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WWF地球生命力报告:淡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每年减少4%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刁凡超
2020-09-10 12:16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9月1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发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中指出,由于栖息地丧失和退化,包括由于人类粮食生产方式所造成的森林砍伐,导致了陆地物种数量急剧下降。

报告跟踪了近21000个种群中近4000种脊椎动物在1970年至2016年间的数据。报告发现,土地用途变化、野生动物利用及贸易等问题加剧了地球应对大流行病的脆弱性, 这些问题也是导致1970年至2016年全球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68%的主要因素。而在所有生物群系中,淡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幅最大,达到84%,这相当于淡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每年以4%的速度在减少。

地球生命力指数是衡量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全面的指标之一。《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通过反映全球野生动物丰度变化趋势的地球生命力指数,全面概述了自然界的状况,有来自世界各地超过125名专家参与报告撰写。

伦敦动物学会保护主任安德鲁·特里博士说:“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物种种群平均下降68%是个灾难性的趋势,这是人类活动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明证。如果一切没有变化,种群数量将继续下降,可能导致野生动物灭绝,并威胁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但是,通过保护工作和物种恢复工作可以扭转这些趋势。”

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在发布报告时称:“人类对自然的日益破坏不仅对野生动物种群,而且对人类健康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特别是在冠状病毒病(COVID-2019)全球大流行期间,采取前所未有、协调一致的全球行动,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数量在全球范围内的丧失,保护我们未来的健康和生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兰博蒂尼说,《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召开前不到一周发布,联大期间各国领导人将回顾可持续发展目标、《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生物多样性公约》(CBD) 取得的进展。领导人、商业领袖和社会组织将共同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行动框架。因此,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这项研究将为我们达成人与自然和谐新共识奠定基础。这项新共识将是野生动植物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长期生存的关键。

此前,世界自然基金会和40多个非政府组织和学术机构在《自然》杂志上联合发表了一篇名为《扭转陆地生物多样性的曲线需要综合策略》的文章。该文章通过模型测算阐明,只有开展更大胆、更雄心勃勃的保护工作,并对我们的生产和消费食物的方式进行变革,才能稳定和扭转由于人类对自然栖息地破坏带来的自然丧失。改变包括提高食物生产和贸易的效率和生态可持续性,减少浪费,鼓励更健康、更环保的饮食等。

“这些措施需多管齐下,才能更迅速地减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压力,从而扭转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文章称。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副总干事(项目)周非认为,这份科学研究报告如同地球两年一次的体检报告,从多个角度再次验证了自然正在遭受破坏的事实,并深入分析了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根本原因。如果人类依然忽略来自大自然的预警,我们的食物、生计、健康和未来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周非表示,WWF中国即将于9月下旬发布《长江生命力报告2020》,该报告将为长江提供一份体检报告,并且在追根溯源的基础上,提出永葆长江生命力的重要策略。这不仅是我们助力长江大保护的行动,同时也将为全球大江大河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中国经验。”

“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先进的模型推演,指出了前行的方向。”周非说,“实现所需的转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而更需要领导力、团结一心和执行力。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中国近年来在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和努力。”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