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股灾记忆——我把伤口撕给大家看
原创 马赛客 交易门 收录于话题#角色87个
“今天下午,背上又开始冒冷汗,小腹微微有些疼,心慌意乱,总有想抛空所有股票的冲动,根本不敢打开账户查看市值。不过,根据经验,每次出现这种极端的情况,似乎至少会有一次大的反弹,所以也不必太恐惧。”
在2016年1月7日的日记中,邹志峰写道。那是中国A股市场推出熔断机制的第四个交易日,A股第二次熔断,早早收盘。
自2015年6月股灾以来,邹志峰顽强抵抗,虽然遭遇很大的回撤,他的年度收益仍然超过40%。赶在年底之前,他还对价值投资的“智慧家族”来了一次梳理,完成了《价值投资路线图——格雷厄姆智慧家族的制胜之道》一书的初稿(这本书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经付印)。财经出版人江涛评价说,邹志峰“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价值投资的本源……会给人新的启发,特别是在熊市的时候”。
在这部书稿的《尾声》,邹志峰写道:“看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千股跌停,目瞪口呆、心惊肉跳之余,再沉稳的人也难免出现恐慌的情绪和无助的感觉……我也曾陷入困惑,也曾有一丝动摇。”但他依然保持信心,因为股灾的经历,全靠讲故事的“新时期成长股”的崩溃,以及股灾中自己的表现,“再一次为我验证了价值投资的价值,再一次让我对格雷厄姆智慧家族的理念肃然起敬”。
不曾想2016年元旦之后四个交易日内A股两次熔断,1月份大盘狂跌,邹志峰几乎赔掉了上一年累积的盈利。
邹志峰1月7日日记片段2016年3月初,股灾的悲怆气氛稍微缓和,我在成都东郊记忆(即之前的东区音乐公园)跟邹志峰见面,他现在主持成都传媒集团旗下一家广告公司。当天邹志峰穿着Polo衫,左手戴着万宝龙手表,右手戴着一只运动手环和一串凤眼菩提。东郊记忆游人寥落,小广场有工人正搭建舞台。
邹志峰历史博士出身,二十年余媒体工作经验,爬梳历史和文字表达都功底深厚,但谈起炒股,他谦逊得像个学生。他自称价值投资的信徒,言必称格老(格雷厄姆)、巴菲特。我跟他原本只是聊聊天,顺便听听他在媒体工作方面的教益。4月下旬再次见面时聊到股灾经历,他说讲这段故事,无非就是把伤口撕开给大家看。
我想,我可以写写这个故事了。
01
邹志峰前期的炒股经历跟这个市场上绝大部分散户别无二致。1996年5月,他借用朋友账户买了四川金顶(600678)的股票,几天时间就赚了几百块钱。那时他在四川大学马上硕士毕业,已经开始在《成都商报》上班。他入市的理由很简单,“听说来钱快”。
1996年的股市,邹志峰记忆深刻的牛股有四川长虹(600839)、湖北兴化(现在的国投电力600886)。他记得当时去证券公司营业部,“乌泱泱的人群,挤来挤去的,里面有老太太穿来穿去卖报纸”。
邹志峰本科到博士都学历史,博士论文是13万字的《宋代考据史学研究》,工作是社会新闻,并不曾关心过股市。当时《成都商报》还没有证券版,只有专栏。他经常鬼鬼祟祟地跑到专栏编辑的办公室门口张望:“张老师,有没有什么消息?”
