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故宫六百年鉴赏⑳|苏轼代表作与他的朋友圈
故宫600周年之际的特展“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这些天正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展览共展出78件套文物精品,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主,同时得到了天津博物馆的支持,藏品的时代跨度从北宋至近现代,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此次特展筹展组组长郁文韬为此次展览中的部分精品进行解读。
9月9日,“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展出现场 澎湃新闻 图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虽然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壮志未酬,但他在文学艺术领域却有着丰硕的成果。其文章、诗词、书画俱佳。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法引领“尚意”书风,居于“宋四家”之首;在绘画创作与鉴赏的思想理论方面,更是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苏轼在思想上贯通儒、释、道三家,于经世致用外,在医药、饮食、音乐、园艺等文人余事上也博学多能,堪称历史上少有的通才。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与超然洒脱的精神境界,更令他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所敬仰的典范。苏轼与他的作品一齐书写了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灿烂的一页,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展厅入口处 澎湃新闻 图
苏轼墨迹 澎湃新闻 图
第一单元 时代:胜事传说夸友朋
苏轼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巨匠辈出的时代。与他有着深入交往的前辈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人,都是名垂千古的文史大家;他的门生与友人如黄庭坚、秦观、米芾、李公麟、王诜等人,也都是宋代文化星空中璀璨的明星。苏轼所身处的时代,是北宋文化最为繁荣发达的时代,他既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缔造这个时代的重要一份子。
人物关系
苏轼与弟弟苏辙一同参加了嘉祐二年(1057年)的贡举,主考官欧阳修对苏轼所上的策论十分赏识,但因为疑心是自己的门人曾巩所作,为避嫌而将其列为第二。(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栾城集·后集》卷二十二)欧阳修后来在给另一位考官梅尧臣的信中更是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欧阳修《与梅圣俞》,《欧阳文忠公集·书简集》卷六)其对苏轼的激赏之情溢于言表,二人也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谊。
北宋 欧阳修 灼艾帖
《灼艾帖》是欧阳修传世书法中的代表作,内容主要是对友人的病况表示关切。欧阳修虽不以书法著称,但后人对其作品多给予了高度评价。苏轼评论欧阳修书法“用尖笔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苏轼《欧公书》,《仇池笔记》卷下),十分准确地概括出了欧阳修书法的特点,正可与这件作品相互加以印证。
北宋 蔡襄 京居帖
蔡襄是欧阳修十分钦重的一位好友,欧阳修在《祭蔡端明文》中自陈与其“游最久而相知之最深”。(欧阳修《祭蔡端明文》,《欧阳文忠公集·居士集》卷五十)二人不仅意气相投,欧阳修对于蔡襄的书法造诣也大加赞赏,认为自苏舜钦去世后,其书“独步当世”。(欧阳修《苏子美蔡君谟书》,《欧阳文忠公集·试笔》)苏轼继承了老师欧阳修的这一观点,甚至自称“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苏轼《荆公书》,《仇池笔记》卷下),显示出对蔡襄书艺的由衷钦佩。
《京居帖》是一封蔡襄写给友人的问候信札,其前半部分以行书为主,后半逐渐转为草书,用笔清隽秀润,体势自然流动,兼有王羲之和颜真卿风格的特色,集中反映了蔡襄在这两种书体上的高超造诣。
北宋 苏轼 新岁展庆帖
北宋 苏轼 人来得书帖
《新岁展庆帖》与《人来得书帖》是苏轼写给友人陈慥(字季常)的两封书信,二帖书写时间相近,并且在历史上长期被共同保存,因而被合装为一卷。嘉祐六年(1061年),初涉宦海的苏轼就任凤翔签判,当时的太守陈希亮便是陈慥之父,二人在那时就已结识。苏轼后来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陈慥彼时正隐居在不远的岐亭,二人的来往由此更为密切起来。苏轼在黄州的四年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苏轼《岐亭五首并叙》,《苏文忠公全集·东坡集》卷十四)从存世的相关材料来看,陈慥无疑是苏轼在黄州时期最为亲密的友人。
