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陈定昌:“我一生的最大追求,就是在实现中国梦上多做一些工作”
斯人已逝
风骨永存
我国精确制导领域的
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定昌
1937-2020
9月7日,曾研制了中国首部激光雷达的导弹专家陈定昌院士走了。陈定昌过世的消息一出,人们悲痛不已。
陈定昌是我国武器系统总体、防空反导及制导雷达技术专家,我国精确制导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防空体系研究和三代防空装备的实践者、拓新者和谋划者,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国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顾几十年的航天生涯,他曾自谦,自己并不是思维超前,而是在考虑问题时喜欢从全局出发,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我一生的最大追求,就是在实现中国梦上多做一些工作。”
总是站在时代前沿具有超前思维的陈定昌,用一生追梦圆梦,推动了我国空天防御体系能力建设,为信息化条件下新质杀手锏装备研制,形成制衡强敌的战略威慑能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掀开了我国空天防御力量建设的新篇章。他矢志报国、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后辈缅怀和学习。
投身国防 让国人不再受欺负
能获得今天的成绩,并不是偶然,从少年时代起,遭受国破家亡之痛的陈定昌就立志报国,“决心长大了一定要投身国防,为国家研制精良武器,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
于是,陈定昌的一生,就和我国的空天防御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致力于先进防御武器的研究,功勋卓著。
1955年夏季,陈定昌即将完成高中学业。同学都在热烈讨论着毕业后的去向问题,谈论该报考什么样的大学。在选择专业这件事上,陈定昌的内心曾有过斗争。老师看到他在写作上的专长,建议他报考中文专业,将来可以当作家、记者……
可真到了眼前,陈定昌犹豫了。祖国现在贫穷、落后,科技生产力低下,他深爱的这片土地曾经被外夷欺辱、掠夺。寒窗数年知回报,此刻,“科技强国”成为陈定昌的心愿和夙求,他放弃了自己的文学梦想,毅然选择了理科。
■ 年轻时意气风发的陈定昌。
1957年,陈定昌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北京留苏预备部,随后,因苏联单方面取消了留苏名额,500余名学员直接进入国内大学,其中300余人进入清华大学,200余人进入北京大学。按照报考志愿,陈定昌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
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陈定昌被分配至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从此,陈定昌与航天结缘,开始了他逐梦航天缘系导弹的传奇人生。
■ 青年时期的陈定昌在蒙古包前。
搞科学就是要创新
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技术开始出现。钱学森提出:激光能不能做一个信号源,像无线电一样,也能做各种各样的探测和制导应用?这个“激光之问”最终交到了陈定昌手上。
经过数月的资料研究与调研,陈定昌给出了两份报告,肯定了激光确实是一个方向。钱学森听完报告后当场决定,“在航天里面,要把激光与无线电放在同等位置来发展。”于是,先期调研任务变成了预研项目。
因为激光雷达在国际上刚刚起步,事关重大,钱学森亲自主持这项工作,于是七机部、中国科学院等3家单位联合攻关,二十多岁的陈定昌被任命为项目组长。为了项目能够早日试验,陈定昌一天要跑五六家单位,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劲。这项工作使陈定昌深深感到:科学就是要创新,要不畏艰难,才能有所作为。
“创新”在陈定昌这里,就如同一把利刃,他用它披荆斩棘,他用它点石成金,剑锋所指,形成的就是战斗力和生产力。每一项技术的突破,每一个关键技术的攻关,都需要背后付出无数的辛劳,每走一步都要爬坡。这期间,他收获了无数喜悦,也吞咽了无尽的孤独与寂寞。
在当时的条件下,研制工作困难重重,但激光雷达项目仍然取得了可喜成绩。该项目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达样机,用详实准确的试验数据,突破了“四个科学原理”的限制,发展了中国第一部全反射式激光雷达,比美国林肯实验室领先多年。
激光雷达项目上的出色表现,只是陈定昌前瞻性眼光和创新胆识的初步显露。1996年担任首席科学家后,陈定昌牵头深化了领域发展战略研究,提出新的目标。他一方面深入一线,带领团队运用航天系统工程的办法,理出目标,梳理清楚关键技术,通过试验,不断缩短与目标的差距;一方面竭力争取各方的支持,甚至签下“军令状”。有关领导对于他的科学设想及他和团队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攻关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技术上是可行的,很重要”,给了他们极大的鼓舞。
陈定昌认为,创新应集中在关键技术、途径和方法上,要瞄准未来十年二十年,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要有前瞻性,要抓关键技术的攻关、关键技术的集成,才会形成更加精良的设备。他这种指导思想维持了技术的优势,也让他所从事的空天防御事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 1992年,陈定昌(左一)在试验基地与黄纬禄院士(左三),型号总指挥徐乃明(左二)、王尚虎(右一)讨论问题。
擅长搞战略的科学家
所谓战略,是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陈定昌就是一位致力于前瞻性策划布局、能够引领方向的战略科学家。
熟悉陈定昌的人,对他的印象集中在几点上:其一是紧密跟踪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发展,捕捉新信息速度之快,对趋势之敏感,令人敬服;其二是擅长对信息进行真伪和优劣的鉴别,对事物判断准确,善于抓住重点;其三是擅长超前思维,物理概念强,善于做顶层策划。在工作中这些优势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
陈定昌有一句话震撼人心:“20年前走得不对,20年后就没有结果。”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襟怀,又是何等的胆识!
