刚刚开始。
尼葛洛庞帝对中国互联网影响重大
在To B马拉松长跑中,与消费互联网时代明显不同的是,不再是单打独斗状态,而是巨头、独角兽、企业、创业者联手一起,在行业边界的不断突破中,寻得更大增长曲线。
这个增长曲线,就是“共建生态”。
这甚至被巨头看成新经济未来蓝图实现的基础。“产业互联网不是腾讯一家的梦想,是需要整个行业、各个合作伙伴共同去完成的梦想。”在9月11日的2020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云合作伙伴专场中,腾讯云副总裁、CSIG产业生态合作负责人陈广域就如此表示:实现这个梦想的关键,就是开放生态。
不过,祭出生态大旗的产业、资本大佬很多,但现实落地却很不容易,甚至很多遭遇了重重壁垒和障碍。当互联网走向To B的下半场,消费互联网开始向产业互联网加速升级时,它真能成为腾讯们布局To B时的最大增长曲线吗?
01
生态流行这十年
生态,对于腾讯、阿里这样的巨头来说,已经提出了很多年。
“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梦想,是希望建立一个一站式的在线生活平台,那么今天,我想把这个梦想往前推进一步,那就是一起打造一个没有疆界,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新生态。”
2011年6月15日,马化腾宣布腾讯全面走向开放,立志再造一个腾讯。彼时,腾讯刚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推出“诊断腾讯”活动,认真反思过去12年的公司发展,认为封闭自保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必须拥抱全新的开放生态时代。
开放生态,是腾讯如今巨无霸体量的成长基础
也就是从2011年开始,腾讯正式拉开生态开放之门,几乎对合作者开放了旗下的所有产品线,跟行业形成共生关系,做大朋友圈——回头看去,从封闭到开放,这个关键性决定,是腾讯如今市值5万亿港元、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12.06亿,如此巨无霸体量的成长基础。
IT评论人士洪波就表示,当开放平台成为腾讯核心之后,它将流量、用户资源等开放给第三方,把自己变成一个第三方服务平台。“这种模式在微信上表现相当明显,以公众号为例,腾讯更多是从平台角度思考问题,再由中小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To B布局——尽管在外界很多人眼中,腾讯的To B建设,始于2018年的“930变革”,但在多位腾讯人士看来,其实却是始于2010年:“内部的说法是,十年To B。”
2012年到2018年,马化腾每年都会给开放平台上的合作伙伴写一封信。在这些信中,“开放”、“合作”、“用户”、“生态”、“未来”……都是马化腾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高频关键词背后,透露了腾讯高层对生态的态度。有一种说法是:如果说用户、员工是腾讯的两条生命线的话,马化腾把合作伙伴比作是生态型组织里的第三条生命线。
马化腾如此看重并不奇怪。2016年3月17日,腾讯公布2015年全年总收入1028.63亿元 ,同比增长30%,在BAT中率先营收突破千亿。马化腾把增长的关键,就总结为培育了一个丰富的“互联网+”生态系统。
在此期间,2B起家的阿里,也开始加快了生态闭环——2013年,蚂蚁金服的成立,就是阿里完善金融生态的重要落子。
自此,生态二字,在中国互联网最近十年变迁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并成为几乎所有企业和行业如今的共同选择。
生态,Eco-,这个源于古希腊字的词语,原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关于互联网生态,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曾在一篇文章中有比较贴切的解释:无边界的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通过线下场景和线上互动的匹配,形成黏性消费,最终完成从单一产品功能到综合生态服务的转变提升。