二帖据考证均写于元丰四、五年间(1081-1082年)。《新岁展庆帖》中除了向陈慥说明近况外,还约陈慥与他们的另一位友人李常(字公择)一起来黄州相会,生动地反映了苏轼与朋友之间的交往。《人来得书帖》中提到陈慥之兄陈忱(字伯诚)过世,苏轼致以哀思并对“笃于兄弟”的陈慥加以宽慰,同时为“不能一哭其灵”而深表愧疚,信末“苦痛”叠文的书写,更将苏轼心中的悲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帖笔意自然生动,情致俱佳,为苏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北宋 傅尧俞 蒸燠帖
苏轼因反对新法,遭御史弹劾借诗文诽谤朝廷而被拘押在御史台狱内受审百余日,最终被贬黄州。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此时自然心有余悸,“多难畏事”,不敢将自己的新作“轻以示人”。然而苏轼在见到傅尧俞(字钦之)的来使时,仍然欣然命笔,正是由于相信他会将此文深藏,而不至为自己招来更加严重的灾祸,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二人之间的亲密与信任。
《蒸燠帖》是傅尧俞的传世墨迹孤本。他在这封短简中叮嘱友人,在暑热天气里应当注意身体。可惜由于缺乏更多的材料,我们无法得知此信的收件人是谁。
北宋 吕大防 示问帖
宋哲宗即位后,傅尧俞和苏轼等曾经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都被重新起用。吕大防也在此后不久入朝,其任命、加恩等方面的文件多由苏轼起草。《示问帖》是吕大防写给章楶(字质夫)的一封信札,叮嘱其治理陕西时遇到困难要“精思而后办”。章楶也是苏轼的一位友人,苏轼的婉约词代表作之一《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便是次韵章楶而作。
北宋 蒋之奇 北客帖
蒋之奇(字颖叔)与苏轼为同年进士,此后成为好友。二人在进士及第时曾相约日后一同在蒋之奇的家乡阳羡(今江苏宜兴)卜居。只可惜时殊事异,年少时的约定最终没能实现。《北客帖》是蒋之奇寄与友人的一封问候信札,蒋之奇在信中关照来到南方的北地友人要保重身体。
北宋 王诜 渔村小雪图(局部)
王诜是宋英宗驸马,尚蜀国公主。他善书画,精鉴藏,苏轼在为他所撰写的《宝绘堂记》中称其“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苏轼《宝绘堂记》,《苏文忠公集·东坡集》卷三十)王诜与苏轼交谊极为深厚,“乌台诗案”发生时,曾冒着很大的风险向苏辙通风报信让他转告苏轼,后来因此受到严厉的处罚。
《渔村小雪图》是王诜的传世名作,此图师法李成、郭熙一派风格,绘山间渔村小雪初霁景色,笔法清劲秀润,用墨雅淡,状物生动,富有意趣,显示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卷后有乾隆帝与群臣唱和诗十余首,均以苏轼为王诜《烟江叠嶂图》所作长歌为韵,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苏轼与王诜的艺文交往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北宋 黄庭坚 君宜帖
苏轼乐于提携后进,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四人被后人称为“苏门四学士”。其中艺术成就最高,也与苏轼最为亲密的无疑是黄庭坚。仅在他们的诗文集中,就保留有涉及二人交往的诗文百余篇之多。黄庭坚在艺术创作观念上深受苏轼的影响,同时又有独特的个人见解,二人时常交流切磋,彼此互相启发,从而形成了一种介乎于师友之间的情谊,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黄庭坚在《君宜帖》末尾附言称“东坡诸书一借”,不仅反映出对于苏轼的敬仰,也说明这封信札的收信人应当和黄庭坚一样,也是一位苏轼艺术的热情追随者。
北宋 李之仪 汴堤帖
李之仪也是“苏门”文人群体中的重要成员,其诗词创作深受苏轼影响,保存于诗文集中的大量唱和诗作,也显示出二人交往的密切。苏轼被贬定州(今河北保定)时,还曾专门向朝廷上书要求李之仪来作自己的助手。(张耒《送李端叔赴定州序》,《张右史文集》卷五十一)苏轼去世后不久,其亲密的门人弟子也大多渐次凋零。李之仪有感于此,便主动承担起传播苏轼作品与弘扬苏轼风范的使命。(李之仪《仇池翁南浮集后序》,《姑溪居士集·后集》卷十五)在其著作中保留的大量与苏轼相关的内容,也成为后人在研究苏轼生平与艺术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汴堤帖》是李之仪向友人陈述近况的一封信札,其点画劲健,结体上紧下松,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特点。
北宋 米芾 盛制帖