牛市股神多,邹志峰的朋友圈外围,已经有人经常打电话推荐股票了。他小打小闹,赚赚赔赔,不明就里。后来他看到金路集团(000510)股票连续几个涨停,“羡慕得不得了,终于跌下来了,买进去,结果就不涨了”。
“那会儿唯一的好处就是没钱,如果有钱,那准折进去。”邹志峰说。到2000年,看到同事两万块钱涨到十万,又跌回四五万,他才真切地意识到,股市是有风险的。
邹志峰2004年入选由《财经》杂志社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合办的《财经》奖学金班,开始真正对经济产生兴趣。邹志峰说,那是他工作后再学习的黄金三个月,住在宾馆,早上起来被子都不用叠。在《财经》奖学金班,他密集听取了林毅夫、周其仁等教授的授课。期间还听了很多讲座。随后邹志峰受命到上海主持创办一份财经报纸,做了两年。
这时候的邹志峰对于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等已经有不错的判断,但是对交易还是“二懂二懂”(懵懵懂懂)的,炒股还是靠听所谓的消息。“有一次,一个证券编辑(当时这家伙对我来说,就像是神一样的存在),在我办公室门口大叫一声:快买XX股票!于是,办公室里一帮人马上打开电脑,纷纷下单。我甚至对他说的这只股票所代表的公司一无所知!”
邹志峰曾尝试看K线,KDJ、MACD、金叉、死叉、柱状放长缩短……不懂;也试着听别人讲量化,还是搞不懂。“不是我们的菜,资质太愚钝。”他说。他至今依然不相信量化策略,因为“从常识来看,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量化策略。如果股市能用量化解决了,那就不是股市了”。
02
2007年大盘冲到6124点那波大牛市,邹志峰的账户也体验过翻番的滋味——但那只是账户里面的数字。大盘到6000多点,他的账户大概翻了一番,但没有落袋,他觉得不可能跌。但大盘很快跌回3000点,他的本金开始亏损,“非常困惑”。
这时邹志峰接触到了彼得•林奇的书。他之前看投资类书籍不多,也都不得要领,“总觉得那些都是骗人的玩意”。在书店第一眼看到彼得•林奇的书时,他印象也不好。“黑色的封面上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书名也和许多‘骗人’的投资类书很像,叫《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但是翻完前言,他决定把书买下来。
“通读过后,感觉就像黑暗的夜空中划过一道闪电,照亮了我的投资人生。后来,发现很多服膺于价值投资的人都有如此感受: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和激动。”邹志峰说。巴菲特第一次读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巴菲特之道》的作者)第一次读到伯克希尔年报,中国投资人杨天南第一次读到《巴菲特之道》,也大体都是一样的感觉。
邹志峰书房一角邹志峰一直提醒自己,炒股不是赌博,“而那时恰恰就完全像是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甚至连赌桌上是什么牌都没看清,就胡乱下注”。看完《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他决定清仓,“用林奇提供的投资导航仪来重新寻找自己的目标”。他坦言,主动清仓,“以前是不可能的,一定等着翻本”。
彼得•林奇这本书邹志峰前后看了七八遍,“书都翻烂了”。他知道自己应该走的是价值投资的路线。
彼得•林奇说,寻找10倍股的最佳地方就是从你家附近开始。他要投资者注意观察,也许某家上市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已经悄然出现在你的生活中。这个指引让邹志峰变得敏感。
2008年底,他跟某家装公司的老板聊天,老板因为错失一家叫金螳螂(002081)的公司收购而后悔不已。金螳螂2006年上市后股价不断上涨,老板错过了搭便车的机会。邹志峰开始查资料了解这家公司。“我发现这家公司名字虽古怪,但每年的净利均稳定增长,而它的分红策略也非常规律,这在当时的A股中并不多见。同时,公装行业龙头,连续多年拿到鲁班奖,加上闲聊中听来的管理团队的执行高效敬业,我发现这是一家不可多得的好公司。我试着慢慢买入。”
金螳螂股票走势(图据新浪财经)这是邹志峰炒股以来第一次深入了解一家公司,也是他的平生第一只五倍股。他的账户总资产很快超过了2007年大盘6000多点时的数字。