“互联网生态没有统一标准,本质建立在公平和开放的原则上,但目前国内整个科技、互联网圈分为多种生态模式,每一家都想让自己的生态,成为行业主导。”在互联网分析师林钊看来,这也是最近这些年来,各大互联网巨头的竞争根本原因。
由于各自生态环境截然不同,扩大自己生态版图的方式也大不一样。比如三大运营商为主导的生态系统,是依靠强大的连接属性,让整个电信上下游产业链围绕它们组成。
而行业联盟、行业协会,甚至多个终端品牌组建的生态联盟,虽有共同愿景,但由于关系相对松散,缺乏主导。比如,2018年7月,vivo、美的、OPPO、TCL等公司发起智慧IoT开放生态联盟,但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成为主导,又缺乏技术通用技术协议将各家产品进行互联,对IoT行业的发展其实助力不大。
目前,占据主流的,是科技巨头为主导的生态体系。阿里、腾讯、小米、京东、华为等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生态体系,各家体系框架又截然不同——比如小米就是以“渠道/供应链/生态+PE”模式构建生态链,以此获得硬件端入口和完整流量闭环,越过BAT盘踞的移动互联网。
甚至就连苹果,开放的生态也正成为其关键词,今年也是将自身的iOS、iPadOS、MacOS、TvOS、WatchOS 五个系统基于ARM后,就可以实现互通的生态体系。
这种模式优势在于,科技巨头不仅拥有强大平台支撑生态体系,比如阿里的电商平台、腾讯的微信、QQ平台,还要有长远的技术路线图,来保证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在林钊看来,对巨头来说,一个完整的生态不仅意味着流量闭环,更是对整个行业从前端到后端的变革。“比如腾讯云的零售超级大脑,阿里的商业操作系统,本质上都是两大生态体在技术支持下,对整个零售资源的综合利用,对零售行业一次从最前端到最后端的变革。”
不过,对任何企业而言,想要构建自己想要的生态系统闭环,从来都不容易的事情。最典型例子是乐视,2010年至2017年,贾跃亭先后推出超级电视、盒子、手机、汽车等产品,意在打造一体化的闭环乐视生态。
这个全新的互联网模式生态,得到了资本市场的支持。不过,急速扩张的结果,是资金链最终断裂,贾跃亭远赴美国至今未归,乐视也从曾经1700亿元市值到被责令退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02
征战To B,开放生态对巨头更重要
“生态不是盲目增加伙伴,而是丰富功能。如果生态圈各产品线要素配置过于离散,无法导致价值传递延伸,就难以真正形成一个生态圈。”邻客电商创始人关苏哲就说,既然称作生态体,就必然涉及生态系统的构成基础和系统延展、循环等问题。这意味着,如同马化腾说的一样,开放、协同,才是生态成败的关键。
事实上,生态体系的特点是,它不是一个事先规划的固定计划,而是一个在跑动过程中逐渐长大的过程。
这一点,在To B时代更为重要。毕竟,To B市场的战局,和To C发展历程类似,也还是要步入巨头生态体系之争。
“和消费时代明显不同的是,伴随互联网红利殆尽,进入产业互联网后,平台的生态体系,需要洞察不同垂直领域企业服务厂商的生存状态,并提供适合我们健壮发展、竞争环境的载体和媒介。”一位从事电子标签行业的从业者说。
上述说法有点拗口,简单来说,是需要精准匹配每一位客户的需求,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上述从业者就表示,To B服务体系遇到的问题很多,包括赋能合作伙伴各方怎样从规划、培训、销售、服务,到方案、投融资、人才等角度有效协同,每个角度都有不同需求和现实难题。“比如,要多角度去挖掘和研究,客户究竟是建立在什么稀缺资源上的存在,会有哪些成为细分行业领军者的新的窗口期机遇。”
这可能是2018年,腾讯开启一场“决定未来20年命运”的转型,全面发力产业互联网的重要原因。
彼时,尽管腾讯在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应用早就开始落地,但由于此前业务在C端高度聚焦,缺少做To B企业服务的Know-How,它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和传统To B巨头诸如IBM、甲骨文、EMC、SAP、Salesforce……以及国内经营多年的用友、金蝶,乃至阿里云、华为相比,企业客户们为什么要选择腾讯?它能为企业客户提供什么独特价值?