米芾与苏轼的交谊也在师友之间,他在苏轼被贬黄州时曾前往拜访,此后二人一直保持着频繁的往来,米芾在艺术创作思想上也深受苏轼的影响。在苏轼的文集中收有他写给米芾的书信二十八封,其中一封写道:“岭海八年,亲友旷绝,亦未尝关念。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世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岁瘴毒耶?”(苏轼《与米元章》,《苏文忠公集·东坡续集》卷七)足见苏轼对米芾的欣赏之情。
《盛制帖》是米芾早年所书,内容主要是向好友解释没能谋面的原因,其字势飞动,笔墨清润,反映了米芾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董其昌在题跋中推测此札的收信人是蔡肇(字天启),他曾先后师从王安石和苏轼,也是米芾的好友,米芾的墓志铭便是由其撰写的。
清 丁观鹏 西园雅集图
蔡肇与苏轼、王诜、黄庭坚、李之仪、米芾等人,都出现在一幅传为苏轼友人李公麟所作的《西园雅集图》中。根据传为米芾所作的《西园雅集图记》记载,图中出现的人物还有苏辙、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等。虽然《西园雅集图》与《西园雅集图记》的原作早已佚失,却成为了后世画家所喜爱的创作题材,历代多有佳作流传。“西园雅集”不仅是一幅以苏轼为核心的北宋后期文人群像,更成为后人在追慕苏轼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时,述说不尽的前辈风流。
第二单元 辞章:苏子作诗如见画
作为一代文豪,苏轼最为后人称道的便是他的文学造诣。其文章诗词俱佳,不仅因文辞精妙而为人传颂,许多作品还因为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而成为了后世书画家喜爱的创作母题。热爱书画艺术的苏轼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题画和论画诗文,还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为后世的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此后的中国绘画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北宋 林逋 自书诗(局部)
林逋《自书诗》诗书俱佳,为其传世代表作。后纸有苏轼诗跋,见于《东坡集》,这也是目前唯一还保持着原始装裱形态的苏轼题跋作品。苏轼在诗跋中高度赞扬了林逋高洁的品格,同时表达了对他的由衷敬仰之情。此跋书风遒媚,诗句清丽,堪称双绝,与林逋之作相映成趣。
王世贞在卷后的题跋中认为,苏轼在诗中评价林逋诗似孟郊(字东野)而无其寒,书近李建中(曾任西京留司御史台,后人称“李西台”)而无其肥,十分公允而恰当。王世贞还提到,因为苏轼在诗中称当地人对林逋的祭祀不够隆重,后人便将林逋移至白居易祠配享苏轼,他认为正是由于苏轼的推崇,才使得林逋的名声得以增重。
元 鲜于枢 海棠诗(局部)
鲜于枢所书《玉局翁海棠诗》录苏诗名作《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此诗为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在黄州寓居定惠院时所作,他在诗中以海棠自喻,抒发了对个人遭遇的感慨,自认为是“吾平生最得意诗也”。(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十七引《直方诗话》)此卷用笔劲健,结体谨严,纵逸而不离法度,堪称鲜于枢的代表作之一。董其昌在卷后题跋中称其“欲附名贤之诗以传其书,故当全力付之也”。
苏轼的两次赤壁之游,不仅催生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也成为了后世津津乐道的东坡逸事。故宫博物院藏有历代书画家创作的大量赤壁题材书画作品,反映出后人对苏轼的怀慕,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于文本的不同理解。
南宋 宋人 赤壁图
宋人《赤壁图》无画家款印,画面内容结合了苏轼有关赤壁的多种文学作品,取南宋时期流行的“一角半边”式构图,以类似特写镜头的方式,描绘了苏轼与友人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情景。画家对水纹的突出表现,体现了这一时期赤壁题材绘画与“水图”相结合的特点。存世另有两件同题材作品与此作出于一稿,仅在细节描绘上略有区别,反映出此类作品的盛行,现分别收藏于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三单元 翰墨:我书意造本无法
苏轼的书法风格建立在对前代大家的广泛学习之上,尤其受到王羲之、颜真卿、杨凝式等人的影响。苏轼在深入学习前人的基础之上,能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苏文忠公全集·东坡集》卷二十三),从而形成其浑厚而不失清婉、潇洒中犹带沉着的独特个人风格。他所引领的宋代“尚意”书风,也为后世的书法艺术发展,开拓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北宋 苏轼 治平帖
