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进榆阳非遗展示馆,领略榆林文化的非凡魅力!

2020-09-10 16: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

是一个地方珍藏的记忆

也是一个地方文脉的延续

堪称一座城市里鲜活的历史

从千百年前延续至今 

 是社会进步不可磨灭的历史印痕 

榆林,位居陕北之北,始于春秋,兴于明清,千载风华孕育出灵秀的文化底蕴与丰厚的人文精神,为非遗的绵延提供了一片广阔沃土。

天赐钟灵毓秀,地承厚德璀璨。一张张剪纸、一个个石雕、一幅幅彩绘、一句句方言……都在默默讲述着榆林古城的动人故事。

这些古朴绚丽、形式多样的物品,既独具特色又相互交织,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又闪耀着独特的塞上神韵。

今天,跟着小编一起

探访榆阳非遗展示馆

一起去看看那些真正地“活化石”

漫步大街,古韵悠悠。脚下是青石铺路,头顶是湛蓝天空,阳光打在身旁的红柱青瓦之上,徜徉于此,一不小心,好似就穿越回了明清!

老街的建筑敲打出时光的记忆,扑鼻而来的槐花清香,为老街增加了一抹诱人的味道。吆喝声、脚步声、鸟叫声......声声传出生活之景,或停留,或路过,总有一幕刻入脑海,魂牵梦绕。

听,悠扬的榆林小曲,从街巷传来,飘荡在老街的上空,穿过行人的脚步,穿过油旋的火炉,穿过枝头的小鸟......传到驻足的心尖。

循声而去,红色的匾额,烫金的大字,上书“榆阳非遗展示馆”,穿门而过,里面是一条狭长小巷,复行数十步,初见屏风墙,后觉豁然开朗。

展馆内设有彩绘、刺绣、泥塑、石雕、银匠、柳编等展室,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故事,使丰厚的文化积淀如缓缓流淌的无定河水一样,虽历沧桑而不衰。

一盒颜料,一支画笔;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柄铁锤,一把錾刀;一簇柳丝,一双巧手;一抔黄土,一块泥巴……是他们用指尖技艺,承陕北工匠之精神,传民间工艺之神韵。

展馆之内还有一类非遗展室,它不像刺绣那般一针一线绣制而成,也不似石雕那般一刀一凿雕刻而成,它是穿越千年的语言艺术,它是祖先的声音。

“麻糜不分”“猴眉石狮眼”“三天两后晌”“你站圪崂做甚了”“你好好念书,嫑一天佯佯吾吾间”……一组组词语亲切而又朗朗上口,一句句方言连缀着浓浓的乡愁。

 

 

《刮大风》《夸榆林》《三女婿拜丈人》……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的陕北说书,唱词通俗流畅且富有特色,精彩的演出,深得市民游客的喜爱。

在非遗小剧场,每周二至周日喜闻乐见的民俗演绎,有陕北民歌、秦腔、晋剧、非遗课堂、榆阳书场、榆林小曲等,免费供大家观看,在这里,泡一壶茶,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品味榆林文化的魅力,不失为一种生活情调。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它是活着的宝藏,是民族的记忆。

在这个喧嚣繁华、物欲横流快节奏的时代,却依然能有一群人愿意一生专注于一件事,并且利用他们各自传承所得技艺与独特的工具,默默展现着榆林的历史、文化与风情。他们为接近极致,而倾注一生,这便是所谓的“匠心”吧。

他们的身上都是关于时间的故事,一项古老技艺的传承,从学习到熟稔,再到推广、传授,都需要时间与精力。

不慢待每一分钟,是为不辜负时间;不敷衍每一件事,是为不辜负生活,他们就是非遗传承的践行者,匠心精神,非遗传承,任重而道远。

榆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众多非遗项目如千年陈酿,历久而弥香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同时也是

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的时代命题

走进榆阳非遗展示馆

一览非遗文化的奥妙

-end-

来源:榆林文化旅游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