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心理健康】小小心理学:表达沟通的55387定律
作为一名基层民警,学会做群众工作是必备的一项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常有民警反映说“老百姓太难沟通了,根本听不进去”“我的态度那么好,但根本不起作用”……尤其是作为窗口民警,更是叫苦不迭。
今天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大家一个表达沟通的规律——55387定律。
什么叫55387定律
55387定律,这条人际沟通定律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的。即55%+38%+7%,其中决定一个人的印象的55%体现在外表、穿着、仪容、沟通的态度,包括动作、表情等;38%是讲话时的语气、语调、肢体语言等;7%是说话的内容。
由此可见,两个人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当你还来不及表达自己美好的内在时,你的形象已经在替你说话了。
在这快节奏的快餐时代,对方从你的仪表、谈吐判断你的能力、人品是否可信,是否愿意继续和你聊下去,你不好的形象在第一时间已经被PASS掉了。
作为窗口民警,首先工作时要穿制服,就显的比较有职业素养,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安全、踏实、可信的感觉,会让群众见到警察犹如见到亲人。那一抹藏青、闪烁的警灯将会带给人民群众更多的安全感。
其次是听觉,体现在肢体语言,说话的语气、语调上。我们在没有见到一个人之前,单听这个人的声音就会对他产生好或者不好的印象。例如:你打电话到银行或者一些服务机构,接线员的声音是上扬的。喂~您好!有什么可以帮到您的吗?你一听就很热情,愿意为你解决问题,你的心情也不错。而有些没有服务意识的人说话声音是往下沉的,你打电话找他,他说,喂~有事吗?声音往下沉,给人感觉就是不想搭理你。
基层民警要保持热情,微笑服务,给前来办事的群众以宾至如归的感觉,让群众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即使受了天大的委屈,见到如此把自己当回事的民警,心里的气也会消除大半。
沟通的内容,在沟通中内容的重要性只占到7%。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和孩子沟通时,当我们带着不良情绪表达时,孩子压根儿听不进去我们说话的内容,而更多地会进行情绪的对抗。
我们每天都会和人进行沟通,但其实很多是“无效的沟通”。沟通的效果更多地取决于我们说话时的状态,包括我们的身体语言、语音、语调、语速以及我们说话时所表达出来的情绪,当我们开口说话时,孩子最先感受到的是我们的情绪。
我们潜意识层面的沟通所发出和接收到的要比意识层面大得多、也多得多,这需要我们在沟通前,多去觉察和反思。想要获得好的沟通效果,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改变表达的方法,才有可能改变对方听的效果。这看起来很难很累,但是这代表着沟通的效果是可以由我们来控制的。这里所说的控制,并非直接控制结果,而是说可以通过我们改变沟通的方式来间接获得你想要的结果。
当一种沟通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停下来,提醒自己反思,找到适合当下最佳的沟通方式,换一种对方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用合适语音、语调、以及平和的情绪与对方进行沟通,毕竟我们沟通就是为了让对方听得懂、听得进、达成共识,并顺利地解决当下的问题,而非让对方体验不舒服的情绪对抗。
55387定律提醒我们:沟通内容只占了效果的7%,而身体语言及说话的方式却占据了效果的93%。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对方不讲理,其实我们更应该多反思自己,我们说的话,是群众想听的吗,我们的表达方式和沟通方式是群众愿意接受的吗?我相信,当我们开始觉察和反思时,就有了更多沟通的可能。
原标题:《【心理健康】小小心理学:表达沟通的55387定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