苏轼《治平帖》用笔婉转,结体秀雅,明显带有王羲之风格的影响。其内容主要是托家乡治平寺的僧人帮忙照顾祖坟,根据卷后文徵明在题跋中的考证,应写于苏轼三十四岁前后,是反映其早年书法面貌的珍贵材料。此帖元末曾为释妙声所藏,卷前有明人画苏轼像,并录释妙声所撰像赞。释妙声驻锡之处为苏州治平寺,恰与苏轼在信中提到的家乡寺院同名,也是此帖流传过程中一段有趣的因缘。
北宋 苏轼 春中帖
颜真卿无疑是苏轼最为推崇的唐代书法家,他对于其书法风格的经典性与创新性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苏文忠公全集·东坡集》卷二十三)从传世的苏轼行楷书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来自于颜真卿的直接影响。《春中帖》是一封问候短札,可惜因后代保存不善,不少字迹剥落不全。此帖行笔遒劲,结体圆浑,自然流动,与《祭伯父文稿》等颜真卿行书作品颇有相近之处,展现了苏轼成熟期行楷书的典型面貌。
五代 杨凝式 神仙起居法
苏轼曾对杨凝式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做出过精辟的论断:“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磨灭,五代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汨没者。”(苏轼《评杨氏所藏欧蔡书》,《东坡外集》卷四十八)杨凝式作为五代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对宋代书法创作由晚唐时期片面追求法度,转向追求对意韵的表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苏轼认为“杨凝式书颇类颜行”(苏轼《杂评》,《东坡外集》卷四十八),因而在学习颜真卿行草书的同时,也着意对杨凝式的作品加以关注。《神仙起居法》记录的是一种保健按摩的养生法口诀,杨凝式书写时已七十六岁,而通篇精神饱满,潇洒纵逸,用笔变化多端,饶有生动之致,显示出极为高超的艺术造诣,是其传世的草书代表之作。
北宋 苏轼 归院帖
《归院帖》是苏轼存世法书墨迹中,唯一一件类似公文的作品。其内容是关于请示留宿学士院的行文措辞问题,应该写于他进入翰林院不久。苏轼当时大约五十一岁左右,正是其着力学习颜真卿、杨凝式风格的时候,因而此帖在结字用笔上虽不刻意经营,却自然流露出类似于《祭侄文稿》和《神仙起居法》的豪纵放逸之气,正是苏轼“无意于佳乃佳”的书法创作思想的生动体现。(苏轼《评草书》,《东坡外集》卷四十八)
第四单元 风范: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艺术家,他对于生活美学的追求,也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苏轼虽然一生命运多舛,但却始终能够洒脱地面对困境,并不断在生活中发现乐趣。高雅的生活品味与豁达的人生态度,使苏轼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所崇敬和追慕的典范。
明 李宗谟 东坡先生懿迹图(局部)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富有传奇色彩,也留下了大量的逸闻趣事。李宗谟《东坡先生懿迹图》即以分段的形式图绘了苏轼的十三则逸事,表现了其人生中的部分重要事件。此卷白描细劲,用笔秀雅,人物生动,将苏轼的形象刻画的十分富有生活气息。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图
由于后人对苏轼的仰慕,很多逸事也被附会在苏轼身上。北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盛行品鉴古玩,苏轼及其友人王诜、李公麟、米芾等都以鉴古知名。当古玩鉴赏之风在晚明复炽之时,便出现了一种以“东坡品古”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仇英《东坡品古图》为其《人物故事图》册之一开,画面描绘了三位文士在庭院中一同品鉴古玩字画的场景,其中一人的衣冠状貌与苏轼相近,据此推测其画题或为“东坡品古”。
清 尤荫 东坡石铫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米芾《紫金研帖》,谈到苏轼临终时曾意欲将借自米芾的紫金砚随葬之事,足见其好古之深。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如今已经无法找到一件可以确定曾经被苏轼鉴赏过的古玩了。清代画家尤荫曾得到过一件据称属于苏轼的茶具,后将其进献内府,此后便大量图绘此物以赠友好。
故宫博物院藏有多件尤荫绘制的《东坡石铫图》,其中一本册页为其自存本,内中不仅收有他绘制的“东坡石铫”及自作长歌,还附有曾燠、吴锡麒、王文治、郑虎文、沈廷芳、袁枚、翁方纲、伊秉绶等诸名家所作题咏及往来尺牍,是其精心用意之作。
经过近千年的传颂,苏轼与他的号“东坡”,早已妇孺皆知。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精妙的文字,还包括他那传奇的一生、卓越的艺术创作与思想、独特的人格魅力,乃至他与友人共同成就的那个在文化艺术上辉煌灿烂的时代。
(本文原标题为《故宫苏轼展该怎么看?带上“硬核宝典”进展厅!》,原刊于故宫博物院官微)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