信任感的建设,从来是一个长期工程。哪怕强大如腾讯、阿里,也是如此。
以腾讯为例,它的的路径仍是生态共建——2019年、2020年,它连续两年以“数字生态”为名举办大会,就可见其重视程度。
目前,承载腾讯To B生态建设任务的主要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过去两年中,这个“930变革”诞生的事业群,将散落于各处的To B业务整合后,聚集了 8000 多家合作伙伴,300 多项联合解决方案,逐步构建了产业互联网的开放生态。
在腾讯内部,CSIG切入企业服务的模式称为C2B,主要依托以微信为首的C端流量优势,通过延展小程序、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微信的周边生态,结合云计算以及AI技术,深入链接和渗透生态中的企业。
“毫无疑问,C2B是腾讯独有的方法论。”在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看来,B端的客户最终也还是要服务他们自己在C端的用户,了解并且能够触达C端用户是腾讯的优势。
一个例子是,腾讯在去年7月宣布中标长沙城市超级大脑后,联合东华软件、明略科技等40来家合作伙伴,合力完成 98 套业务系统的整合接入,上线了 500 项政务服务,让市民能够一站式获取便民服务。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共建生态。“和腾讯合作,是一个进化过程,过去两年里这种感觉更强烈。腾讯从不会因为投资了我们,就立刻要求我们做什么,而是用各自的优势和经历,联合去探索更多新的技术矩阵和服务模式,给客户创造持续价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上市企业、东华云和智慧城市集团董事长兼CEO郭浩哲就如此表示。
“即便我们拿了腾讯的钱,他们也没限制我们和竞品合作。”法大大创始人、CEO黄翔就对媒体如此表示。
今年8月27日,在区块链加速器首课中,腾讯云副总裁穆亦飞也如此表示,产业区块链生态的共建,需要背靠背的力量,如何与合作伙伴们一起探索、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最终把解决方案变成行业落地的案例,需要与大家一起头脑风暴。
这意味着,腾讯选择在越来越多的时间,把“后背”交给合作伙伴,显然,这与2011年前开放前的腾讯相比,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巨变,和2018年“930变革”之前同样可称颠覆。
03
加速别人,也在加速自己
“去年,我们合作伙伴的业务增长超过了100%。”在9月10日的未来经济峰会上,汤道生就表示,腾讯目前已经从技术能力开放、产业生态开放、企业成长三个维度,逐步构建了产业互联网的开放生态。
其实不仅是腾讯,目前国内的平台型企业,已越来越乐于开放技术与能力,为产业数字化提供生态平台——比如小米,过去这些年,它通过生态链,带动了一批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并通过这些创新型企业的成长,着手倒逼制造业的升级。按照雷军的说法,那就是要“孵化100家生态链企业,改变100个行业”。
雷军也表示,生态打造是小米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不过,相比可以在电脑前打磨产品的To C业务,由于To B没有标准化,比拼的其实还是服务能力、交付能力。此前,一位腾讯内部人士就说,To B业务必须随时服务好客户,自己就经历过凌晨两、三点要公章,通宵熬夜处理问题等各种情况。
事实上,巨头们对生态如此重视,其根本原因还是:在加速别人的同时,也在加速自己。
仍以CSIG为例,过去两年它拿出了粤省事、健康码、云上广交会、中国人保等政务、金融、零售等多个领域的案例。另外,作为建设生态的基础设施和底层技术,腾讯云在全球前五大云计算厂商中增速保持第一。微信支付也和支付宝一样,线下连接了5000万个体商户和商家——从C端到B端,最后又到C端,这可能正是腾讯其开拓B端市场的优势。
这正在成为腾讯新营收增长引擎。财报数据就显示,2019年,腾讯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营收达到1013.55亿元,同比增长39%,在腾讯主营板块收入中占比27%。今年二季度,腾讯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营收298.62亿元,同比再增30%。
不过,挑战也依然艰巨,随着所有巨头都把生态当成征战To B的最强大武器,激烈竞争意味着各厂商将长时间处于巨额资源投入期。
汤道生表示,未来腾讯CSIG将沿着产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化的方向加大投入,建立好平台,联合生态合作伙伴一起服务好行业,甚至比两年前投入更大。比如,不断强化云计算业务布局,几大数据中心集群长远规划部署的服务器都将超过100万台;将“千帆计划”从“一云一端”升级为“一云多端”;同时将联合微盟等SaaS厂商,推出多项通用方案及行业解决方案。
事实上,随着“新基建”进入爆发期,生态可能也是中国数字经济动能进一步释放的重要方式。“相比数据中心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更应该用软件服务来定义新基建。”腾讯副总裁、腾讯云总裁邱跃鹏就说,新基建是多种形态并存的,需要与政府、企业和产业生态共建、共赢。
回头看去,自2010年以来,在长达十年没有边界、没有准确定义的生态体系建设中,腾讯的价值和角色其实一直没有变过:作为一个“连接器”搭建起新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提升“连接力”连接更多的合作伙伴,也帮助合作伙伴延伸自己的“连接力”。
马化腾不止一次说过,腾讯只有“半条命”。在很多领域,不是整条命掌握在自己手上,另外半条命掌握在该领域的生态合作伙伴手上。
“这不是一句玩笑。腾讯并不希望成为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大公司,而更渴望生长进化成一个共享共赢、没有边界的生态型组织。”他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