陈定昌的前瞻性思想是出了名的,了解他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这样评价。1984年,陈定昌出任二院二部主任,他全面规划和未雨绸缪的意识更强了。在二院研制第二代防空导弹的同时,以陈定昌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开始前瞻性地提出第三代防空导弹的设想。该设想得到了包括任新民、梁思礼、陈怀瑾等老总的大力支持,老总们还建议该型号要由二院来搞。
这个决定成为二院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为什么说是“重大的转折”?原因在于第三代系统的成功会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后世界上第三个达到同一水平自主研制能力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导弹研制、试验能力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但是陈定昌不满足于此。在第三代系统研制的同时,他又将眼光瞄向了第四代。对于他来说,小步慢跑是不够的,要大踏步地上台阶。他提出的空域和体系思想一直沿用至今。他经常与同事谈论航天器发展,当年他提出的发展规划设想,已被现实验证是富有先见之明的。
他和同事在关于航天器发展的讨论中“撞击”出了一个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对二院乃至航天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发挥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二院干部及员工总会感慨,如今多个支撑祖国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都是那时规划出来的。
■ 陈定昌(右一)担任二院院长期间深入车间一线。
在中国航天科工刚成立的那几年里,担任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的陈定昌和科技委的专家们一起,带领相关人员完成了发展战略的规划制定等多项重大任务,为我国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出谋献策,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精确制导技术的大跨步发展。
这些年里,从陈定昌任组长的第一届原总装备部精确制导专业组,一共走出了6名院士。作为组长,陈定昌肩负重任、不辱使命,与精确制导专业组其他专家一起成为我国精确制导技术领域当之无愧的开拓者。
■ 陈定昌(右二)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心怀祖国 无私无我的掌舵人
何为掌舵人?掌舵人就是要能够把握方向,站在全局权衡利弊,有大家风范和大将风度,不仅要站在本单位、本系统的层面考虑发展,更要站在国家的层面,谋划大战略、大规划。
陈定昌之所以能做到眼光超前,思维超前,都源于他站得层次高,做到了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科学家要有胆量,而无畏源于无私。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搞出新装备,为国家几十年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强国。陈定昌总能站在国家的层面,站在战略的层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大视角,脚踏实地为国家的安全谋划,所以他才能用一种超前的眼光、透视的眼光,获得超越常人的认识。
原航天工业部部长李绪鄂曾送给陈定昌一个绰号“陈铁嘴”,其实陈定昌不是一个争强好胜、说话总想占上风的人。和他接触过的人都了解,他待人谦和、温文尔雅,说话慢条斯理,很少激动或者慷慨激昂,只有讲到自己热爱的专业或者论证技术方案时,他才有板有眼、滔滔不绝地宣讲,直到说服对方。
淡定从容,笃志不移。责任,在航天事业发展中是一个神圣的词,为了这份事业,多少航天人无怨无悔地奋斗了一辈子。到了晚年,陈定昌院士仍然坚持工作在科研一线,每日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老友劝他歇歇,过一下清闲的养老生活,可他未曾放慢脚步,因为他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还要继续追寻自己的强国梦想。他积极倡导并组织开展了集团公司有关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工作卓有成效。
■ 2014年,陈定昌在参加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成立大会时与张履谦院士讨论问题。
时光给陈定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在武器系统总体、防空导弹和制导雷达领域干了一辈子,无畏困难、风雨与挫折,他一生不变的追求只有一个——航天梦,这饱含着他对航天事业的一份挚爱、一份执著,他要用航天梦托举起伟大的中国梦。
在弥留之际,陈定昌还叮嘱家属:生病期间他的党费要按时交齐,所有丧葬事宜一切从简,费用自理,对组织没有任何要求。他一生心怀祖国、无私无我,令人叹服。
陈定昌,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一位我国国防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他永远是中国科技银河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辰,激励一代代航天人为国铸剑,捍卫世界和平。
文/ 中国航天报记者 苗珊珊 特约记者 张铁柱
图/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提供
原标题:《陈定昌:“我一生的最大追求,就是在实现中国梦上多做一些工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