这是一种鼓励,一种奖赏。邹志峰觉得,自己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随后,他在红旗连锁(002697)、永辉超市(601933)的股票上都有不错的斩获。
03
2013年之前,炒股对于邹志峰来说只是业余爱好。2006年从上海回到成都,邹志峰主持一家本土新闻网站,随后工作也几经改变。他总结自己到成都的前两个十年(1994年到成都)。第一个十年,学习,工作,生活都很顺利;第二个十年,他称为失去的十年,工作很不顺利,做报纸,网站,出版社,对个人来说都是失败。他觉得自己从小到大都走乖乖仔的路线,从来没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2013年,邹志峰决定在投资上多花点时间,做些正向积累。他大量阅读亚当•斯密、格雷厄姆、巴菲特、沃尔特•施洛斯、特维迪•布朗、查理•芒格、彼得•林奇、费雪、邓普顿……
“《国富论》第一遍读不下去,第三遍发现读通了。再看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证券分析》,都很经典。”邹志峰说。
一切似乎很顺利。2014年,他觉得很多股票被低估,开始通过券商融资(高峰期总体资金规模破千万)。看到亲近的朋友像自己早期一样在股市赚赚赔赔,他还以10%的年化利息把朋友钱拿过来做(高于从券商融资的成本)。整体融资比例大概是1:1,“但基本没用够,我还是比较虚(担心),不敢加太大杠杆”。
2015年6月中旬,A股开始断崖式下跌,加上融资仓,邹志峰压力巨大——7月份他依然在加融资仓。在7月27日的日记中他写道:
今天上演黑色星期一的恐怖一幕,沪指暴跌8.4%,几乎跌停。两市近2000只个股跌停。当然,我的四只持股基本也全线跌停。收市打扫战场,发现市值已跌破最惨那一轮下跌……再次证明不能盲目乐观,感觉市场已经走稳。这两天又在“安全位置”不断买入,之后就是不断被套……为什么一再犯错?
明天必须全部出掉融资仓……不管后市如何演化。具体的方案已经写在纸上,放在办公桌上。明天不管如何,必须完成这个规定动作。
说老实话,今天的暴跌对我打击很大,超过了前几天的恐怖杀跌。我也怀疑中国的市场是否适合价值投资那套理论。
第二天终于严格执行交易计划,清掉了融资仓后,邹志峰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心情恢复平静,终于把所有融资仓清完。一切问题不应该去责怪市场,更不能去怀疑先贤的教诲,而应该向自身找原因,如果不加融资仓,这一轮就可以心平气和,在2000点时,甚至大跌破2000点时,我因为有彼得•林奇的价值观,反倒毫不慌乱。现在反倒慌了手脚?一切都是借钱炒股的问题。
04
跟几乎所有的交易者一样,邹志峰做交易,源于对金钱和自由的渴望。他引用哈耶克的话来解释这种欲望:“如果我们力求获得金钱,那是因为金钱能提供给我们最广泛的选择机会,去享受我们努力的成果。……钱是人们所发明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之一。”他有一个自己的自由三段论:
财务自由;
心灵自由;
能够帮助别人的自由。
如果能够通过交易实现自由这三重境界,想必是相当妙曼的旅程。但这条路从来都不容易,难度甚至不亚于别的路径。市场上交易神话很多,但再多的神话也掩盖不了这个事实。
邹志峰以价值投资勉励自己,但投资和投机,也就一步之遥。他的“启蒙老师”彼得•林奇曾经调侃说:“长期投资如此流行,以致于人们宁愿承认自己是一个吸毒的瘾君子,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短线投机者。”
这次股灾,让邹志峰深刻地意识到:那种“借钱炒股”和“保证金交易”原来带来的不是收益和损失,而是对信念的破坏,自然不能再保持良好的心态。他承认自己过于乐观,对系统性风险估计不足。今年3月初我见到邹志峰时,他减轻股票仓位,开始买入黄金。目前基本空仓,只用少量资金打新股。他2016年的目标,回到格老的警示:第一条,不要亏损;第二条,永远记住第一条。还有7个月“考察期”,一切都只有等时间说话。
“对于价值投资而言,最宝贵的是时间以及随时间而产生的复利。”邹志峰说。他戴手表,就是要提醒自己要保持耐心,时间会带来复利。他把运动手环设置每天10000步的提醒,督促自己保持健康,健康可以为他拉长时间。而凤眼菩提则不断提醒他控制好心态。“(价值投资)这套体系完美的,但是约束你的是你自己的内心。”邹志峰说。
原标题:《股灾记忆——我把伤口撕给大家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